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理论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遗产,它包含着深刻的艺术辩证法思想。古代艺术理论常讲“神余言外”、“弦外之音”、“文外之旨”、“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等等,实际上都接触到了言意关系中既矛盾而又统一的特点,不同程度地肯定了“可言不可言”、“可喻不可喻”之意在审美认识中的地位。本文试就这一理论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它的审美方法论原则,作些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对喻大华先生《〈清室优待条件〉新论》一文中所及《清室优待条件》产生的原因和作用 ,冯玉祥驱逐溥仪出宫 ,溥仪叛国原因诸问题 ,提出了不同看法。作者指出 ,《清室优待条件》无积极意义可言 ,冯玉祥将其修正并驱逐溥仪出宫也无可非议 ;而溥仪叛国投靠日本帝国主义 ,更是其一心想恢复“大清江山”的阶级本性决定的 ,我们不应该以任何理由为其出卖国家与民族利益的失节行为辩解  相似文献   

3.
苏轼诗歌以长于比喻见称,其雄放豪纵又俊逸秀丽的诗风,往往因妙用博喻而倍增光彩。博喻最早见于《礼记》第十八《学记》:“不学博依,不能安诗”。“博依”也就是“博喻”,《学记》强调了它作为诗歌的一种艺术表现方法的重要。今人钱钟书先生在《宋诗选注·苏轼诗前言》中生动地阐述博喻是:“一连串把五花八门的形象来  相似文献   

4.
考察《百喻经》中“我”、“尔”、“他”三个代词的历史演变情况,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揭示这三个代词的特色和历史地位.  相似文献   

5.
通过喻证与类比的对比,澄清对修辞艺术手段和逻辑推理表述的模糊认识,认为喻证(修辞)属于语言艺术范畴,类比(逻辑)属于思维论证范畴。二者的联系是均需用语言表达、均可用以说明事理;二者的区别是修辞要依据语言规律表达,逻辑则必须按思维规律表述。《劝学》通过喻证法形象生动地说明学习的道理,其喻证说理具有文艺作品的艺术特点。这正是《劝学》令人百读不厌,成为千古名作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离骚》发展了《诗经》“比兴”手法,“比”、“兴”合二为一,融合诗人主体情感和品格,形成具有审美价值和艺术情趣的象征性意象系统。《离骚》“比”、“兴”合流是一种必然的历史趋势。  相似文献   

7.
一、《绸缪》新义 绸缪 毛曰:“缪绸,犹缠绵也。”《广雅》:“绸缪,犹缠绵也。”义本《毛传》。绸缪,叠韵连词。王逸《楚辞·九叹》注:“绸缪,束也。”引诗“绸缪束楚”。 束薪 马瑞辰曰:“诗人多以薪喻婚姻。《汉广》‘翘翘错薪’,以兴‘之子于归’。《南山》‘析薪如之何’,以喻娶妻。此诗束薪,束刍,束楚,传谓以喻‘男女待礼而成’,是也。”  相似文献   

8.
空阔深邃的审美空间──略论绝句的两极对立结构王尚文《艺概》以为“绝句取径贵深曲”,“以委曲、含蓄、自然为尚”[1]。绝句或二十字,或二十八字,篇幅很短,容量很小,如果一泄无遗,一读便尽,即无艺术可言。元稹“《行宫》‘寥落古行宫’云云,张枯《宫词》‘故...  相似文献   

9.
关于《诗经·关雎》篇的雎鸠喻意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雎鸠本是凶猛之鸟 ,《关雎》乃是以雎鸠之求鱼以象征男子求爱的。而汉儒却视其为贞鸟 ,并释“关关雎鸠”为雌雄和鸣 ,以喻夫妻和谐。此一诠解影响了中国历史两千多年。在雎鸠由猛禽转变为贞鸟的背后 ,有着深刻的历史、文化观念与民族心理变化的原因。此是由历史变迁而造成文化误读的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10.
“求女”之喻旨历来是《离骚》研究的关键所在,“求贤”、“求君”之争至今尚无定论。治骚大家全开诫先生就曾明文指证“求女”乃喻“求贤”。但本文作者立足于《离骚》本体,从创作旨意、主要内容、文章结构以及逻辑学等角度,多方求证了“求女”喻“求君”一说。  相似文献   

