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国是世界上具有自主生产彩色胶卷能力四个国家之一,但在来自境外企业竞争的压力下,“申光”、“公元”等民族工业品牌相继退出市场竞争,国内彩色胶卷的生产企业仅仅剩下“乐凯”一家。被称为“中国胶卷之王”的“乐凯”,其产品占有国内彩卷市场份额的1/4,但这一份额却不断受到“富士”、“柯达”等国外品牌的蚕食;而“富士”、“柯达”等国外品牌的国际市场价格折合人民币40元左右,却在我国大陆市场以21-22元低价位销售。岂知,国内消费者能以低于国际市场的价格购买“富士”、“柯达”彩卷,全因有在国内市场以12元出售的、与国外产品质量媲美的“乐凯”牵制的结果。按理说,国内消费  相似文献   

2.
超越“五四”一直是学术界的时髦话语。如果我们不理解“五四”的本意,又何言“超越”?于是,我们看到,当“超越”成了一个流于形式的“银样蜡枪头”时,思想的困惑和尴尬就势所难免。固然,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思想禁锢大开,但俯瞰80年代以来,尤其是90年代先后出现的几次“文化热”,不能不令人心寒。这些讨论无不与“五四”时期学术界对传统文化的态度有关,然而研究的观点和结果仍摆脱不了“五四”窠臼,要么说全盘反传统好,要么说全盘西化不对,最后都留有一条光明的尾巴———“五四”的任务远远没有完成,一定要继承和发扬“五四”传统、…  相似文献   

3.
全球不平衡发展的历史思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史发展的视角解读全球不平衡问题,可以将全球不平衡定义为持续的、规模扩大的经常项目不均衡和金融项目不均衡。历史上出现过两次最大规模的全球不平衡,即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持续了将近半个世界的不平衡和20世纪90年代以来一直持续到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当代全球不平衡。持续的外部不均衡是由国家经济制度、经济政策、全球经济制度体系和全球政治制度体系等重要的系统性因素造成的,它给全球经济可持续性发展带来了极大威胁,并最终导致危机爆发。  相似文献   

4.
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说以来,有关它的评论文章,可谓层出不穷。但它们大多数属于评论者以自己认同的哲学视角作出的肯定或否定的评说。这种性质的评说,即便见地很深刻,也超出了哲学史的范畴,因为这深刻与其说是王阳明的深刻,不如说是评论者自己的深刻。这样说,当然不是要否定这类评论文章的学术价值,因为它若真的见解深刻的话,那么对于中国哲学的发展来说,或许是必要的;而是觉得,就纯学术的哲学史研究而言,这类文章已经相当多了。所以本文对“知行合一”说的阐释,就准备改变这一做法,从具体诠释王阳明种种相异的论断人手,…  相似文献   

5.
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思辨缺席症"进行诊断,并开出了不同的"处方",但因多从宏观着眼导致可操作性较弱而效果不佳。从课堂教学的视角来把脉"思辨缺席症",抓住事物的可变性和病症的可疗性,从微观的角度针对课堂开出"去权威、培质疑、激思辨"的"处方"进行治疗,在大环境难于改变的情况下来微调小环境下的教学思维和教学实践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为症状的消除提供了可实践性和可操作性,进而彻底根治"思辨缺席症"。  相似文献   

6.
从学术史、图书分类的角度看"国学是通学",博通的综合与专精的分析,两者并存于一体,相互依存,互相促进,只是因时因人而异,侧重点有所不同."国学是通学"不仅与中国古代史不符,与现代学术发展趋势相悖,更与中国传统图书分类方法大相径庭.主张国学是通学,虽然有克服学术分科过于狭窄的意愿.但实际上在国学研究领域很难真正做到.  相似文献   

