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价值问题在根本上是人的存在方式及其历史命运和使命问题.马克思基于唯物史观,从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现象入手,深入而系统地研究了表现在商品生产和交换中的价值形式,揭示了人的命运与资本的矛盾运动的关系,给出了人的价值的历史性发展的逻辑.人类的经济活动及其价值形式在人的价值形态中处于基础地位,但也受到人类其他活动形式、价值维度和形态的影响与制约,加强这方面的研究是当代价值哲学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辩证统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深入开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从理论上弄清“三观”的辩证统一关系是很有意义的.1.世界观包括人生现,人生观表现世界观.世界观是对自然、社会和人自身即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其中自然包括着对人生目的、意义以及爱情、幸福、苦乐、荣辱、生死等人生观问题的系统看法.从这一意义上看,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3.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问世以来,引起人们的广泛注意.特别是他在<边城>中塑造的人物形象--翠翠,这一盈盈动人的形象是作者心目中的理想女性,但翠翠那古朴的爱情故事却蕴涵着无奈的命运感伤,并唱出一曲异化民族风俗下的爱情悲歌.作家在她身上寄予了对理想人生形式的思索,和湘西现实与命运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最优秀的长篇小说。女主人公苔丝的悲剧命运与其生存的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但性格与环境的冲突并不必然造成苔丝命运的悲剧,而正是苔丝本身时于爱情的追求与对爱情纯洁性的坚决维护促成了苔丝的选择,从而也毁灭了苔丝本人。  相似文献   

5.
曹禺的<日出>是一部戏剧,而小仲马的<茶花女>却是以小说的形式闻名于世.二者虽然是两部不同的作品,但是作品中的人物陈白露与玛格丽特却有着极强的可比性.她们都是名噪一时的高级交际花,过着极度奢华、糜烂的生活.虽然都身陷泥沼,却又不失对纯真、美好生活的向往.她们的命运都是历循着生活压迫、爱情破灭和生命熄灭的轨迹.这两个女人虽然在生活经历与性格上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却又因为各自所处环境的不同和作者创作主旨的差异,显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质.剖析二人特有的悲剧命运,并分析其悲剧命运形成的原因,可以探寻到陈白露和玛格丽特之生存差异.  相似文献   

6.
李庆信 《天府新论》2005,9(1):132-137
人类文明发展的不同历史阶段和历史时代,有不同的婚姻形式和婚姻制度,而一定的婚姻形式和婚姻制度,一旦成为社会有形无形的文化强制,它便会以难以抗拒的力量,规范、制约着社会成员的性爱、婚姻关系,并潜移默化深层次地影响到他(她)们的爱情观念、爱情意识和爱情心态.长期存在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妻妾制度,在<红楼梦>有关性爱、婚姻和家庭关系的描写中,得到了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的真实反映;尤其是这一不合理的婚姻制度作为一种看不见的文化强制,对被称为封建叛逆的宝黛二人爱情的制约和影响,更加发人深思--这种制约和影响表现为在爱情的排他性和专一性方面,与现代爱情形态相比,宝黛爱情都各自先天性地存在某种病态或缺失.  相似文献   

7.
<正>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王统照并不是一位叱咤风云的革命作家.他的小说创作很少去直接表现火与血的阶级搏斗的现实,也很少去塑造哪怕是普通的革命者的形象,这与当时的时代形势应当说是不相称的.但他从民主主义、人道主义出发,描绘人的愿望和理想,关心人的命运和疾苦,表现人的爱情和友谊,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热情赞美和呼唤温暖人间的人性美,抨击种种践踏和毁灭人性的兽性丑.这就从另一个角度担负起文学的社会功能,也展示了这位良知、仁爱、宽厚的作家的文学世界.  相似文献   

8.
命运的力量--对《封神演义》的一种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对<封神演义>这部明代神魔小说从命运意识角度进行了剖析.从初民到中世纪一直到近代,人类对命与命运的话题常怀着一种神秘的敬畏.<封神演义>中充满了人(神)个体命运的约束与抗争这两种力量的搏斗.文章最后归纳小说中的逻辑:人心的向背,就是天命,从而初步解读了<封神演义>对命运演绎之一种.  相似文献   

9.
产生于以儒家学说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和人的自我意识觉醒、人生价值观念转变这种新旧两种观念交汇背景下的南朝爱情诗,具有不同于前代爱情诗的新的思想内容,体现着某些新的思想意识:不仅多层面地抒写了对于爱情、婚姻生活的感受和体验,而且反映出这种感受和体验的性别角色差别,突出了女性心理特点和变化.她们通过对于自己命运的思考,朦胧感受到男女在爱情和婚姻生活中的地位差别和不同态度,对为博取功名而牺牲爱情和家庭幸福的人生道路及价值观产生了朦胧的怀疑意识,说明女性的自我意识有所觉醒.  相似文献   

