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曹植是建安时代杰出的有代表性的作家。他在散文、辞赋、诗歌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尤其是他的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钟嵘《诗品序》说:“陈思为建安之杰。”唐朝诗僧皎然《诗式》说:“邺中诸子、陈王最高。”都给曹植的诗歌作了很高评价。曹植现存诗八十多首,五言体是最主要的形式。他的诗作抒写了追求建功立业的理想,记录了自己的生活经历,反映了时代的风貌,有较高的思想价值和艺术价值。曹植的一生以建安二十五年(公元220年)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他主要生活在邺城,  相似文献   

2.
处在由两汉到魏晋六朝转捩关口诗歌的黄金时代,享有不世之际遇的曹植,可说是时代造就了他的诗;而其天才(?)异,艺术独臻超越,奠定五言诗基石,拓宽后代诗歌道路,则又可说是他开出了诗的新时代。人谓“六代之前莫大乎陈王”,“备诸体于建安者,陈思也”。或称“他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中国的诗神”,这些都不算过分。  相似文献   

3.
略谈建安诗歌的秋冬景物描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景物描写是诗歌达到形象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不仅山水诗需要写景,叙事诗、抒情诗、咏物诗也往往离不开写景。在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景物描写已随处可见,只不过涉笔所及,大多止乎一草、一木、一水、一石,钱锺书先生因此曾“窃谓《三百篇》有‘物色’而无景色”(《管锥篇》第二册613页)。到了楚辞,渐有发展。到了建安,“叙景已冬,日甚一日”(吴乔:《答万季野诗问》),并出现了中国诗史上第一首通篇写景的作品。此后,经过东晋南朝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等人的大力实践,写景诗终于蔚为大观,开启了唐代以后这类  相似文献   

4.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文学的基础,《诗经》中赋、比、兴手法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诗人。为此,《诗经》又是诗人们倡导学习的范本。但是,《诗经》译文的体例却出现了不同,这主要体现在“国风”的翻译上。 蓝菊荪倡导以诗歌的形式再现“国风”。他在《诗经国风今译》中说:“译诗除了表达原作的思想内容外,最主要还得保存原作的风格形式,即是译作读起来要是诗,要是完美的诗,要有原作的风格形式,有读原作同等的感受;而决不是普通散文和白话解说。”杨任之在《诗经今译今注》中也提倡采取“写诗的写作方法,以求在译文上尽力做到信、达、雅。”这种主张也是针对一些译文只是原文的解释文章,缺少诗歌的特点,读起来味同嚼  相似文献   

5.
建安时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黄金时代,历来人们把曹植看成是建安时期最杰出的代表诗人。钟嵘《诗品》称曹植为“建安之杰”,说他在文学领域里的地位“譬人伧之有周孔,鳞羽之有龙风。”谢灵运更激赏曹植的才气:“天下才共一石,曹子建独得八斗。”其它赞赏曹植及其诗歌的评语,如“风雅当家,诗人本色,断推此君”(成书倬云:《多岁堂古诗存》卷三)、“与‘三百五篇’异世同律”(张戒:《岁寒堂诗话》)等等,比比皆是,俯首可拾。从现在学术界的情况来看,对曹植的评  相似文献   

6.
曹植被称为“建安之杰”,他的诗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和精湛的艺术手法,显示了汉末诗歌渐脱民歌的质朴向文人化发展。本文就曹植诗中的三个意象谈曹植诗歌的这一特点。  相似文献   