7.
以十九世纪中叶为起点的中国近代化过程是在西方人的逼迫下开始的。因此,自强和富强都以国家为归指。然而为国家求富强的过程又常常要淹没民生,使近代化的过程衍化为一个国家与社会脱节的过程。民生主义欲“肇造社会的国家”,在求自强的同时期望“四海之内无一夫不获其所”,由是,久被淹没的社会,重新回到了世人的眼前。国家观念和社会观念的嬗蜕,以一个革命家的良心显示了思想潮流的变动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的历史思辨:超越政治实用主义陈林本文的讨论基于这样两个前提:其一,社会主义在20世纪主要是以一种现实运动的形式存在的;其二,苏东演变之后社会主义思想界出现了一场广泛的理论反思。毫无疑问,如果没有20世纪社会主义者在实践上的努力,社会主义远没有...  相似文献   

9.
潘娜娜 《晋阳学刊》2005,(2):98-102
通常,历史哲学指的是两个截然不同但又不可割裂的分支,一个分支是试图在事件的进程中,或在历史进程的一般性质中发现某些意义或重要性,另一个分支是对历史研究进行哲学分析,即对历史学家所从事的工作进行逻辑的、概念的和认识论的概括.在当代文献中,这两个分支分别被称为"思辨的历史哲学"与"分析(或批判)的历史哲学".对思辨的历史哲学和分析历史哲学的代表人物进行分析,可以探讨出思辨历史哲学和分析历史哲学在解释历史方面的区别,说明解释在历史研究中的不同性质和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康德思辨理性的进程以理性存在为基础,并通过理性存在展示人作为主体存在的自由本质。作为人的主体存在,时空则为人的感性直观的纯形式,凭借这样的纯粹形式,思辨理性便能够在知性对象以外构建起绝对的原因世界,或者说,一个自由的理念世界。理性思辨的目标不是现象、条件者和有限,而是绝对的源泉、无条件者和自由之在。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初年以来,历史哲学研究的主流趋向已从历史规律论("大写历史")转到了历史认识论("小写历史"),也即从思辨的历史哲学,转向了分析的历史哲学.20世纪后期,后现代主义的观点慢慢侵入历史研究的领域,虽然没有被全盘接受,但其对历史认识论的影响巨大.如果说当代哲学界和史学界的历史哲学研究,已经放弃了对"大写历史"的探讨,那么这一转向,其实也与怀疑"小写历史"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有所关联.人们对史学到底是科学还是艺术、史学是否等同于文学、美学等问题展开了争论.由于"语言学的转向",使得史学家们感到要想在历史叙述中排除主观的意见,几乎根本不可能.史家治史,在追求真实性以外,似乎还有文学性等其他的东西需要考量.以西方文化为基础的"大写历史"和"小写历史"之走向没落,反映的是当代世界历史的重大变迁.虽然西方的历史哲学已经转向、甚至走向没落,但对人类历史的进程和远景进行思考、判断和预测仍有其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经历了革命时期的创榛辟莽、建设时期的早期探索、改革时期的开创发展与新时代的创新突破四个阶段。要从普遍性与特殊性关系视角,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共性与特色,其所具有的各国现代化共同特征包括工业化、科学化、市场化、城市化与全人类共同价值等,同时又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五个方面特色。要从整体与部分关系视角,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与“分”,包括总括性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或简称“中国道路”与分领域的具体路径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中国式现代化的总体布局与具体部署;中国式现代化的全域推进与区域协调,等等。要从知行关系角度,深刻理解中国式现代化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进行探索取得的重大成就,是实践探索与理论探索、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3.
“历史”与“科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从20世纪初文、史、哲请人文学科从传统学术框架中独立出来之后,人文研究就受到来自“科学主义”的影响与冲击。不过,稍为留意即可看出,在众多人文学科中,数历史学的科学化冲动最为强烈、“科学焦虑”最为深重。譬如,在学坛上,“文学科学”或“文艺科学”与“哲学科学’等提法甚为罕见,而“‘历史科学”一词则成为流行的对历史学的尊称。历史学在整个20世纪,可以说都处在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紧张之中。究其原因,我想不外以下两个方面:回.这反映了人们对历史知识确定性的渴望。就其本意来说,“历史”应该说是“真实”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14.
从“历史真实”到“历史的精神真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文化批评成为文学研究的实际操作工具 ,堆积在文学编辑案头的学术论文 ,越来越驳杂得令人难以置信 ,有的更是怎么看都看不出与文学有什么关系。对于文学研究中正在“热用”的文化批评还需不需要学理探讨 ?需不需要学术规范 ?在文化多元性存在的今天 ,谁也不会期待有某种权威性的声音来作出定论 ,更重要的是伴随着对于多样性意见 ,特别是更多确有真知灼见的意见的倾听 ,让我们的思考接近成熟。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文本分析为依据,探讨了《哲学的贫困》中显现出来的马克思毕生的两大研究主题,说明了《哲学的贫困》的结构特征,指出了那种不以唯物主义历史观为前提的经济学是非历史的,而那种不以对资本主义的科学政治经济学分析为基础的社会主义是空想的,所以唯物主义历史观、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是结合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6.
“哲学”有无“历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这个题目看上去有些怪诞。它似乎是一个无须也无法回答的问题。中国哲学可以从先秦讲起,西方哲学可以从古希腊讲起;古今中外哲学家层出不穷,哲学著作卷帙浩繁,“哲学史”论著何止千万!岂能怀疑哲学有其历史?其实,更恰当的提问方式应当是:哲学究竟在何种意义上有“历史”,又在何种意义上无“历史”?笔者认为,就哲学的“境界”而言,哲学无“历史”;就哲学的“实现”而言,哲学则有“历史”。人对自身经验存在的超越,有两种完成的方式:一种是逻辑的完成,另一种是历史的完成。前者是形式的,它表现为超验的形而上学,通过哲…  相似文献   

