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狼”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此文讨论的对象“狼”,既不是古人所谓“参东有火星日狼”的“狼”,也不是犬科动物的害兽“狼”及其引申义,而是我国明清时期汉文书载对今为壮族中的某一群体的指称。人而“狼”之,固系汉族封建统治者的“非我族类”皆“夷”之的沙文主义心习所使然,亦缘于其人历史上曾经存在过音呼近于“狼”的某一指称。人而“狼”之固不足道,可其人何以有类于“狼”一音的称谓却徒然令人生惑。许多学人为了涤其迷雾探真谛曾做过有益的尝试,为后之来者拓开了新的思维角度。关于“狼”称由来的考释,封建时代的官家文人皆是望汉字而生义,不是律从于其  相似文献   

2.
唐晓涛 《民族研究》2012,(3):81-92,110
本文从明中期桂西土兵东进大藤峡地区建立武靖州的进程去考察"狼兵"、"狼人"之称出现的历史过程,认为正是由于桂西土司独特的内部组织、明中期大藤峡地区的动乱,以及官府对桂西土兵的定位及使用策略,在土兵与大藤峡地区的"民"和"猺獞"的政治经济关系中,"狼"由桂西土著山民而成为军事组织的类目、社会身份的标签,并逐渐成为一种族称。"狼兵"或"狼人"的出现,实际上是明代中期广西地方动乱、土司势力和王朝户籍赋役制度三者错综复杂关系的缩影。  相似文献   

3.
金曾豪进入儿童文学领域以来,创作了大量的动物小说,而首次触及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就是“狼”题材的作品.本文结合金曾豪的人生经历分析其小说中的狼形象.  相似文献   

4.
“孛儿只斤”──天狼种的标志──关于《元朝秘史》中阿阑豁阿感生神话传说新探之三阿尔丁夫在《新探之一》文中,我证明阿阑豁阿所感不是“光”而是“天狼”①。在《新探之二》一文中,我进一步证明:阿阑豁阿所感的“天狼”不是也不可能是蒙古的图腾,而是后人所搞的“...  相似文献   

5.
“撞”、“侬”、“狼”是近古时期较有影响的壮族名称。“撞”又写作“僮”,是“壮”字的前身;“侬”又称为“布侬”,是分布于邕州西南的壮族;“狼”即“狼人”,“就是今天广西的壮族”。显而易见,这三种名称实际上标记的是同一个民族,在这方面,以往的认识是统一的。但是,对于这三种名称的来源却有不同的解释,这些解释大都是从汉字的意义上去作些臆测。例如,“撞人喜冲突攻击,故曰撞”。“侬人之名大约取义  相似文献   

6.
金曾豪进入儿童文学领域以来,创作了大量的动物小说,而首次触及并取得巨大成就的就是"狼"题材的作品。本文结合金曾豪的人生经历分析其小说中的狼形象。  相似文献   

7.
布朗山上发现了狼和狈! 第一个看见狼和狈的是山村邮递员康朗甩。据他说,那天他到布朗山乡公所去送邮件,晚上喝了一点酒,乘着月色从山间驿道下山来,手里还提着乡长馈赠他的一块腊肉。快走到半山腰时,突然觉得身后有声响,回头望去,驿道上飘忽着四只绿莹莹的小灯笼。他赶紧拧亮手电筒,一束强烈的光柱照过去,他看见一匹高大的狼驮着一只瘦小  相似文献   

8.
明朝廷通过土司而控制狼兵,在卫所制度破坏后,朝廷征调大量狼兵东进大藤峡以维护江道畅通。围绕大藤峡的区位利益以及对安南问题的处置,朝廷与桂西土司、以及土司内部之间展开了错综复杂的博奕,遂有不同土司力量在大藤峡地区的更替,此即明代文献所见的大藤峡猺乱事态的重要背景及原因之侧面。  相似文献   

