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沈从文不仅在文学和考古学上具有巨大成就,在书法上亦有卓越贡献,其擅长楷书、章草及行草,精于书画及文博鉴赏。沈从文丰富的书法思想,既受到其苦难的人生经历和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也与其自身的勤奋好学和极高的文学造诣密切相关。他的书法思想主要表现在:临池不辍的书法学习观;写字美观与实用并重的书法价值观;学书入法与自得其乐的具体学书方法论;严谨求实,敢于质疑的理论研究观;不以书家自居,甘于淡泊的书法名利观。沈从文的书法思想对当代书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迄今为止,书法理论界对老庄思想与书法关系的阐述,大多停留在以老庄思想诠释书法传统技法与书法创作方法上,本文则着重探讨老庄所谓“道”与书法传统精神的本质问题,以期对如何继承传统的问题有更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赵熙是清末民初四川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的书法和诗歌在四川当地流传甚广,但是海内却不为人所知,有关赵熙书法的研究尤其甚少.该文将结合赵熙在文史哲方面的综合成就来论述他的书法思想,赵熙的书法思想包括三个方面:博采众长、兼容并蓄的艺术观,师古求法,于传统着力甚深的艺术品格,以及取法自然、崇尚大雅的审美思想.  相似文献   

4.
"中"是中国哲学的一个核心概念和重要范畴。"中和"、"中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它们不仅是儒家所倡导的一种宇宙观、方法论和道德境界,也是儒家伦理和审美思想的集中体现,同时也代表了中国文化的核心,是形成中国人普遍的思维和审美方式的思想根源之一,并对后世的文艺美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书法从笔法到结体,从形式到风格,从技法到精神各个方面都受到"中庸"、"中和"思想的渗透。文章从书法的中锋用笔方式,书法结体的审美规律,书法各形式要素的对立统一以及书法风格的"刚柔相济"几方面考察"中庸"、"中和"思想对书法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书法以简练的线条造型表达复杂的思想情感,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本文探讨了书法的审美价值、书法审美原则和方法、书法审美的一般程序等,较为全面地审视了书法审美活动。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古典书法理论中,比喻式书法批评是普遍应用的书法批评方法之一。比喻式书法批评包括本体、喻体、相似点和比喻词等四个要素。比喻式书法批评的形成与儒家的"比德"思想和《诗经》的"赋"、"比"、"兴"传统,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间接性、模糊性、想象性等特点。比喻式书法批评使人们能够通过书法与自然物象的联系来深入理解书法的意义,使人们能够通过书法与人的联系来认识书法的真谛。  相似文献   

7.
中国书法思想到十九世纪末,发生了巨大变化,贯穿于其中二千多年的儒家“中和”思想,被以康有为为代表新一代书法家“托古改制”及“变”的思想代替。自唐以来崇尚阴柔之美的审美情趣也变为阳刚雄强,这种书法思想的变迁,有它的文化基础,即哲学思想的变化,古典文化氛围的衰落和文化精神的转换。新的美学观念,则将中国书法思想带入了全新的境界,并且在批评方法上,也较传统的方法有质的区别。在书法实践上,康有为、沈曾植、于右任等人相继为用,在传统文化相对衰落的近代,反而将书法艺术带入一个新的勃兴时代。这对当时中国的文化,无疑起到了振兴作用  相似文献   

8.
当前,中国在书法艺术的传承教育方面产生了严重的危机。除了作为极少数孩子的特长教育和极少数学校的特色教育外,书法教育课在中小学几乎已经废止。要解除此危机,在中小学普及书法教育,首先,要从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领导层面上端正思想,充分认识书法教学的重要意义。其次,要靠书法教育机构和广大书法家、书法工作者寻找更多途径培养书法人才,自觉地承担起传承书法教育的历史责任。第三,应该把在书法教育第一线、有经验的书法教师聚集起来,编撰一套真正适应中小学书法课堂教学的教材。在此基础上,还应在具体实施方案和教学方法上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为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相似文献   

9.
王岳川的文艺美学思想经历了一个从"西学"转向"中学"的过程,其核心是书法美学。在继承前人相关见解的基础上,他提出了颇有影响的"文化输出"思想,其核心也是书法美学,并因此实现了文艺美学、书法创作与"文化输出"的融合。王岳川书法美学的突出特色是大———博大、正大与强大。  相似文献   