17.
笔者认为,对"历史"这个概念有必要再作新的阐释。"历史"是什么?语言中的"历史"有多重含义。《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历史"作了如下的解释:(1)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指某种事物的发展过程和个人经历。(2)过去的事实。(3)过去事实的记载。(4)指历史学科。广义的历史,是指一切事物已往的运动发展过程,其中包括自然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马克思就十分清楚地指出:"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但这两方面是密切联系的;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  相似文献   

18.
林有能、胡波在《江汉论坛》1996年第12期撰文认为,对“历史”这个概念有必要再作新的阐释。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所理解的历史,应该是人性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史的有机统一。前者是历史的本质,后者是前者的外在表现,是了解人性的最好的途径和方法。这二者是统一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历史研究因此也可以相应地分为两个层次:一层是研究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活动过程、活动规律;一层是研究人的本性(自然的和社会的二重属性)的变化过程和发展规律。而这二层次的研究又集中于人这个历史核心之上。研究人和人性,了解和认识人类自己,也…  相似文献   

19.
“重写历史”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此文认为历史学是史实的客观性和史家的主观表述相结合的结果,因此所有的史学成果都带有主观性,相对性,没有一种历史学是终极的历史认识,历史被不断地重写是史学发展的规律。在社会经济转型的今天,史学的社会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从沿续几十年的历史学“定本”中找不到他们所关怀的问题的答案。史家应顺应时代的需要,承担起“重写历史”的使命回应社会转型对史学改革的呼唤。重写历史的关键是重构历史理论,重新审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用新的历史观念编写新的历史著作  相似文献   

20.
熊映梧同志说《资本论》有“历史局限性”,我不敢苟同。 “历史局限性”本来是一个历史概念,是指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局限性。离开了一定历史条件,根本无所谓“历史局限性”。马克思说“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马克思选集》第二卷第83页)只有不能解决历史已经提出、并已具备解决它的物质条件的问题,才能叫“历史局限性”。历史还没有提出的,还不具备条件解决的问题,人类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