9.
突厥狼图腾文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一、狼图腾文化起源考述 众所周知,突厥是以狼为图腾的,但对其成因却很少有人探讨。或认为突厥“大柢犬狼之族,繁于北方,故浑沌草昧者引以为徵,是固不足深求,亦无可置信”——干脆不予重视;或简单从狼与游牧民族生活的关系方面加以解释——这亦未免有此牵强,因为生活在同一区域的游牧民族并非全是以狼为图腾的。如黠戛斯人曾以雪豹和牛为图腾,哈萨克人的先祖则曾以白天鹅为图腾。突厥以狼为图腾,当有其特殊的原因。 《周书》卷五十《突厥传》载:“突厥者,盖匈奴之别种,姓阿史那氏,别为部落。后为邻国所破,尽灭其族。有一儿年且十岁,兵人见其小,不忍杀之,乃刖其足,弃草泽中;  相似文献   

10.
广西大藤峡地区在明代以猺乱频繁而闻名。明中期,桂西土司狼兵进入当地平乱,明政府安插教化,形成了猺、獞、狼、民等族类共存的格局。清朝,隨着国家正统文化秩序确立,土著通过创建宗族等方式建构祖先的士大夫形象。现今该地区被称为猺、獞、狼者已踪影难觅,取而代之者是被认定为汉族的人群,大多族谱也称祖先来自广东。族群标签及族谱编撰的背后,呈现的是地方社会变迁与国家秩序建立的复杂历史过程。本文以大藤峡地区崇姜里人群的身份变化为个案来揭示此过程。  相似文献   

11.
罗新 《民族研究》2006,44(4):71-74
南朝史书提到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字”时,或称“佛狸”,或称“狸伐”,或称“佛狸伐”,隋代魏澹《魏史》,也说他“字佛釐”。其实这正是拓跋焘的鲜卑本名,这一本名的全称是“佛狸伐”,对应的鲜卑语词应当是bribag,这个结构与魏晋时期鲜卑诸部的称号传统完全一致。bri是古代北族(既有显然属于阿尔泰语系的鲜卑、突厥,也有可能不属于阿尔泰语系的乌孙,还有语言属性尚不明朗的匈奴)常用的称号,如乌孙之拊离,突厥之附离,匈奴之符离,鲜卑之附力。在充分华夏化了的拓跋鲜卑的历史记录上,已经找不到其民族起源传说中狼的因素。凭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的鲜卑“本名”佛狸伐,我们可以了解,拓跋集团的核心部族也曾经以狼为官号。由此可知,和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一样,狼在拓跋鲜卑的精神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曾经也是相当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明朝曾有大量北方和西北少数民族内附,其中包括相当数量的穆斯林民族.明朝以优惠条件接纳内附者,将他们安置到全国各地,并将其中一部分编为世袭军户,称"达官兵".景泰、成化间,曾将一部分"达官兵"迁入广州,久之,这些移民成了世居广州的居民,成为广州回族的重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3.
用现行法解决"赔命价"问题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从研究“命价”这一概念的含义入手,着重就如何运用现行法解决“命价”问题,以及在解决过程中所引发的一些理论问题谈了自己粗浅的认识。  相似文献   

14.
《元朝秘史》中的阿阑·豁阿感生神话,究竟是感天狼而生还是感光而生。本文就这一问题,作一新的探讨。 《元朝秘史》即《蒙古秘史》(简称《秘史》,下同)第26节写道: [孛端察儿]在没食物可吃的时候,就窥视着在崖谷中被狼所困住的野物,把[它]射杀来吃,[有时]拣狼吃[剩下]的东西养活自己,也养活了自己的黄鹰。[就这样]过了那一  相似文献   

15.
由于宋朝实行“崇文抑武”政策,限制武人势力,造成有宋代特别是北宋军队战斗力的严重削弱。“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统其众;兵众隶于三衙,而不得专其制。”造成“发兵之权”和“握兵之重”的分离。作战时授以阵图,按阵图布阵作战,否则虽胜亦罪。“将师任轻而势分,军事往往中御”。军队布防战线太长,作战正面宽,难以迅速纠集。而西夏“常举其国众合聚为一而来”,“动员无技术上的困难”,更有“步跋子”和“铁鹞子”等精锐步骑。在这种情况下,宋军对夏战争中多遭失败。尤其在三川口、好水川和定川寨三战中,宋军损兵折将,威风扫尽。  相似文献   

