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869年的早春二月,一个名叫皮埃尔·阿尔芒·戴维的法国传教士来到这里,带走了在他眼里"最不可思议的动物"; 140年后的今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柯高浩、柯文夫妇又来到了这里,为"最不可思议的动物"带回了弥足珍贵的"出生证"……  相似文献   

2.
在文化与自然、自身与他人等关系问题上,虽然列维-施特劳斯的结构人类学致力于批判笛卡尔我思哲学和萨特的人本主义,但他并未像人们通常所说的那样把结构与历史对立起来,而是遵循卢梭的人的科学的原则,提出了一种新人本主义;他的结构人类学具有反人本主义的思想实质和新人本主义的理论特点.在自然观上,列维-施特劳斯的见解显然与马克思不同.  相似文献   

3.
人生价值历来受到人本主义的重视,但其古典形式与现代形式具有不同的特点。本文从理论侧重点、思维方式、人生态度、社会作用等方面,分析了古典人本主义与现代人本主义人生价值理论各自的特点。认为古典人本生义的人生价值理论是乐观主义的、理性主义的,它在当时的社会作用也是积极的。现代人本主义则更加关注人生价值,其思维方式是非理性主义的,人生态度带有悲观主义色彩,社会作用是消极的。但无论哪种形式的人本主义.都未能越出历史的局限。  相似文献   

4.
把"以人为本"解读为"以个人为本",不仅在理论上会把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混同于非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想,而且在实践中会造成对贯彻新的发展观的歪曲.对西方人本主义作历史考察并对马克思清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逻辑进行分析,就会发现"以个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之外绝大多数人本主义的普遍特征;"以个人为本"的"个人"是"抽象的人",是通过感性直观获得的一种假定;"以个人为本"无法真正实现对人的普遍关怀.通过"改造世界"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实质.  相似文献   

5.
法兰克福学派和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表人物马尔库塞充分吸收弗洛伊德、马克思等关于人的存在的思想,建构了自己的新人本主义理论.他以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根据,以对"自然异化"的批判为进路,以价值论人本主义和马克思的"革命人本主义"思想的继承、弥合与创新为皈依,主张非同一性、个体性、感性和把自然纳入主体范畴.马尔库塞十分关注发达工业社会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在为生态马克思主义立法及重构生态伦理"人道"三重境界——非暴力地"占有"自然、友好"对待"自然和让自然实现"美的还原"中,也灌注了其新人本主义主张.因此,从生态伦理的视角解读马尔库塞的新人本主义理论,重释马尔库塞生态伦理"人道"范畴、发掘其新人本主义思想旨趣,深化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研究,汲取走出生态困境,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现代化的"美丽中国"的思想智慧.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西方社会历史中人本主义的概念的由来与发展进行了简要总结,并分析中华文化中所蕴涵的人本主义的精华,从人本主义历史发展和中国现实的国情来认识当前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绝望的天才与天才的绝望——解读法斯宾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斯宾德是位电影天才,他的人生和影片因自己的生活以及所面对的德国历史与现实,而始终带有深入骨髓的绝望感.他通过影片表达对"第三帝国"的历史反思、对德国现实的思考.他的影片崇尚德国式好莱坞电影而具有好看的外观,然而因艺术地运用"间离"手段而使影片具有深刻的意蕴;同时,运用色彩和空间造型的象征来获得深层意蕴是法斯宾德影片的又一特征.  相似文献   

8.
罗杰斯是20世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罗杰斯最大的贡献是他创立了来访者中心的心理治疗方法,特别是他将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应用到了教育教学领域,从而提出了全新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即以学生为中心的非指导性教学。他认为,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应当围绕"以学习者为中心"这个焦点展开,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我实现,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相似文献   

