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贵州安顺屯堡是明朝洪武年间为平定西南,朝廷派驻军队而形成与当地少数民族相对隔离的区域。本文从社会历史背景与实地调查现状分析屯堡的族群以及族群意识的变迁。由于历史社会原因屯堡族群意识从强化到弱化,在旅游开发中,随着屯堡文化成为发展旅游的支柱产业,从旅游开发中看到实际的经济利益,族群认同重新被建构起来,族群意识重拾并被强化。族群关系随着族群意识的变迁,从对立到缓和到无猜,屯堡文化成为当前屯堡族群认同的符号而走向区域化,族群边界淡化,族群关系也逐渐走向和谐。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青海黄南吾屯土族为个案,从考察族群认同变迁入手,就文化与族群性、文化变迁与认同变迁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族群认同会随着文化的变迁而发生变迁。  相似文献   

3.
民族关系视野中的传统族群形象问题浅议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族群形象是指不同族群主体对其他族群形象的主观认识与感受,是经过了认识主体的主观加工而成的,与客观形象并不必然吻合。从心理学角度看,主流文化对少数族群的形象模塑是一种建立在文化优势意识基础上,对异域或异族进行心理贬低的集体无意识行为,在历史过程中,又极大地影响了民族关系的走向。  相似文献   

4.
对于跨国文化圈共同体认同模式的探讨,主要基于现代社会族群迁移过程中所形成的新特点和新形态,即群体的社会生活跨越了原有的族群边界;群体的行为受到不同国家政权的支配;群体基于血缘、语言和宗教等方面的认同发生混合和交叉,以及群体面临纷繁复杂的资源竞争环境等等.诸如此类跨国界、跨文化的族群迁移和流动,虽然还不是当下中国社会的主流,然而在我国东南沿海诸多开放省市,业已对当地的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而义乌穆斯林作为一个典型的跨国文化圈共同体模式的群体现象,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可行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唐后期,南贬北人之间存在一种互赠南方物产的风气。在一些独特的南方物产交换行为的背后实际上蕴含着某种南北互动信息。蕲州簟与文石枕的赠送既能够使双方的情感得以交织与升华,更重要的是使南贬北人在自己编织的礼物交换网络中逐渐找到了环境应对的手段与方法,在积极的个人调适中,使北人与南方环境逐渐融合。而斑竹杖与壁州鞭的赠送则具有南贬北人调适贬谪心态之功用,表达了他们对南方生存现状的强烈不满,以及逃离现实的深切渴望。在环境应对与心态调适的同时,郴笔、叠石砚与叠石琴荐的赠送又体现出南贬北人所持有的正统身份认同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南北的整合趋势。南贬北人对南方主动的排斥与被动的适应,共同构成了唐后期南贬北人在南方的生存状态。这一充满矛盾的生存状态,使得南北的差异与统一、冲突与整合不时发生着博弈性的变奏,这些历史细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唐后期南北历史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6.
唐后期,南贬北人之间存在一种互赠南方物产的风气。在一些独特的南方物产交换行为的背后实际上蕴含着某种南北互动信息。蕲州簟与文石枕的赠送既能够使双方的情感得以交织与升华,更重要的是使南贬北人在自己编织的礼物交换网络中逐渐找到了环境应对的手段与方法,在积极的个人调适中,使北人与南方环境逐渐融合。而斑竹杖与壁州鞭的赠送则具有南贬北人调适贬谪心态之功用,表达了他们对南方生存现状的强烈不满,以及逃离现实的深切渴望。在环境应对与心态调适的同时,郴笔、叠石砚与叠石琴荐的赠送又体现出南贬北人所持有的正统身份认同观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着南北的整合趋势。南贬北人对南方主动的排斥与被动的适应,共同构成了唐后期南贬北人在南方的生存状态。这一充满矛盾的生存状态,使得南北的差异与统一、冲突与整合不时发生着博弈性的变奏,这些历史细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唐后期南北历史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7.
珠江流域文化圈包括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湖南南部、江西南部、南中国海沿岸(包括港、澳、海南、闽南)等地域,是多元生态、文化和民族分布地区。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珠江流域已经形成了具有密切的社会、经济关联,且富有内在文化传统的文化圈。本文简要回顾了珠江流域文化圈的形成和整合过程,分析了多元一体格局下珠江流域丰富的族群和文化形态以及族群关系。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民族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发挥民族史研究的优势,结合人类学、社会学的方法,以民族历史为纵轴,以民族社会为横轴,通过族群在历史上的生活状况、文化状态、族群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发展变化来揭示族群的社会结构、文化变迁、族群关系、生活方式的形成和适应等问题,开创民族学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立足族群认同、集体记忆的相关理论背景,选取历史记忆的理论视角分析族群边界与族群认同的关系,探讨族群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及其变迁的相互关系,认为族群边界是能动的,一方面藉着历史记忆来承载族群认同的根基性情感,另一方面藉着历史记忆来为趋利避害的族群认同及其变迁提供合理化解释。这对田野调查工作以及建构族群发展史工作有着现实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本文依据神话和语言的特殊关系,将中国少数民族神话划分为北方阿尔泰语系少数民族神话文化圈、南方汉藏语系少数民族神话文化圈、台湾南岛语系少数民族神话文化圈,并运用相关理论和方法,在三大文化圈之间进行比较,以建构少数民族神话比较研究的学理基础.遵循这样的学理基础探讨中国少数民族神话,不仅能够阐释诸民族神话的相异特征和统一特征,而且也能够追寻中华各民族之间文化交流交融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1.
用数理统计的方法研究魏晋隋唐社会的变迁及其对政治的影响 ,可以使该时代社会政治史更具有确定性 ,避免轻易的定性分析造成的以论代史 ,但也遇到史料不完整和不确定的障碍 ,对史料的选取判断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的理解。士族的特点是什么 ,与寒素、豪强、官僚有何区分 ,其向城市的迁徙具有什么意义 ?这些都是研究中古社会史必须予以明确回答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12.
明末清初,森林资源开发成为清水江流域开发的主流,一个围绕木材贸易而形成的市场体系和生产体系已然形成,吸引各种人群参与到商品市场的资源竞争中,到清代中后期建构起了一个多族群社会.三锹人就是积极参与这一区域商品市场进程的边缘族群.三锹人的迁徙落寨和生计方式表明,僻远蛮荒的山地区域,一旦置身于商品市场中,其人口承载量和张力都会得到扩张和放大,不但会建成一个有充分包容度的多族群社会,而且,这一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也会在商品市场进程中,得到某种程度的保障.400年来,相对开放的木材商品市场及创造的经济效益,是清水江流域森林可持续开发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3.
族群互动与认同是族群关系的两个主要方面.文章通过对贺州多族群语言互动典型案例的研究,认为贺州族群语言互动与族群认同的关系具有以下特点:语言的相互学习是族群交流的必要条件,语言使用的发展趋势也预示着族群交往与族群融合的发展潮流;族群认同是族群关系的重要一环;贺州各族群语言的自我认同度和相互认同度均较高;贺州各族群在族群语言互动中,对不同族群语言的认同程度有一定区别,不同族群间的语言认同过程和认同程度也有差别;语言忠诚度是衡量族群自我认同度的重要指标;族群之间的密切接触,并不意味着接触某一方或者双方的互化或消亡,相反,它们仍然会顽强地存在,有时甚至产生比过去更加强烈的族群意识.  相似文献   