11.
《淮南子》对老庄道家之镜喻的承续表现为:以《俶真训》之“镜太清者”继承《老子》之“涤除玄鉴”,阐述主体以明镜般的心灵观照道体在内心的呈现,此为反观自照之法;以《原道训》之“镜与形接”继承《庄子》之“用心若镜”,阐述主体以明镜般的心灵观照外物并对天下治理产生实际影响,此为外观照物之法。《淮南子》对老庄道家之镜喻的转化表现为:将黄老思想注入老庄道家的镜喻中,使“镜太清者”和“镜与形接”成为王者涵容天下之术,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吾人既应注意厘清《老子》《庄子》《淮南子》之镜喻间的差异,也应统观道家镜喻源流史,道家镜喻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2.
《明湖居听书》描写民间艺人王小玉精妙绝伦的鼓书技艺,有“文章绝调”之誉。艺术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博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例如,在再三铺垫、反复烘托之后,写小玉登台说书:  相似文献   

13.
说诗以禅相喻,这是严羽《沧浪诗话》的主要特征,而借助于“悟”、“妙悟”等禅学概念,有针对性地揭示诗歌艺术的审美特性,描述诗歌所特有的内在神情韵味,则构成了严沧浪以禅喻诗的独特内容。“悟”在禅家看来,是信佛众生对佛理的认识从感性到理性,进而豁然掌握奥赜的真谛  相似文献   

14.
严羽提出“妙悟”说 ,通过“以禅喻诗”的方式说明诗歌的艺术规律和审美特征。“以禅喻诗”的合法性在于 ,禅是一种具有审美、艺术化倾向的价值观。在此 ,严羽正是强调了禅的这一特征 ,以突出诗歌的审美本质 ,使文学从道德和本体的决定下走出 ,并复归审美本位  相似文献   

15.
《解放区戏剧研究》一书从1942年《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这个重要的历史节点入手;关注1942前后文艺家创作的思想历程,描述他们非主体意识的形成原因和过程;并以历史剧作为重要研究对象,探寻历史、现实、戏剧之间的关系.全书从“启蒙”和“大众化”的视角,描绘了解放区戏剧发展的历史轨迹,阐述了其艺术特征和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6.
苏东坡在《答谢民师书》中以“系风捕影”之喻,贯串“风水相遭”的兴会说、“写影传神”的意象说、“技道两进”的辞达说,而归于正确处理主体、客体、中介体三者的辩证关系,使作品妙合“自然”。此说深得艺术三昧,至今仍有启迪意义。  相似文献   

17.
老庄语言观综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对《老子》、《庄子》二书中提出的“道不可言”、“言不尽意”、“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大辩若讷”、“不言之长”、“得意而忘言”等分题的分析,综合考察了老庄的语言观及其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历史小说,是描写历史题材的小说。它既不是历史教科书,也不是脱离史实的创作,而是历史科学与小说艺术的有机结合,因而它的生命是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统一。对历史小说,历来评论者的意见不一。但总的说,无外乎两种,或说过于拘泥史实,缺乏艺术创造;或说离开史实太远,违反历史真实。对《三国演义》一书,也有不同的评价。有人认为它“拘守历史的故事太严,而想象力太少,创造力太薄弱”,“所以只能成一部通俗历史,而没有文学的价值”。与此相反,有人却说《三国演义》里面的故事,绝大多数不符合历史事实。有些只是传说,或作者的创造,在正史中无记载。这两种观点,从不同的角度看,不能说没有一定  相似文献   

19.
诗有诗眼,文有文心,段有主题语句(Topic、Sentence),小说则有通贯大喻(Controling Metaphor)。《围城》的通贯大喻是什么?答曰:就是“围城”。 围,何意?从围者角度看,围或先攻,攻而不克、难克而欲求取胜,必围而治之。所以,围还意味着困或再攻。《管锥编》中云:“一字多意,粗别为二。一曰并行分训……二  相似文献   

20.
《长恨歌》与《连昌宫词》叙事艺术的比较白居易的《长恨歌》和元稹的《连昌宫词》,同是唐诗中的叙事名篇。这两首诗都以牵系着唐帝国命运的安史之乱为背景,综括了唐玄宗专宠杨贵妃,荒淫误国而导致社会变乱的史实,因而有不同程度的讽谕或垂戒之意。很显显,元、白二诗都受了中唐时期已蓬勃发展起来的新兴小说——传奇的影响,善于进行艺术虚构,既植根于历史土壤,又不囿于历史事实。《长恨歌》写马嵬之变时杨妃与玄宗生离死别的一幕,一个“宛转蛾眉马前死”,一个“回看血泪相和流”,已经是对历史的“改装”,——只要我们读一下《通鉴纪事本末。安史之乱》的有关记载,就不难发现这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