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姜肖 《求是学刊》2016,(1):133-139
新世纪以降,女性作家对乡土社会转型期婚恋伦理的关注较为集中。其创作从夫妻双方自我认知、婚恋情感性因素、多角婚恋现象等维度审视具象伦理形态,对乡土女性性别意识深陷传统男权压抑与现代消费文化诱惑的双重困境进行揭示,对农民文化心理的现代性迷思与道德观念异变进行解析。整体而言,作为百年新文学乡土婚恋叙事的承续,女性作家的婚恋书写在传统的共鸣中凸显出女性经验美学的特性,而作家在时代语境下价值心态的游移,成为其创作提升所面临的首要难题。  相似文献   

2.
蒋艳丽 《社科纵横》2007,22(1):91-92
张洁的《方舟》和王安忆的《弟兄们》代表了从20世纪80年代初到90年代女性建构自我的不同倾向。本文将两位作家的女性观和书写态度及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作为焦点,从“谋生与谋爱”、“做人与做女人”两个角度进行比照解读,从中梳理出女性追寻自我本体价值的转向。  相似文献   

3.
张宏儿 《社科纵横》2009,(7):165-166
西尔维娅.普拉斯的自传体小说《钟形罩》,从"本我.自我.超我"三层寓意显示出女性生命的特有价值。从"死亡是女性个体命运的伦理诉求、死亡折射女性对生存的选择"两个层面进行分析女性对传统秩序和社会制度的颠覆。  相似文献   

4.
刘惠丽 《唐都学刊》2006,22(5):154-157
以《一个人的战争》为代表的林白早期作品,在叙事上自我意识强烈,“作者”姿态张扬,将某种自传性质的笔触伸向女性内部世界,用女性话语彻底覆盖男性话语。然而这又将陷入女性极端自恋的境地,使女性退回封闭的自我空间,在女性乌托邦的理想王国里进行着“一个人的战争”。十年后的《妇女闲聊录》,以一个乡村妇女传达出的民间世界观造就了林白在叙事上的转型,林白淡化了女性性别屏蔽意识,避免了叙事上的格式化,从知识分子“精英意识”走向“民众意识”,终于从“一个人的战争”中突围了。  相似文献   

5.
杨俊蕾 《求是学刊》2002,29(2):94-97
本文研究“新新人类”即“七十年代书写”的文学精神走向。认为“七十年代书写”中包含着多重含义 :其一 ,它是指一批出生在 70年代的作家以带有新的审美倾向的新文本形式冲击了持续十余年的先锋派叙事话语 ;其二 ,是指非文学写作中出现的文本样式对现有文化秩序构成挑战和不折不扣的轻蔑 ;其三 ,无纸写作的渠道因其前所未有的通畅而容纳了不计其数的青年在业余时间里的思考和随心所欲式的“发表” ,对文化格局的分配与重组起着潜在的影响作用。检视这些文字 ,可以看出“七十年代书写”在“历史叙事”、“自我塑形”方面具有独特的文化症候和精神空白 ,研究并探索其未定性和开放性所具有的“以终为始”的继续书写的问题视域 ,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时期文学身体叙事的变迁及其文化意味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陶东风 《求是学刊》2004,31(6):116-122
在当代文学史中的身体叙事有着自身发展的脉络,反映着身体的社会功能乃至身体观念变迁。张贤亮的《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在中国当代文学的身体书写史上具有十分微妙的地位,该小说的身体叙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启蒙主义现代性宏大叙事的制约,从属于新时期的所谓"文化反思"、思想解放运动。"私人化"写作中的身体书写脱离了"民族"、"国家"、"阶级"、"意识形态"、"理性"、"启蒙"等宏大叙事,转而关注与表现女性的私人经验,特别是性经验,其身体描写带有强烈的唯美色彩。所谓的"身体写作"出现在2000年前后,这类小说为"精神"留下了些许位置,但其真诚体现在哪里,令人怀疑,因为作者毕竟是在消费主义与官方意识形态的双重语境中写作,精神越肉体的同时在场往往是她们采取的策略。至于木子美的《遗情书》中,身体以及性已经成为彻底的、纯粹娱乐与游戏的肉体,尽管仍然可以用一种现代的自我意识与现代个人主义的范畴对之加以理解。  相似文献   