7.
如果说《诗经》的比兴是以兴为主,那么屈赋的比兴则是以比为主。历来认为发生这一转化的原因,主要是受到春秋战国“隐语”的影响。但通过比较隐语的联想方式及体用特征,可以发现它与屈赋的比兴差别很大。屈赋的比喻象征主要与春秋以来人们对诗歌功用的认识有关,同时也是诗人摆脱散文形式的影响、集中提炼诗意的创作自觉的体现。《离骚》用四条比兴主导思路通贯全诗,表现了诗人对崇高精神境界的追求,但并未顾及抒情主人公外在形象的一致,因此流行的“女性中心说”和“巫师说”都不符合《离骚》使用比兴的创作意图。《离骚》的主旨和比兴的主导意象都可以在《诗经》“大雅”和“小雅”的不少篇章中找到渊源。由此也可以见出骚与诗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8.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所保存的305篇作品,最晚的产生于春秋中期。从汉代起,一般人读它就需要注释的帮助了,注释《诗经》也就成为专门的学问,称做诗经学,属于经学的一个分支;《诗》本文也就叫“经”,“经”和“经学”结为一体,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正统的诗经学是以《诗序》为纲的,《诗序》即《诗经》的题解,但大多不合于《诗》的本义,而读者却往往奉为圭臬。所以(宋)章加愚感叹道:“《诗序》之坏《诗》而《诗》亡,……自儿童读《诗》即读《诗序》,已入肌骨矣,……诗人之旨虽吾夫子夏出,安不亡乎?”宋元以来,儒学趋向市俗化、乡俗化,《诗序》的影响更浸入社会底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民族心理、社会风尚、人伦道德所给予的影响,诗经学可能比《诗经》本身还大得多。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  相似文献   

9.
据《左传》记载 ,在春秋的各国外交等方面的会议上 ,列国的代表围绕自己国家的主张要朗诵一段《诗经》 ,而对方国家的使节则借宴会之余兴 ,以乐器伴奏也咏唱一首诗歌。在宴席上赠答诗歌是哪一个朝代都有的一种常见现象。从春秋、战国到后汉 ,在中国的宫廷和官僚世界中 ,赠答的诗歌无论赠也好 ,答也好 ,并不是自己的创作 ,而是引用《诗经》中的一节。汉代以前的诗人亲自创作赠答诗一般来说是没有的 ① 。正如铃木修次《汉魏诗研究》所指出的那样 ②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 ,有意识地创作赠答诗作品的 ,是三世纪的王粲、曹植等人。编撰于六世纪初…  相似文献   

10.
 咏史诗从班固到建安诗人,表现出一种图像性减弱和个体情志增强的趋势。班固的咏史诗的特性从正面看是具有较强的图像性。从历史记载来看,缇萦故事很可能是班固经常见到的画像故事,他的诗歌当与之有较强对应关系。到了阮瑀与王粲的咏史诗中,情节的概述似乎不那么被看重,图像性减弱的同时,诗人的情志被凸显。这种倾向在曹植《三良》诗中有最充分的表现,显示出建安时期,咏史诗向抒情诗靠拢的倾向。  相似文献   

11.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所保存的305篇作品,最晚的产生于春秋中期。从汉代起,一般人汝它就需要注释的帮助了,注释《诗经》也就成为专门的学问,称做诗经学,属于经学的一个分支;《诗》本文也就叫“经”,“经”和“经学”结为一体,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一个显著特点。正统的诗经学是以《诗序》为纲的,《诗序》即《诗经》的题解,但大多不合于《诗》的本义,而读者却往往奉为圭臬。所以(宋)章加愚惑叹道:“《诗序》之坏《诗》而《诗》亡,……自儿童读《诗》即读《诗序》,已入肌骨矣,……诗人之旨虽吾夫子复出,安不亡乎?”宋元以来,儒学趋向市俗化、乡俗化,《诗序》的影响更浸入社会底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民族  相似文献   

12.
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有两个令人神往的时期,就是“建安”和“盛唐”。这两个时期诗歌的共同特点,乃是艺术感染力强,诗人在作品中抒发的感情,极易为读者所接受。《文心雕龙·明诗》指出建安诗风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而盛唐时期诗人的创作,还是符合并发展了建安时期的这种诗风的。  相似文献   