10.
各国文学中,爱情婚姻关系和女性命运,历来是受人重视的主题。中国和俄苏当代文学中,对女性命运的思考,其间存在着深刻的相异之处,对其思想和艺术取向进行比较,是富于启迪意义的。 (一) 中国新时期文坛,对女性的观照和期待,存在着两种主要倾向:男性角度和女性角度。这两种倾向也分别由男作家和女作家反映出来。 1.由男性角度出发,对女性的观照和期待中,流溢着实际是男性的审美理想。理想的女性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穿现代服装的东方古典女性。美丽、温柔、恬静、贤  相似文献   

11.
2004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耶利内克的成名作《逐爱的女人》,表现了她对男权意识和父权制度下女性生存状况和女性命运的关心和思考。本文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分析女性的爱情和命运,即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父权制度对女性爱情的破灭以及蟠蛇章法蕴寓的女性封闭命运。  相似文献   

12.
史铁生是一个将人生与写作同构的精神跋涉者.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以沉重的肉身向往闪烁着精神之光的神秘星空.他的创作执着于对命运、生死、困境、爱情等一系列“文学母题”的思考和追问,于绝境中追逐希望,于写作之夜冥想世间万象.他对于人生意义的孤独探求,对人类命运的无限隐忧必将成为时代背景下一种纯粹的理想,一种升华的精神.  相似文献   

13.
现代人似乎对失去爱情不太在意,这从他们追求爱情的方式上便会看出,他们对爱情比持传统爱情观的人更不自信,甚至不敢奢望能拥有一生一世的爱。他们在追求爱情时似乎很务实,诸如“把握现在”、“只在乎曾经拥有”等,其实这更表现出了一种心理的空虚。那么,究竟要有什么样的心理素质,才足以使我们在现代爱情中游刃有余、进退自如呢?  相似文献   

14.
针对《红楼梦》里“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这两种说法,本文从说法、人物及宝黛钗三人之间的关系等三个方面,探求曹雪芹的爱情雅俗观,阐述了“木石前盟”不敌“金玉良缘”的社会根由,揭示了《红楼梦》的爱情内涵对后世的启示意义以及作者对爱情、理想、生命的执著追求。  相似文献   

15.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当今时代面临的一个难题.对这一问题,无论人类中心论还是非人类中心论都没能完满的解答.人与自然关系的问题实质上是一个人应该如何生活的问题.对此问题我们只能从人的生活出发,通过解剖人的生活来揭开人与自然关系的奥秘.但人的生活并不简单地等同于生存,它需要进行合理的构建.这有一个由冲突走向和谐的过程.而保证生存、限制享受、合理发展则是人类应该的生活原则.  相似文献   

16.
女性的个性解放以及由此而造成的命运问题,是现代中国许多作家关注的一个焦点.尽管<阿毛姑娘>、<雷雨>、<寒夜>、<魔女>的体裁不尽相同,但它们在选材、人物关系的设置、人物命运的安排等方面,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丁玲、曹禺、巴金、欧阳子等作家对相似题材所作出的同中有异的艺术处理,明显可看出作家们创作观念和审美方式的同构和差异.将这几篇作品组合起来,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现代作家对女性个性解放和命运问题的连续性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优秀传统文化铸就毛泽东的人格是不争的事实,并且这一人格深深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命运及其历史进程。那么毛泽东人格究竟彰显着哪些民族文化的优秀内核,正是本文想探讨的问题,从中透视传统文化与毛泽东人格形成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从伊丽莎白到爱玛,奥斯丁凭借其作品与众不同的风格获得了读者的宠爱,而英国真正意义上的女性文学正始于19世纪,始于奥斯丁.奥斯丁以她的道德观和深邃无比的观察力,成为文学评论界唯一能不断与莎士比亚并提的女作家,在她的笔下,女性的爱情与婚姻不再是没有经济自主权下的女性拿来与自由交换的等价物,奥斯丁作为一个女性写作主体,她的作品充满了对女性价值的新认识与爱情、社会、性格、道德、命运的复杂关系.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毕生的关怀就是资本主义制度运作下的人的处境和命运,这也是我们分析马克思制度伦理思想的主要着眼点:以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为视角,以"从后思索法"为处理原则来考察马克思理论中制度与人的关系问题。它是从制度伦理视角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诊断以及对其出现的问题的解决出路。  相似文献   

20.
<薄伽梵歌>是一部包含着宗教、哲学、伦理、道德和人生价值等内容的综合性著名诗篇,是关于探求灵魂自由的作品.<薄伽梵歌>以理性思维的方法展开了对宇宙本原、人的本质、人与自然的关系、人生最终命运等哲学问题的探索.人的灵魂或本质"我",只是宇宙的灵魂或本质"梵"在人世间的显现,两者同源同体.作为宇宙本体的"梵"和作为人的主体的"我"在本质上是同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