16.
明代广西"俍兵"东迁及其历史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镇压持续不断的瑶、壮人民起义,明政府在官兵紧缺、无所作为的情况下,从广西西部征调俍兵东进征剿,屯驻于出山口及交通要冲附近,村寨建筑带有明显的军事色彩。俍兵东迁,不仅有利于增加当地劳动力、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而且起到隔离、缓解瑶、汉民族冲突,维护社会秩序,调和瑶、汉民族关系、促进民族融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2001年11月11日,湘西自治州泸溪县合水镇新桥村72岁的土家族老奶奶张荣花亲自送孙 子杨桂兵去镇人武部报名应征;12月10日,她的孙子正式穿上国防绿被送往新疆服役。 从“军嫂”到“兵奶奶”,半个世纪里,张荣花老人先后5次送亲人去当兵,使这个家 庭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军人  相似文献   

18.
清同治时期新疆动乱波及伊犁,索伦营溃散“俄军侵占区”,荣全受命负责索伦营收拢、回归与安置。荣全边与俄交涉边清除乱匪,为索伦兵民回归扫清道路。期间,荣全多次与清廷及边疆大臣筹商。受军事、地理条件、民族关系、地方利益等诸多因素影响,先后选择伊犁“边境”、图尔根河、塔尔巴哈台、科布多、布尔滚、布伦托海、阿尔泰山南等作为安置地。思想经历了就近整防到准备日后收复的变化。面对俄国多次胁迫和拉拢,索伦兵民坚决拒绝,历尽千难万险到达安置地“苇塘子”,体现出对祖国和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  相似文献   

19.
这是一篇贵州省镇宁县六马区简戛公社仡佬族社员朱应安同志的家史。这篇用血和泪写成的家史,不只是朱应安个人在解放前的悲惨遭遇的回忆,也是对整个吃人的旧社会的深刻揭露和控诉;不仅是对少数民族干部和群众进行阶级教育的一个生动材料,也是进行马列主义民族观教育的一个活教材。在这篇回忆中,朱应安同志明确地揭示了一个真理,那就是“天下的狼都是吃人的。在旧社会,不管哪个民族的剥削阶级,对我们穷人都一样狠毒,就连本宗本家也不例外。”这是一个最普通的真理,但也是永远不能忘记的一条真理。朱应安一家在解放前历受布依族土司、汉族地主和官僚以及本民族的富农(同时又是本家叔叔)残酷压迫剥削的事实,充分说明了民族压迫实质上是阶级压迫,说明了不论是其它民族的剥削阶级,或者是本民族的剥削阶级,或者甚至是本姓本家的剥削阶级,他们压榨劳动人民的本性都是一样的。在这一点上,是没有任何民族的区分的。而这也就不难懂得,一切民族的反动剥削阶级,打着民族的招牌,打着同姓同支的招牌,来挑拨民族之间和民族内部劳动人民之间的关系,不过是麻痹劳动人民阶级意识、分裂他们在阶级斗争中紧密团结的一种欺骗手段而已。朱应安同志的家史,只是千千万万少数民族劳动人民血海深仇中的一个点滴。那些在解放前长期生活在奴隶制度、农奴制度下的人们,他们所受的压迫和痛苦,更是骇人听闻。本刊还将继续发表这方面的材料,以便通过大量的回忆对比,对广大的少数民族干部和群众,尤其是在解放后成长起来的青年一代,进行具体的阶级和阶级斗争教育以及马列主义民族观的教育。并殷切希望各有关方面和读者向本刊大量提供这方面的典型材料。  相似文献   

20.
突厥,这个神奇的民族,总是在自己的旗帜上绣着一只恐怖的狼头,因为他们自认为是狼的后代。自从公元6世纪崛起于塞外,在之后的200多年里,这个狼族后裔在广袤的中国北方草原上纵横驰骋,罕逢敌手,他们甚至万里西征,直驱欧洲,不可一世。1000多年过去了,这个战马如云、响箭如雨、来去如惊风、恍恍如战神的狼之民族,早已在历史的天空下烟消云散,今日喧嚣于国际政治中的“突厥”,不过是某些心怀叵测之徒披上自制的狼衣,图谋实现他们分裂民族的险恶居心。历史的突厥已烟消云散突厥最初是生活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阿尔泰山地区的一支游牧部落,善于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