7.
"身体"问题是现代性思想中的一个重要论域,身体作为伦理秩序的始基,是以身体立法;而伦理作为对身体的规训,又为身体立法。伦理的历史可以说就是一个"修身"的过程,以"理"修"身"的实质是权力通过身体来实施和彰显。对此,以谱系学和女性主义来检视身体—性别与知识—权力相互纠缠的历史情状,借以探讨以现代的从自我关怀出发的身体伦理来取代古代的从禁忌出发的道德体系的可能。  相似文献   

8.
李蓉 《浙江学刊》2007,19(4):94-101
本文通过对茅盾《蚀》的分析来观察茅盾早期文学创作追求个人体验的真实与他热衷的女性身体描写之间的关系,并由此发现“女性身体”在传达作家的个人体验时所具有的表现功能。同时,在《蚀》中,茅盾书写女性身体的方式源于他小说所表现出来的本体性的身体观念,这种身体观念进一步影响着茅盾的历史观念的形成。并且,茅盾由“体验”向“理念”转向的创作历程,也说明革命文学对真实的追求与理念的限制之间存在着难以弥合的悖论。  相似文献   

9.
铁凝是新时期以来一直保持着旺盛创作力的女作家,也是一位有着自觉女性意识的作家。她的小说以独特的方式书写女性,呈现出在历史和现实情境中,在男权意志操纵下女性的真实生命本相和生存图景。这些小说里的女性所遭遇的悲剧,不仅来源于畸形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动乱,更来源于男权社会深层文化、心理结构对她们的戕害。同时,铁凝对两性关系的悲剧性书写,显现出当下女性生活的真实情境,而这种对爱情神话的颠覆无疑构成了对宏大叙事、男性权威话语的冲击和消解。  相似文献   

10.
“私奔”叙事是中国文学创作中一个常见现象,它不仅深刻地反映了古代知识精英对于女性社会群体的同情之心,而且也表现了中国女性追求自我解放的心灵历程.五四以后的中国现代文学创作,虽然没有延续使用“私奔”这一古老词汇,但是却以“出走”概念取而代之;隶属于思想启蒙的“出走”现象,也因其与传统“私奔”叙事的意义相通,向读者暗示着民族审美观念的历史传承关系.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修辞性叙事层面解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里森2012年推出的新作《家》,重点讨论小说中人物、叙述者与读者对主人公弗兰克·莫尼(Frank Money)“坦白罪行,重埋尸骨”重要事件所做出的阐释判断、伦理判断和审美判断.三种叙事判断相互作用,推动故事进程,不仅展现了主人公男子气概形象的重建,还实现了莫里森叙事的伦理归旨.  相似文献   

12.
对城市化浪潮的不同理解形成了从集中到扩散的技术城市化、从文化到文明的人文城市化及从人口膨胀到人口萎缩的周期性城市化浪潮。这揭示了城市化问题的复杂性,也生成了人们对城市化的恐惧感,诸如生存性恐惧、正当性恐惧、价值性恐惧和同质性恐惧。每个历史时期的城市化都会不断遭遇风险、危机、质疑和批评,但是城市化也是一个不断激活和打开生活空间的过程,城市形态映射社会权力、城市环境呼唤生态伦理、城市治理拼贴出城市秩序。追求城市生活的可能性是城市化的内在逻辑。城市策略是成就“希望空间”的基础路径。城市文明的融合叙事、微观叙事和多元叙事是不断突破城市化自我限度的方式,也是不断重构城市创造力的共同策略。因此,人们对栖居空间的美好向往一直充满着现实的希望,即“城市的胜利”。  相似文献   

13.
《求是学刊》2017,(4):112-119
"箱笼"是明清小说中的常见器具。其出现,一般缘于叙事话语"再现"生活真实的需要。由于与女性相关的文化符码(如服饰、陪嫁、内闱等)大多涉及"箱笼",故其在以女性为中心的情节场面中出镜尤为频繁。在《金瓶梅》一书中,"箱笼"不仅是"再现"古代女子生活常态的普通物象,也不止作为满足叙事现场真实感的道具存在,而是同人物的生命轨迹紧密关联,与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有机结合,在观照女性命运、构造情节场面、塑造人物形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成为《金瓶梅》女性书写中一个重要的"功能性物象"。  相似文献   

