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伊朗的波斯湾战略随着国际处境的变迁和国力的强弱变化具有顺势而为、因时而变的历史特点。在巴列维王朝时期,伊朗与美国关系紧密,与阿拉伯国家在意识形态和制度上没有根本性的矛盾,伊朗利用英国在1971年撤出波斯湾的权力真空以及伊朗在国际格局中的相对有利地位和综合国力上升的良好态势,由被动因应逐步转变为积极主动地谋求和维护伊朗在波斯湾地区的战略利益。伊朗因此实现了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相对提高,掌握了波斯湾三岛的控制权,其军事力量也实质性地介入了波斯湾地区事务。因此,巴列维王朝时期的波斯湾战略基本实现了伊朗的国家利益。  相似文献   

2.
伊朗作为中东举足轻重的地区大国,能够在错综复杂的险恶环境中不断壮大,与其独特的对外行为逻辑及其背后的战略文化密切相关。具体而言,波斯民族具有民族自豪感与悲情意识相互交织的双面性格;伊朗的国际战略观是谋求实现独立、成为大国和改变国际秩序的递进式战略;伊朗的外交风格呈现出"第三方外交"、将国家利益包装为意识形态以及商人风格浓郁等特点。伊朗正是凭借其独特的政治文化、对外战略和政治策略,才安然度过诸多激流险滩,并呈现出国力整体向上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3.
俾路支人作为伊朗国内不同于主体民族与主要教派的少数族群,其社会发展问题一直是伊朗国家治理的重要议程。1928年西俾路支斯坦并入伊朗后,巴列维王朝对俾路支人采取民族同化政策,导致伊朗俾路支民族抗争运动兴起。伊朗伊斯兰革命后,为促进民族团结与国家稳定,伊朗政府对俾路支人的政策从压制为主的消极管理,逐步转变为以安抚为主的"吸收"政策。在与中央政府的互动过程中,伊朗俾路支人形成了不被认可的少数族群身份、边缘化的政治地位、落后的经济状况、受限的民族语言环境以及逊尼派宗教人士主导下的传统社会结构等社会特征。由于伊朗俾路支人具有较高的国家认同,当前锡斯坦—俾路支斯坦省整体上保持相对平稳发展的状态。  相似文献   

4.
2021年伊朗胡齐斯坦省大规模抗议活动揭示了水资源短缺问题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严峻现实。宏观而言,伊朗水资源问题是国家发展模式转变和多种现实因素叠加作用的结果。20世纪50年代以来,巴列维王朝为推进现代化建设,引入美国田纳西河模式,使伊朗水管理模式由坎儿井时代向水利时代过渡,伊朗发展模式也由低限度的可持续发展向以环境为代价的高速发展转型。1979年伊斯兰共和国建立后,延续巴列维王朝的水资源管理模式和发展模式,使伊朗水资源承受着更大的压力。20世纪末至今,气候干旱、人口增长、国际冲突等因素使得伊朗水资源问题日趋严重并波及民生、经济领域,最终升级为一个紧迫的政治问题。伊朗政府通过开拓水源和推行节水等多种措施缓解用水矛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伊朗整体发展水平和特定政策导向的影响,水资源问题将继续是伊朗政府不得不面对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5.
普京的伊朗之行就是向世界释放俄罗斯不会在伊朗核问题上唯美国马首是瞻的强烈信号,折射出俄罗斯抗衡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最大限度地维护本国战略利益和提升自身国际地位的战略意图。  相似文献   

6.
徐婷 《现代交际》2011,(7):93-93
国际关系是指国家之间,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在国际关系中,以本国利益的最底线为出发点,无限性地谋求自我利益的最大化。以综合国力为后盾,谋求国际上的权威地位,实现本国控制和利益的本国化,维护本国在国际交往、国际合作、国际冲突等国际关系上的最底层利益不受侵犯。国家利益和国家综合实力是国际关系的两大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7.
伊朗经济发展道路从巴列维君主制时期的"全盘西化",到伊斯兰共和国霍梅尼时代的激进"伊斯兰化",再到后霍梅尼时代的有限自由化,以及近几年哈梅内伊提出的"抵抗型经济",都是当时国内外环境下的产物。为实现经济现代化,伊朗先后实施了初级产品出口、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型的发展战略,但都未能真正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在后伊核时代,伊朗在"抵抗型经济"政策的指导下,正在探索适合自身实际的经济发展道路。然而,伊朗经济发展面临经济和政治两大结构性矛盾,使得伊朗的经济发展仍将呈现出不确定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8.
9·11前美国的安全战略小布什政府上台后,美国国内新保守主义势力抬头,在他们看来,中国的崛起将成为对美国利益的主要威胁,一旦中国成为美国的主要战略对手,就如同来自波斯湾的能源供给被切断一样,会切实损害美国的国家利益。美国在东亚驻军10万,大部分费用由驻在国负担,使美国以较小的代价保持了在该地区的优势地位。美国在亚洲成功的关键在于有着强大的联盟体系,而一旦亚洲出现新的霸权,美国的这种优势地位就将受到  相似文献   

