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5年10月21日-24日,第三届世界华人地区长期照护会议在上海召开。继第一届会议在香港(2002年),第二届在台湾(2004年)召开之后,这一会议是首次移至内地召开。  相似文献   

2.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失能老人被长期照护的需求日益增长,如何探索新的照护模式,建立相应社会制度,完善新的养老照护机制,实现真正意义的老有所养,值得深入思考。  相似文献   

3.
1994年亚洲地区青年研究国际讨论会初定于是年四或五月在澳门举行。本届会议的主题是“现代化与青年参与”。会议将由澳门教育暨青年司、澳门学联,澳门基金会和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主办与协办。届时亚洲地区绝大部分国家、地区及来自美国、欧洲的  相似文献   

4.
长期照护保险的资金来源可以是多元的,包括长期照护社会保险缴费、财政税收、个人缴纳的腮每使用费,或是这几种来源的不同组分。但不管采用哪种模式,政府在筹资中的主导怍用是关键  相似文献   

5.
范鑫磊 《现代妇女》2014,(11):348-348
失能老年人长期照护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养老体系发展的新瓶颈,如何突破这个瓶颈不仅关系到个人和家庭的幸福,也关系到我国能否成功应对老龄化。文章通过对我国是能老人长期照护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坚持家庭照顾基本地位、扩充社区护理资源供给和逐步促进机构养老成熟发展等三方面的建议来构建完善的长期照护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6.
经历了多年试点之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将在全国普遍实施,其保障对象应当是包括残疾人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这就要求重新谋划残疾人照护保障体系。事实上,评残标准中的“残疾”与长期护理保险中的“失能”内涵有所区别,面向残疾人的照护服务内容与面向失能人员的护理服务内容也有所不同,而且残疾人及其家庭对照护服务费用的支付能力更弱,因而残疾人比一般社会成员有更多的照护保障需求。据此,需要对全社会的照护保障体系作出整体性安排。残疾人照护保障体系可以由两项制度构成:一是与其他社会成员一起参加长期护理保险,政府财政予以一定的保费补助;二是建立残疾人照护服务补助制度,由财政资金解决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未能解决的那部分照护服务费用。现阶段的重点:一是将残疾人纳入长期护理保险保障范围;二是适度增加财政对残疾人照护保障的投入;三是创新残疾人照护服务供给机制;四是提高照护保障及相关服务的专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7.
2004年3月24—26日,预防长者自杀亚太地区会会议在香港召开。会议由香港社会服务联会、香港老年精神科学会以及香港社会福利署联合组织,是亚太地区就老年人自杀及预防问题召开的第一次专门会议。来自中国内地、香港、澳门、台湾、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和地区的400多位专家学者、实际工作者们分享了各自的研究成果与经验做法,就预防老年人自杀进行了跨学科的探讨,与会者还参观了香港安老院舍、社区服务以及生命热线服务等内容。  相似文献   

8.
11月4日,由全国老龄办和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主办的“中国长期照护发展战略高层论坛”在北京召开。有关政府部门、理论界、保险业界和老龄服务业界的代表,就中国长期照护服务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  相似文献   

9.
青年参与:现代化进程中的一项重要课题──第二届亚洲地区青年问题国际研讨会学术总结苏颂兴第二届亚洲地区青年问题国际研讨会即将结束了,与会学者普遍感到,我们开了一个很好的学术讨论会。这次会议的成功,首先得感谢澳门的青年社团、澳门各教育机构、澳门新闻传媒的...  相似文献   

10.
随着全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认知症患者持续增加,照护认知症老人已然成为我国老年群体的最大公共健康问题。社区教育对于提高照护质量、减轻认知症老年人家庭照护负担、构建认知症友好社区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以江苏常州地区认知症照护试点社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社区认知症照护现状,探索社区教育介入认知症友好社区建设路径,为提高认知症老年人照护质量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
2004年6月,泛珠三角地区的福建、江西、湖南、广东、广西、海南、四川、贵州、云南、香港、澳门11个省区(下称9+2)行政领导为实现“9+2”地区“加快发展、协调发展、共同发展”的愿望和要求,共同签署了“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在香港、澳门、广州举办了“第一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及洽谈会”。12月12~13日在乐山举行的“泛珠三角区域政府秘书长会议”决定,“第二  相似文献   