14.
江弱水 《浙江学刊》2022,(5):165-173
有意义的生命总是故事化的。一个人需要持续的叙事来维持其身份,建立其自我。但《野草》经常取消动作和事件,强调单数的个体,从而悬置了群体身份,消解了故事,使自我的完整叙事成为不可能。《野草》是鲁迅内面精神的静谧花园,呈现为以沉默为主调的失语之语,和以雕塑为聚态的不动之动,与“无地之地”“无物之物”形成了同构关系。这种“言无言”的悖论式写作,实现了一种非故事的故事,反叙事的叙事。而归根结底,是主体的分裂与流动,造成了话语的支离与乖悖。  相似文献   

15.
《彼拉维德》以艺术的方式记录了处在边缘的美国黑人女性在白人和男人双重压迫下的痛苦挣扎和艰难的自我迫寻历程为了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屋子,她们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为了摆脱“第二性”的地位,她们用自己的身体写作,以改变她们在历史上作为“隐形人”和“失声集团”的存在;她们打开自己的房间,让男人进来,共同书写那原来只是属于他的故事——历史,而所有这些又都被小说家编织进她那精巧的元小说叙述中去了。  相似文献   

16.
温静  卢苓霞 《学术交流》2005,(5):165-169
张爱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影响的女性作家之一,她的女性书写是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主流文学之外的重要收获。张爱玲的小说以婚恋题材为切入点,对“女性神话”进行颠覆,对生命本真进行思索,展示了人类生存欲望与生存困境之间的悲剧性冲突,达到了对现代人种终极意义上的关怀。  相似文献   

17.
一曲生命的悲歌--论师陀《果园城记》中的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欣 《社科纵横》2006,21(6):103-104
果园城中有三类女性:一类是在传统礼教中长大,认命而不争的女性,一类是聪慧多情,虽未“出城”心中却涌动着不羁梦幻的女性,一类是灰色女性。师陀通过对女性悲剧命运,尤其是社会悲剧中包裹着的人性悲剧的书写,揭露了宗法制度的罪恶和女性生存环境的反自然、非人性。果园城中女性书写的魅力来自于师陀作为一位现代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感、一名游子深沉的怀乡情结和家庭没落命运所带来的生命悲剧意识互相纠结,呈现出的对待女性悲剧人生的复杂情感。  相似文献   

18.
孙春晨 《唐都学刊》2013,29(3):1-6,135
民族伦理学涉及民族学和伦理学两门学科,而民族学与人类学在学科性质上的“亲缘性”、在研究目标和理论立场上的共通性,内在地要求民族伦理学 应主动采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以推进民族伦理学研究由抽象演绎向实证分析和文化解释的转变。深化民族伦理学研究,需要研究者面向普通人的生活世界,深入民间进行田野工作;需要研究者以历史主义的学术立场,探究民族伦理文化的历史变迁和现实状况。民族伦理学应关注不同民族人民用自身的道德话语和道德行为“书写”出来的道德生活史,在对人们日常交往生活的微观叙事中展现民族丰富多样的伦理文化。  相似文献   

19.
郭力 《学习与探索》2007,(1):196-198
20世纪50年代以宗璞的《红豆》为代表,一些女作家借助“革命 爱情”的叙事模式,嵌开了革命故事背后的生命风景线。她们以低柔浅回的叙述风格,讲述有关女性生命在革命中必然承受的“轻”与“重”。重读经典,能够深味女作家的复杂的创作心态。  相似文献   

20.
《红楼梦》传统婚恋观管窥刘玮在肯定与认同《红楼梦》的民主主义倾向与反传统锋芒的大前提下,本文想从一个“小”问题出发,即从几位“红楼”少女如何处理两性关系问题着眼,管窥作家对儒家伦理观念(主要是女德规范)的承传。换言之,本文不涉及对这些女性形象的整体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