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伊斯兰国"为代表的伊斯兰极端主义势力已经成为国际政治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作为伊斯兰极端主义重要形式的圣战萨拉菲主义,正日益成为多数伊斯兰极端组织的思想基础和动员工具。考察圣战萨拉菲主义形成的历史根源,有助于理解当代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演变过程。从本质上看,圣战萨拉菲主义主要汲取和发展了中世纪和近代极端教派、沙特瓦哈比主义、现代伊斯兰主义的激进思想,是当代伊斯兰极端主义与中东地区和国际政治互动的产物,在激化地区冲突与暴力恐怖活动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2.
萨拉菲主义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早期传播带有浓厚的经院特点,传播的力度与广度相对有限。穆拉比特运动、穆瓦希德运动以及"富拉尼圣战"为19世纪萨拉菲主义向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传播奠定了思想基础。20世纪70年代以来,萨拉菲主义在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传播手段日益多元化。其中,极端化的萨拉菲主义以"圣战"分子为传播载体渗透至撒哈拉及其周边地区,不仅冲击了撒哈拉以南非洲以苏菲主义为主流的宗教格局,而且在瓦解撒哈拉以南非洲国家体制的同时,消耗了撒哈拉以南非洲的人口红利。某些宣扬萨拉菲主义的极端组织在辖区内进行社会控制,灌输超越国界的"乌玛"与"哈里发国家"理念,对当前撒哈拉以南非洲本已困难重重的民族国家建构构成了挑战。  相似文献   

3.
圣战萨拉菲主义是萨拉菲主义运动的一部分,其突出特点是主张通过暴力"圣战"建立实施伊斯兰教法的"哈里发国家"。中世纪的罕百里教法学派、近代的瓦哈比派、现代穆斯林兄弟会理论家库特卜的极端思想,构成了圣战萨拉菲主义的意识形态来源。在"9·11"事件发生至"伊斯兰国"组织产生前的十多年时间里,"基地"组织构成了全球圣战萨拉菲主义运动的中心。伴随"伊斯兰国"组织的崛起,"基地"组织和"伊斯兰国"组织产生了严重的分歧,导致圣战萨拉菲主义运动内部发生了严重分裂。这种分裂对于重塑圣战萨拉菲派的未来战略、策略、优先选择等方面均具有重要影响。圣战萨拉菲主义运动的分裂无法通过包容的方式实现和解,在可预见的将来,世界各地的圣战萨拉菲主义运动将围绕"基地"组织和"伊斯兰国"组织选边站队,二者的斗争将日益导致圣战萨拉菲主义运动呈现出两极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忠诚与抗拒"是伊斯兰教教义中有关穆斯林与非穆斯林关系以及穆斯林内部关系的重要原则之一。本文首先回顾了前伊斯兰时期和伊斯兰教创立后"忠诚与抗拒"概念的演变,并以社会运动理论中的框架化理论范式为视角,考察现代伊斯兰教萨拉菲派对"忠诚与抗拒"概念的阐释,分析这一概念由社会关系准则向宗教信条转变进而演变为政治动员工具的过程。现代萨拉菲主义对"忠诚与抗拒"原则的极端化诠释主要表现为要求穆斯林与其他群体隔绝,以正统自居来判定其他具有非萨拉菲主义倾向、不实践"忠诚与抗拒"原则的穆斯林为"悖信者"。被政治化诠释的"忠诚与抗拒"原则逐渐成为伊斯兰极端主义的核心概念和极端组织开展政治动员的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5.
马广勤 《现代妇女》2010,(10):31-32
“妇女主义”一词是艾丽丝·沃克为了与西方传统女性主义有所区别而创造的,妇女主义强调的不是种族或性别的压迫与抗争,而是基于人文主义的对整个人类的关怀。本文将从四个方面探讨艾丽丝·沃克的妇女主义文学实践。  相似文献   