13.
人们公认曹植为建安时代最杰出的诗人,然而,曹植之所以能够成为建安诗人最高代表,其原因不仅仅在于他反映了建安时代的动乱现实,更主要的是,曹植的诗在建安时代人性自觉和文学自觉的美学风尚促成下,取得了丰厚的美学内容。曹诗的美学蕴含十分丰富,它集中地体现了建安时期的时代精神和艺术旨趣,代表了那一时期文学创作的思想特征和艺术成就。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尚未引起人们的应有重视,笔者愿就曹植诗歌的美学内容谈谈不成熟的看法,以期得到读者指正。  相似文献   

14.
曹植赋自诞生起,历经魏晋南北朝,影响力远远低于其诗。在建安第一代读者群那里,曹植的辞赋基本上还是被推重的。到了《典论·论文》的出现,曹植赋的接受开始出现转折。人们对于曹植作品的接受就侧重在诗歌上了。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文学史上,建安诗歌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而曹植则是建安诗歌的杰出代表.他的诗歌不仅数量多,大大超出同时代的诗人,而且诗歌的思想内容丰富;不仅创立了他个人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也创造和发展了诗歌表现艺术,因而被后人誉为"建安之杰"、"为古今诗人之冠".  相似文献   

16.
一《楚辞》的句式与《诗经》有明显的区别,游国恩先生把这种句式的特点归纳为“长言短咏,托体兮猗。”后世一般把用这种句式写的诗称为“骚体”诗。在探讨这种句式的渊源时,游先生首先注意到《诗经》,他把《诗经》中“在句尾或句中一律用一个助词——‘兮’字”的诗  相似文献   

17.
在我国古代诗歌史上,有两个令人神往的时期,就是“建安”和“盛唐”。这两个时期诗歌的共同特点,乃是艺术感染力强,诗人在作品中抒发的感情,极易为读者所接受。《文心雕龙·明诗》指出建安诗风说:“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造怀指事,不求纤密之巧;驱辞逐貌,唯取昭晰之能。”而盛唐时期诗人的创作,还是符合并发展了建安时期的这种诗风的。当公元七世纪的后期,在当时历史条件下,陈子昂即旗帜鲜明地提出恢复“汉魏风  相似文献   

18.
作为“诗人之冠冕”的曹植,不仅是一个具有浓厚诗人气质的才子,而且是一个在政治上颇有雄心,欲“立功于圣世”(《求自试表》)的政治家。曹植的一生,是悲剧的一生。曹植的生活和创作,以曹丕即位那年(220)为界,明显地分为前后两个时期。由于前期的立嗣之争,埋下了曹丕对他的忌恨,加上曹丕为人少“旷大之度”,使曹植政治上受压抑,经济上陷困顿,精神上遭折磨,一直在曹丕父子的压迫欺凌下痛苦地生活着。由于他前后期生活境遇的截然不同,导致他前后期的创作也出现明显的差异。建安时期他的诗歌较多地表现他的政治雄心,对功名事业的追求,但到黄初年…  相似文献   

19.
曹植诗歌是我国诗歌艺术中的精品.他在其中刻画了抒情主人公——一个十分鲜明的诗人自我形象.本文拟就这个形象的艺术特质作一些探讨. “依剑挺立,猛气横溢”的“壮士”——传统文化因素和个人因素结合的产物曹植“年十岁余,诵读诗书及辞赋数十万言”①,自幼所接受的传统文化因素是很多的。《诗经》、先秦儒家典籍、《庄子》、《楚辞》浸润、熏陶了他,并对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都产生过影响。但对他的世界观和人生观起了决定性影响作用的还是儒家文化。儒家王天下、定于一的观点牢牢占领着他的思想领地。特别是儒家的以对生活积极进取为基本特  相似文献   

20.
曹植是我国历史上伟大诗人之一,也是建安文人中最杰出的人物,他的著作有赋、诗、颂、赞等,但成就最高的是诗歌,从东汉时期逐渐发展起来的五言诗,经过他的努力,不仅题材范围扩大了,而且诗的风格也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转变为"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从"质木无文"转变为"以文被质",把五言诗推到了一个新的阶段,给后来五言诗的发展指出了新的方向。因此,后世对曹植的研究,无论如何都不能跳过曹植诗歌来分析他的艺术人格。因此,本文就从这一视野切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