9.
罗杰斯人本主义心理学思想及其对教学指导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卡尔·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他的人本主义思想是建立在人性观的基础上,人格理论是其人本主义思想的核心和基础,非指导教学和来访者中心以及创造理论是他的人本主义思想的在具体的领域深化和发展,这些人本主义思想对当代教育领域的教育目标以及教育方法、师生关系、创造教育提供了认识和反思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0.
以人为中心的人本主义虽然发轫于古希腊 ,但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退出历史舞台 ,对我们实现人口现代化仍然具有十分积极和现实的作用。本文通过对人本主义发展历史的回顾 ,分析人本主义对我国实现人口现代化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建筑史中空间概念的历史就是对空间知识的认识活动以及空间知识自身认识活动的历史。文章以谱系分析的方法,通过追索建筑史中典型的空间概念,论述了空间概念的形成、发展和衍变,并明确了认知空间概念的哲学方法。  相似文献   

12.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在每卷后均附有《文学史年表》,以时间为线索,为作家、作品及文学现象等系年,对于使用者大有裨益。但是《文学史年表》中也存在一些疏漏之处,需要在使用过程中加以辨别。  相似文献   

13.
经济史与社会史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中国经济史研究需要理论的整合与创新。中外经济史的研究都经过了一个从经济史到经济史与社会史结合的过程,傅衣凌先生倡导的"社会经济史"是中国经济史研究应当全力以赴的方向。没有经济的社会史不可能成为整体的社会史,经济史的研究同样需要与社会史的结合。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蒙古王公有着庞大的群体,广袤的领地,位尊权重,声名显赫。在近现代的中国与蒙古扮演了复杂而又矛盾的历史角色:是中央政权统治蒙古的工具,是蒙古人民的剥削压迫者,是蒙古近代化的推动者与阻碍者,是民族分裂的罪人与维护祖国统一的功臣。究其根源,是蒙古王公的自私的、狭隘的封建统治阶级本质所致。  相似文献   

15.
新历史小说擅长制造某种虚拟性甚至是荒谬的历史故事情节,把某类特定人群的"关系"的演变指定为社会形态变迁的标志以表现文化、人性与生存范畴中的"历史",用欲望化、偶然化、神秘化的历史去重构为个体所认可的历史图景。  相似文献   

16.
发现在中国的历史--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点反思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中国发现历史”一语近年在中国颇流行 ,但不少接受者像李大钊所说 ,待之如“通货” ,虽不断流通传播 ,却很少认真审视作者之原意 ,以至于其“形象”有些模糊失真。那一取向本是针对西方 (特别是美国 )的中国研究 ,不一定特别适合于中国大陆的“学情”。至少中国学界对近代史的研究 ,向来注重本国内容而忽视“冲击”中国的外国因素。针对中国大陆多数近代史学人的实际 ,或不如提倡去揭示或发现“在中国发生的历史” ,即从提问层面关注特定时段里“在中国之人 (包括在华外国人 )”的所思所虑所为 ,并探索其解答  相似文献   

17.
隐士现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特有的现象。历史上不同朝代的隐士有其不同的特征,隐士对当时历史、政治、传统文化产生深刻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论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研究的心理史学范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一种新的心理史学研究范式,是摆脱精神分析心理史学束缚的积极有效策略。以社会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可以尝试建立一种对中国近现代教育家研究的新的心理史学研究范式,其基本操作程序是:界定教育家和确立取样标准;明确史料选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确定研究范畴;进行具体分析;得出结论。  相似文献   

19.
目前学界关于词的起源问题众说纷纭,甚至对词的界说也歧见颇多。其实,词是借鉴近体诗格律以词调来定型的诗,以近体诗格律将其定型化,来表现其原本产生时期的音乐性,这是词的特征表现。在此界说以及对二十世纪以来关于词源问题的各种说法加以述评的基础上,论证词体产生于盛唐宫廷文化,词体发生的诗歌史原因,在于宫廷音乐消费由六朝乐府歌诗,向初唐近体歌诗,再向盛唐声诗转型之后向曲子转型的产物;音乐史原因,则是宫廷音乐经历魏晋南朝的清乐、北朝隋代初唐的燕乐,再到开元天宝的重归清乐,经历法曲中枢,引导了声乐消费形式的曲子的出现。  相似文献   

20.
哲学提供了关于文学史学的本体论认知,诸如文学史何以可能,文学史是主观还是客观,文学史的目的何在,等等。文学史作为史学的学科属性,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形而上追问,亦得以进一步澄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