6.
伊斯兰新柏拉图主义是在阿拉伯翻译家翻译希腊哲学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哲学思想.其代表人物在"第一"、"灵魂"和"人"这些哲学基本问题上进行了创造性的思维,表现出伊斯兰新柏拉图主义的一些共同特征:重视理性,研究理性和非理性认知的关系及作用;通过灵魂的修养和完善及个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及构建等表现哲学和宗教的调和.这些特征展示了伊斯兰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和神学(宗教)相结合,理性思维方式和非理性思维的内容统一.研究伊斯兰新柏拉图主义可拓宽我们思考生存与和谐问题的视域,为自身哲学应对外来文化冲击提供一个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上半叶,面对阿拉伯人的统一诉求,有相当一部分人通过美国媒体,结合西方世界对伊斯兰教的刻板印象,将“泛阿拉伯主义”附会到中世纪的“阿拉伯帝国”,进而视其为西方文明的对立面。纳赛尔掌权后,美国媒体出于对埃及亲苏外交的敌视,纷纷指责埃及政府试图仰仗苏联支持,建立“阿拉伯帝国”。随着埃及(阿联)与苏联之间矛盾的加剧,美国舆论界仍继续敌视纳赛尔的“泛阿拉伯主义”,认为纳赛尔建立“阿拉伯帝国”的“野心”虽然导致其与苏联的纷争,但仍是西方的威胁。美国人对纳赛尔的敌视,虽然伴有强烈的冷战心态,但他们频繁以“阿拉伯帝国”或“穆斯林帝国”的历史意象,比附纳赛尔的“泛阿拉伯主义”实践,实际上是对“东西对立”叙事模式的延续,反映出西方世界长久以来对“伊斯兰征服”的历史记忆,并连带着对中东地区整合倾向的担忧。  相似文献   

8.
东方主义是关于东方和西方世界关系的经典理论。在伊朗伊斯兰革命、海湾战争以及"9·11"事件的刺激下,新东方主义在二元对立方法论的基础上,通过延续与补充东方主义的原有内涵、强化"他者化"方式以及在传播中提升伊斯兰世界本土声音的消息源功能等手段,成为现代西方世界审视东方世界的新框架。本文通过分析美国三家主流媒体对伊斯兰世界的相关报道,认为新东方主义叙事方式对后"9·11"时代美国媒体的报道产生了重要影响力,这种叙事方式成为美国媒体报道反恐战争与伊斯兰世界事务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9.
与1970年代的通货膨胀让凯恩斯主义在西方世界变得声名狼藉一样,肇始于美国次贷危机的全球经济危机对新自由主义的声誉造成了很大影响.新自由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市场总是有效的,即便不能形成完美市场,也是最有效的,而公共部门(政府)低能又自大,因此需要为市场的自发运作创造良好条件,尽可能(最好全部)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对社会事务的参与.  相似文献   

10.
泛阿拉伯主义萌芽于奥斯曼帝国统治时期,主张阿拉伯人是一个民族共同体,目标是建立一个统一独立的阿拉伯国家。本文简要论述了泛阿拉伯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伊拉克和泛阿拉伯主义的关系;伊拉克复兴党的泛阿拉伯主义实践,最后分析了伊拉克在历史上长期成为泛阿拉伯主义民族中心和泛阿拉伯主义在伊拉克恒久不衰的原因。  相似文献   

11.
青年与青年运动既伴随着近代社会的进程而诞生,同时也是作为近代社会的对立、对抗的一方而存在。"青年"理念的产生并不是一个由社会问题而产生的孤立现象,或者是政治运动的权宜之计,而是近代化过程中一种新型思想的诞生,是一种以"青年"理念为核心的概念群的产生。这类概念体系在充满着形形色色"主义"的19世纪可以被称之为"青年主义"。到了19世纪80年代,日本的知识界、舆论界将近代西方哲学和社会理论进行了翻译与再创造,构筑了汉语范围内有关"青年"话语的原生系统。自此,"青年"作为一种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贯穿整个20世纪,并且深刻地影响了现代中国的政治社会进程。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萨义德的“东方主义”、德里克的“自为东方主义”等后殖民主义相关理论为框架,以旅美华裔作家严歌苓的小说《金陵十三钗》为文本切入点,通过剖析作品中出现的体现西方中心主义和权力话语的细节及人物形象,揭示在后殖民主义时期,“东方主义”对东方人的影响和“侵蚀”.  相似文献   

