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人类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自然物质世界到人与 社 会自身,再到人类精神的客观产物的变化过程。当代社会中,精神客体成为认识的主要对象 是客体自身逻辑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精神客体的价值在于其所包含的知识性和创造性。以 科学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精神客体满足人类主体需求的价值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人类原本和普通动物一样,都只是自然的一部分;但是,当人类产生了"自我",把世界说成是"人的世界"的时候,一方面人类在通过精神参与的劳动从自然中获取自然物和创造新的物品,另一方面也是人类从精神方面在占领自然,使整个自然成为自己的精神属地。人类的精神产品,可以划分为物质形态的精神产品和以自身的活动显示的精神产品。物质形态的精神产品如:作为工具和机器系统的精神产品,绘画、雕刻等艺术产品,书籍、杂志、传媒等各种文化视听物,此外,人把自己的生物体本身也变成了一种特殊形态的精神产品。以人自身的活动形态显示的精神产品有两种:一种是物化了的客观形式,如语言符号等;另一种是人的纯粹的精神生活行为,如各种行为艺术。  相似文献   

3.
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的全面发展是21世纪的重要主题,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双“慧眼”,是人类改造世界所不可缺少的精神力量。二者相互契合,相辅相成,共同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动力源与精神支撑,并形成其得以实现所需要的境界。倡导科学精神,高扬人文精神,这是21世纪赋予我们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4.
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世界"轴心时代"人类精神觉醒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类觉醒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在古代中国每个阶段的人类觉醒都有不同的特点,人类精神觉醒表现在诸子百家的思想的各个方面,尤其表现在以孔子、孟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和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中。这种精神已经深深植根于古代中国人的骨髓,成为中国人的集体潜意识。  相似文献   

5.
家园是生活世界的中心。工作世界和节日世界作为家园中两种不同类型的人与世界联系的方式,在其动态的相互作用中打开了真正的人类世界。家园揭示了人类居住的终极基础,是人的创造性得以开展的据点。正因此,英雄的肉身和精神世界与家园大地根脉相连,英雄奔赴以工作为核心的未知世界的意义得以彰显。从建设家园美好生活的角度追寻英雄本质,英雄就不再是抽象的精神个体,而是在以家园为场所的节日世界和工作世界互动平衡中,创造并守护生活意义的劳作者。不依循人在家状态的创造性活动,思考英雄的本质会陷于迷惑。整合工作世界与节日世界的裂隙,免除人在工作世界精神的家园蜕变,既是谈论人之本质的关键,也是探明英雄本质之根蒂。  相似文献   

6.
现代文明以物质财富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为突出标志,现代人的生活以物质需求的日益满足为主导方向,这使得人类的存在提高到一个空前的水平。但不可否认的是,现代文明和现代生活的局限也恰好就蕴藏其中。没有物质的文明化过渡,固然就没有文明和人生的健全,但是只有物质过程的文明化,没有精神世界的文明化,也不能充分证明人类的尊严与崇高,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文明的健全与完善。应该说,精神世界的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才是人类生存的最高旨趣,才是文明至达完善境界的特有标志,所以,人的素质问题、民族素质高低日益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文…  相似文献   

7.
美术是人类表达和阐述客观世界的一种方式,其自身又构成了一个封闭的世界,与人、客观世界形成了同构的关系。美术不单是对客观世界的简单性描述和解释,由于创作主体是具有生命意识和精神意识的人,这就使得艺术作品创造的整个过程始终展现出一种生命特征和精神特征,成为美术的哲学表达方式。  相似文献   

8.
第一生产力的认识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必然经历从自然物质世界到人和社会自身,再到人类精神的客观产物的变化过程。科学技术是人类精神的客观产物,越来越成为人类认识的主要客体,这正是客体自身否定之否定逻辑发展过程的必然结果。清醒认识和主动把握认识客体向科学技术转移的发展趋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人”发展到现在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身体而缺乏精神;第二阶段身体与精神并重。现在人类则正在向第三阶段即“新概念人”阶段发展,未来的“人”本质上是精神的“人”。人的身体已经不再适应世界的发展,人类现在最需要解决肉体的局限性问题,最需要解决精神的延伸和承传问题。人类应该改变“人”的观念,应该进行“人”的思想革命,发展人,从而建立新人,也建立新的人类社会。建立现代新人应该着手两方面:一是解决身体的再生或长生的问题;二是解决精神的延传问题,要让精神以活体的方式继承。“人”的精神应该是累积性的、持续性的不间断的发展,而不是循环式的,一切都是从头开始。  相似文献   

10.
印度文学是印度宗教的一种诠释,其宗教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表现了印度人重精神轻物质的倾向,视精神的解脱为生命的永恒价值;其次,“万物有灵”观对印度人的审美思维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弥合了人与宇宙的鸿沟;第三,印度的宗教禁欲与纵欲并存,对性爱大胆和率真的表现成为印度宗教文化显著特点之一;第四,印度的非暴力精神已超越了人类社会,成为惠及整个宇宙的一种自由倾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