9.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简称伊朗,位于亚洲西部,东邻阿富汗、巴基斯坦,北接苏联,西部为伊拉克与土耳其,南临波斯湾、阿曼湾与阿拉伯半岛相望。素有“欧亚陆桥”和“东西方空中走廊”之称,战略地位非常重要。伊朗的土地面积为164.5平方公里,大约相当于美国本土的6倍,法国的3倍,和我国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所差无几。伊朗是海湾北岸的高原国家,边境线一半以上是海疆,扼守着著名的霍尔木兹海峡的咽喉。全境大部分地区海拔都在1000一1500米,周围高山环抱,北有厄尔布鲁土山脉,西有扎格罗斯山脉。内陆多盐渍沼泽和沙漠,只有西北的黑海和…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以色列还是黎巴嫩真主党都不过是国际战略格局中的棋子,幕后的真正实力较量是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并在中东拥有绝对战略利益的美国与中东地区大国什叶派世显领袖伊朗。  相似文献   

11.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全球秩序变动加剧。中东地区在世界政治格局中,以逐渐明朗的新中间地带姿态获得自“阿拉伯之春”以来前所未有的宽松的外交空间。伊朗是中东核心政治力量之一。相较于其他中东国家,伊斯兰革命之后的伊朗面临更为严重的与美西方主导的自由主义国际秩序之间的结构冲突。俄乌冲突增加了伊朗国境之外的暴力阴影。为获得合理的国家利益收益,同时抑制不安全状况的发生,伊朗在俄乌冲突爆发之后的对外交往策略是维持地区均势。由于中东地区没有有效的一体化体系,且国家间相互依赖程度不高,在国外暴力和结构冲突的双重压力下,伊朗的对外行为是理性地优先考虑自身防卫安全,继而考虑突破结构冲突环境所施加的惩罚,再而对地区内关键国家和全球范围内的战略伙伴作出合作姿态以减少包括国防在内的开支。这些行为不仅从客观上增加了国家经济利益,而且最大限度地减少了生存危机。  相似文献   

12.
《城市》1992,(4)
波斯湾沿岸国家和地区富集了世界石油探明储量的60%以上.被誉为“石油宝库”。其中以沙特阿拉伯石油资源最为丰富,1983年底,剩余探明储量达227.4亿吨,约占世界总储量(916.85亿吨)的四分之一、居各国之首。石油资源主要分布于波斯湾沿岸的哈萨低地及毗连的近海水域,三分之二分布在12个大油田中,尤以加瓦尔油  相似文献   

13.
中国共产党与伊朗政党及政界的交流是中伊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考察了以中联部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机构及部分党代表团与伊朗相关政党、重要机构及部分智库的交流发展过程,试图理解中国共产党在对外交往中所承担的重要角色.结合不同时期国际形势的变化,本文重点分析了中国共产党与伊朗伊斯兰联合党、伊朗确定国家利益委员会及外交关系战略委员会等机构的主要交流活动及特点,发现中伊党际交流在增进两国对彼此治理理念及发展模式的理解,协调外交立场,共建"一带一路"和发展经济合作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伊斯兰联合党成为中国共产党与伊朗政界进一步交流的媒介.在中伊合作不断密切的背景下,未来中国共产党与伊朗政党及政界交流的扩大趋势是可以预期的.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土耳其和伊朗两国关系在总体上维持了合作与竞争并存的状态。随着2002年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上台执政,两国关系出现了历史性转折,进入了全面提升期。在地区问题上,土耳其的政策取向与西方盟友产生重大分歧,促成了土耳其与伊朗的趋近。2011年中东变局发生后,两国关系遭遇重大起伏。叙利亚内战、伊拉克乱局、也门危机久拖不决,库尔德问题、北约雷达部署问题持续发酵,土耳其和伊朗因国家安全利益的差异导致两国关系龃龉不断。总体来看,中东变局引发的地区动荡凸显出土伊两国在国家发展道路和地缘战略利益方面的结构性矛盾,然而现实利益又使两国在地区重大议题以及经贸合作方面搁置争议而寻求共识与合作。  相似文献   