13.
受家庭背景和社会趋势的影响,霍桑对清教主义的态度是复杂的。一方面,他以家族的清教徒观点为传统,致力于探索道德和邪恶问题;另一方面,受超验主义及其个人经历的影响,清教徒的压迫和对人类的破坏又令他感到厌恶。霍桑认为,犯罪应该并且可以通过人们的努力来清除,人们可以获得救赎和追求幸福。但与此同时,他又批评传统清教主义中的极端主义,并坚持对持不同政见者采取更宽容的态度。因此,霍桑建立了自己的清教主义,这种清教主义以传统的清教主义为基础,受到超验主义和个人经验的影响。在《七个尖角阁的老宅》中,从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象征主义的使用中,都可以看出霍桑的清教主义。  相似文献   

14.
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是俄国19世纪著名的作家,他一生创作了众多优秀的作品。其中,长篇小说《群魔》是陀思妥耶夫斯基本人十分中意的一部,它直接地体现了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社会政治观点,即陀氏的根基主义思想。本文对《群魔》中三位"脱离"俄罗斯"土壤"的主要代表人物的命运进行了客观、深刻的剖析,揭示了陀思妥耶夫斯基通过这篇小说所体现出来的根基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15.
国内学者对于张东荪在思想史研究领域的贡献鲜有关注。张东荪以"中西之别"为研究路径,从"本末"与西方"本质"的概念比较出发,深刻阐释了中国传统思想的特质。以整体主义为基本构成,以天人关系为核心指向,强调维护天子的至上地位,注重维护等级秩序,缺乏个体哲学和契约精神。  相似文献   

16.
多元文化主义是国际移民学中民族政策研究方面的一个重要概念。本文主要从理论和现实两个角度对多元文化主义进行了简要分析。多元文化主义是继熔炉论后出现的一种解决族裔文化冲突的理论,同文化多元主义相比,它覆盖了更深层次的含义,涉及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内容。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是典型的两个实行多元文化主义政策的国家,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因此要在实践中处理好"多元"与"同一"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7.
1789年法国入侵埃及,埃及的"被现代化"从此开始。1816年埃及官方首次向欧洲派出留学生,在行动上完成了从"被现代化"向"主动现代化"的转变。塔哈塔维是埃及首批赴法留学生的指导老师,后改变身份成为留学生,主攻法阿翻译。塔哈塔维在法国生活了五年,期间深受西方文化影响,并逐渐形成自己的政治观、社会观和教育观等。回国后他继续从事旨在介绍西方先进文化的翻译工作,成为埃及乃至整个阿拉伯—伊斯兰地区历史上翻译和介绍西方现代政治思想的第一人,其思想对伊斯兰现代主义的形成影响巨大,并成为伊斯兰现代文化启蒙的先驱者之一。  相似文献   

18.
从奥巴马执政到现在,以其为核心的奥巴马政府经历了朝核和伊核、反恐战争、叙利亚内战、核安全等众多的外交安全问题,奥巴马总统在处理这些问题上所使用的外交政策有着十分清晰的逻辑,以此形成了奥巴马主义。其产生的背景是美国对国际安全环境的认知程度,本文主要分析奥巴马主义的内涵及其形成原因,以及美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相似文献   

19.
不同的历史时期,"共和"的内涵有着大致相同的本源,但各种政治思想理论和制度却不尽相同。从古罗马的传统共和主义开始,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共和主义的兴起,从意大利共和国到17、18世纪的荷兰和英国共和实践和发展,再到美国制宪先贤对共和主义的辩论,建立起美利坚的联邦共和国,无不体现着对共和主义的传承和不断超越。本文从不同历史时期的共和主义思想和制度,来探讨"共和"的内涵与其外延。  相似文献   

20.
青少年由于受到来自自身、家庭、学校的压抑而导致不快乐感上升,逐渐沉迷于网络"乐土"的现象时有发生。他们将快乐主义误解为单纯追求感官享受的享乐主义,导致不同程度的人性扭曲问题出现。这些严重后果的产生亟待我们重新理解快乐主义伦理学。从动的快乐与静的快乐、独乐主义与众乐主义、感官快乐与精神快乐等角度分析发现,青少年快乐主义体验型教育不失为解决网瘾问题的良好对策:它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快乐情感体验,构建快乐主义体验型教育新模式;模拟青少年喜欢的网络内容,创新传统教育方法;改变单一的认知目标,情感目标与认知目标齐头并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