14.
时代在不断的变迁,随之而来是社会背景的变迁,族群认同的理论在不同的时代应该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因为,族群认同的过程始终是在时代性的场景中进行的。今日的族群认同,涉及到的不仅仅是族群成员这一个主体,它还会涉及到与它们相关的一些群体,这些群体之间和群体内部在族群认同的过程中都会产生互动。在它们互动的过程中,族群认同最终得以确立,并且,传统文化在这个过程中不但不会消逝,而且还会经历一个重塑和发展的新过程。  相似文献   

15.
《人民日报》中私营企业主形象变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播媒介与社会身份之间存在着相互建构关系,不同社会阶层的身份形象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传播媒介来呈现、形塑并为普通大众所接受的。本研究通过分析1949至2009年《人民日报》对私营企业主的报道,归纳并揭示了该阶层在中国主流媒体上从"奸商"到"民营企业家"的形象变迁过程,并指出中国传统主流媒体对私营企业家的报道在整体上以负面为主,私营企业家阶层缺乏自身的主体性。同时,通过分析这一形象变迁过程,探讨了媒介话语实践、政策实践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动态关系。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中国妇女报》26年间女性人物报道的内容分析,发现《中国妇女报》所建构和形塑的主流女性形象既保持了一定的稳定性,也发生了若干变迁。就内在形象而言,其稳定性表现在:不同年代的生理形象均以中年女性为代表,成就形象基本上体现为“工作业绩”;其变迁性体现在女性的知识形象在逐步提升,人物的政治色彩处于弱化状态,女性的职业形象随时代变迁发生了较大变迁。就外在形象而言,不同年代的女性人物在地域身份和评价形象上均保持了较大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侗族文化圈”中心区旅游黄金线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整个侗族地区出发,以"侗族文化圈"为研究对象,对"侗族文化圈"中心区旅游黄金线开发丰富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全面的探讨,设计了贯穿全区的七条主要旅游线路,并提出了发展"侗族文化圈"旅游业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曹操为样本,概述了曹操历史形象的变迁,浅析了这个变迁背后中国社会思潮的转变,并由此引出了对"历史史料"与"历史真相""、史料背后的思想"等一些历史哲学方面的浅思。  相似文献   

19.
论中国国家形象的历史变迁与现实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国家形象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展示窗口和平台,是国家的无形资产.中国的国家形象经历了古代的辉光闪耀、近代的没落—抗争交织、现代的振奋重构之上升—沉沦—回升的历史变迁过程.当前中国国家形象则呈现出经济实力不断增强,敢当责任与和平、发展、合作的特征.中国应吸取构建国家形象的教训,客观地评价与分析当前的国家形象;同时通过开展公共外交,提升文化软实力,深化社会改革和抢占国际话语权等途径,以期更好地构建中国国家形象.  相似文献   

20.
湘西土司是南方民族地区土司特别是土家族土司的重要组成部分,级别高,数量多,与中央王朝关系密切,在中国土司制度中具有很大的典型性,是最有代表性的土司之一.通过对元明清时期湘西境内所有土司的设置与变迁进行详尽的资料梳理,对许多矛盾史料进行了考证辨析,对一些不见经传的小土司进行了史迹钩沉,第一次完整系统地展现了湘西土司的历史全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