15.
教俗博弈是伊朗政治现代化进程的一个突出特点,女性头巾是其重要的社会表征,并演化成为鲜明的政治符号。伊朗女性头巾的摘戴之争发端于19世纪末政治现代化进程之始,经历了从民间探讨到官方强制的历史过程。无论是巴列维王国还是伊斯兰共和国,官方都通过强制头巾“摘”或“戴”的方式来强化政治权威,以实现政权合法性和国家意识形态在社会领域的延伸,而社会群体对官方的认同与反抗也体现在女性头巾的摘戴之中。女性头巾摘戴之争所折射出的伊朗现代化进程中的矛盾,不仅包括传统势力和新兴群体间的张力,也体现了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博弈。伴随经济现代化的深入影响,头巾自抉将逐渐作为女性公民权利的体现,预示着伊朗政治现代化进程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十叶派作为伊斯兰教的一大教派,其历史在波斯源远流长.当今,十叶派在伊朗占全国人口的90%以上,成为西亚地区一支重要的社会力量.特别是1978~1979年伊朗的“伊斯兰革命”、神权制度的建立以及霍梅尼的“革命输出”理论,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和震惊.它的余波不时地冲击着整个中东,对伊斯兰国家的社会思潮和政治运动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为了正本清源,本义就早期十叶派在波斯的流行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17.
中国与海湾地区国家关系的发展深受国际体系、地区格局的影响,同时也与中国自身外交战略的调整密不可分。在冷战时期,中国与海湾国家的关系深受冷战体制的影响,其具体表现是中国的海湾政策主要取决于中国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关系的状态,海湾地区格局变化和中国自身的战略调整对中国的海湾政策也有一定的影响。冷战结束后,影响中国与海湾关系的因素主要包括国际体系变化、海湾地区形势变化、中国发展战略和外交战略的调整,但中国与海湾地区依存关系加深、中国外交战略调整对中国海湾政策的影响较之冷战时期明显增强。从双方关系的发展趋势看,合作共建"一带一路"将成为未来中国与海湾国家合作的主线。  相似文献   

18.
在复杂的政治、宗教、文化和安全利益背景下,伊朗与阿富汗塔利班关系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全面对立时期(1996~2001年),伊朗出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考量,拒绝承认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为其对手“北方联盟”提供军事支持,并在2001年美国推翻塔利班政权的行动中发挥了关键作用;第二阶段是从“秘密接触”到“有节制的支持”时期(2002~2020年),为应对美国及其盟友在阿富汗地区的军事存在并遏制其影响力,伊朗为阿富汗塔利班提供了有限的支持,并与后者开展了高层接触和政治磋商;第三阶段是务实合作时期(2021年阿富汗塔利班新政权建立至今),伊朗虽未正式承认阿富汗塔利班政权,但双方在多领域展开务实合作,双边关系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然而,由于意识形态和政治分歧的存在,伊朗与阿富汗塔利班的关系具有多重不确定性,未来发展将面临一系列挑战。  相似文献   

19.
在伊斯兰阿拉伯帝国崛起后。出现过两次扩张高潮,一次是在四任哈里发时期,伊斯兰阿拉伯军队冲出了半岛,向埃及、马格里布、两河流域、波斯等地大规模进军。第二次是倭马亚朝时期,伊斯兰武装力量渡过直布罗陀海峡,登上了欧洲土地。但处在伊斯兰扩张高潮时期的倭马亚王朝只传位14代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伴随中东变局的演化以及伊朗与域内外国家间关系的复杂变化,代理人战争成为伊朗地区战略的重要政策工具。为应对不同对手,伊朗在海湾地区、阿拉伯半岛南部和地中海东岸地区分别扶持不同的代理人,并形成了三个次级战略板块。伊朗推行代理人战争的动力主要包括通过代理人战争制衡与掣肘美国、以色列、沙特等全球及地区对手;巩固与扩大本国在中东地区的战略影响力;避免与对手直接开战,实现以最低成本获取最大化收益的战略目标。然而,受代理人能力与战略意愿的改变、国内政局以及民众支持度变化、对手反制和新冠疫情等因素的影响,伊朗推行代理人战争存在明显限度,代理人战争的效果不应被过度夸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