10.
中晚唐书僧这一特殊的创作群体,诗歌、书法兼擅,在共同的佛禅思想和尚奇求变的时代风气下,他们不但在诗歌、书法领域各自体现出一定的尚奇求变特点,而且诗歌、书法二者之间产生了一定的渗透和互动效应。  相似文献   

11.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创新意识的增强,人们似乎觉得书法太古老、太程式化了,已经没有可挖掘的新意可言,因此也很难从中找到创新教育的因子。本文却认为,书法艺术之所以绵延几千年而不衰,正是因为其"新意"的存在。在书法教学中,应该从临摹、创作、欣赏等方面进行创新教育,从而发挥其独特的素质教育功能。  相似文献   

12.
王澍是清初以书法创作与理论研究称的艺术家。他首攀篆书绝顶,四体并工;论书矜练,声振海内。针对当时书坛的种种流弊,他提出“书本篆隶,书本晋唐”的书学思想。“原本”书学观对于社会和个人的书法创作都有不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书画同源”是中国书画的传统命题,中国现代艺术美学家宗白华和邓以蛰对此有独到的见解。前者从生命本体和艺术意境的角度认为,书者生命之如,画者笔墨之舞;后者从文字发生学和工具创造论层面认为,书(字)生于画,画如笔通心。本文提出“差异中汇通”的“书画同源”观。  相似文献   

14.
书法创作与思维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就思维结构对当代书法创作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同时分析了当代书法创作主流和存在的问题,认为书家应有明确的主体意识和相应的思维结构。  相似文献   

15.
王世贞的文学理论表现出极大的丰富性和包容性。它既有强烈的宗派性,同时又有鲜明的开放性、发展性。他坚持复古论的文学思想,却并不反对其他有价值的理论,从而成为明代中期的文学批评巨匠。而其书法理论则与其文学理论相映成趣,在很大程度上与其文学理论具备一致性和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
书法的传播方式在当代有了大的转型,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书法网络传播给书法艺术掀开了崭新的一页,昭示着书法网络时代的来临。本文主要阐述古代书法的传播模式、现代书法的传播模式以及论述了当代书法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产生传播转型的种种特征,并运用举例论证方法展开论述,以此说明互联网迅速推动着书法艺术向前发展,给书法爱好者提供了一个广泛的、自由的互动空间。但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和不可靠性有时也会让书法艺术在视觉传达上失去自身本来的面貌,建立良好的书法网络环境是迫在眉睫的使命。  相似文献   

17.
书画鉴定,其目的在于辨真伪、明是非。个人风格是指书画家在艺术上独特个性的发挥,其表现形式与众不同,独树一帜。书画家由于思想、性格、审美情趣、习惯及使用工具、方法等不同,书画作品的面目风情也就各异。个人风格比时代风格更具体,中国古代画论无不以个人风格的不同作为品评书画的依据。书画作品的个人风格,是书画鉴定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六朝书法美学在汉代的基础上进行了多向展开和细化,理论潜体系已初步形成。这个时代的书法创作处在积极拓展艺术表现可能性,追求变化多样、趣味丰富的历史阶段。与此相应,书法美学在创作论上总结了多种艺术创新途径。其中尤为强调从自然中获得的涵养对于创作的重要性。在作品论方面,既强调变化多姿的妍媚之美,又注重自然而然的效果,两极兼顾,形成"尚韵"的时代风貌。书法品评也日益具体化和客观化,理论探索与书法实践逐渐形成互动。"神"和"品"两个范畴的出现,表明书法艺术在形式创造上取得了新的进展,已越出可视的形式本身,由实入虚。无论是创作论、作品论还是鉴赏论,都贯穿着自然主义精神,它呈示出中国书法乃至中国艺术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9.
弘一法师是中国近代佛教史上的传奇人物,在律学、诗词、书画领域贡献至鉅.他直探佛教本源将信仰落实于实践,表现在生死观方面,他了悟佛教生死观的本质,突破明清以来追求死后世界的已经变异的世俗化的佛教生死观,以"了生脱死"为旨归,直指生命的超越;他外依于律学,精研行持,内归心于净土,以净土修行为证道途径;最终由安然离世实证了自己的生死观,成为后人的楷模.  相似文献   

20.
袁昶是刘熙载的学生,其《毗邪台山散人日记》虽是读书日记,但其中也记载了刘熙载及其读书治学相关的一些内容,尤其是记载了刘熙载的一些行迹和逸事,以及文学和书法方面的内容。《毗邪台山散人日记》鲜为人知,其记载有关刘熙载的文献极富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