12.
全社会都来关注失能老人的照护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期刊登几篇关于老年失能和长期护理的文章,是非常必要和及时的。失能老人又称残疾老人、生活不能自理老人或依赖老人。主要是指生活起居等不能自理,需要别人照料护理才能生存下来的老人。当然,老人的失能和依赖的程度有别,但通常指的是需要长期照料护理(以下简称照护)的老人而言。我国虽已进入老龄社会,但对此认识还不深刻。一是我国过去人均寿命不长,失能老人为数不多,存活时间不长,不易想到会是长期;但今天情况已  相似文献   

13.
台湾长期照顾规划出台的背景 早在1980年起,台湾地区便相继有《老人福利法》、《老人福利机构设立许可办法》及《老人长期照护机构设立标准及许可办法》、《健康保险法及实施细则》、《护理机构设置标准》、《安宁缓和医疗法条例及实施细则》、《私立老人福利机构奖励办法》、《敬老福利生活津贴暂行条例》等与老人卫生福利相关的法规出台。  相似文献   

14.
台湾的老年人照顾和长期照顾政策,始于1998年医疗卫生单位推动的《老人长期照护三年计划》,以及社会福利主管单位推动的(《加强老人赡养服务方案》。此后,台湾最高行政部门有鉴于老人照顾相关内容同时涉及了医疗卫生与社会福利部门,于是从2000年起逐步将长期照护与照顾服务福利整合,在2007年开始推动《长期照顾十年计划》,并自2008年陆续拟定了《长期照顾服务法》和《长期照顾保险法》,而台湾的老人照顾服务即在上述法规、政策以及第一线社会工作者的投入下逐渐建构。  相似文献   

15.
在全国率先探索“喘息服务”,给长期处于照护压力而身心疲惫或精神压抑的家羁给以“喘息“,由养老机构或居家养老服务组织提供临时性上门替代,或直接送到机构接受照护服务。从2009年开始,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确立“美丽西湖、幸福养老”工作目标,切实强化政策措施,以理念创新带动工作创新,着力构建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创出了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政府主导、多元供给,城乡一体、制度统一,全程服务、品质为先的“西湖经验”。  相似文献   

16.
解决农村贫困重度残疾人照护问题,既是党和政府的明确要求,也是残疾人和家属的热切期盼.湖南省农村贫困重度残疾人托养照护专项实践的主要启示:一是照护服务能有效改善农村重度残疾人生活质量和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二是规划部署和经费配置是解决照顾问题的关键所在;三是"家庭自付+村社支持+政府补贴"的付费方式在实践中具有可行性和可持续性;四是农村地区需要优先发展保障急需的基本生活照护和寄宿照护服务,需要根据残疾人生活自理能力和家庭照护能力精准提供适合的照护服务.建议将"优先重点解决城乡低收入重度残疾人照护问题"纳入"十四五"规划及政府实事工程任务,加快建立以家庭照护为基础、社会化照护为支持、集中照护为补充的重度残疾人照护服务体系,完善以生活自理能力和家庭照护能力为核心指标的优先保障对象精准识别机制,通过"两补提标"、建立家庭照护和集中照护机构统一认定制度、评价制度和支持机制,完善残疾人帮扶机制.  相似文献   

17.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目前我国老年人平均生活不能自理率为8.81%。另有推算,我国约有3250万老年人需要不同形式的长期护理。家庭的小型化使得依靠家庭成员提供长期照料日益不现实,而医疗资源的有限和高价,又使购买力有限的老年人难以在医院得到长期医疗照护。近年来兴起的老年护理医院是满足老人护理需要的一种方式,  相似文献   

18.
常征 《城市观察》2015,(5):55-64
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处于再平衡的演变态势,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产业转移已经悄然兴起,澳门既具有背靠强大祖国的政治经济优势,又具有与欧盟、葡语系国家和地区长期经贸往来,引进技术不受限制的有利条件及便于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的优势,建议把握可以大有作为的国际产业转移的战略性机遇,积极参与粤港澳城市群的协同创新,通过开拓科技产业空间,创新科技投融资体制,开展国际技术贸易,建立健全国际技术交易市场,将澳门打造成辐射粤港澳和中国的国际核心尖端技术研发、服务和交易的枢纽和引擎,以推动自身产业转型,实现澳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19.
教育改革呼唤青年教育工作者的参与[澳门]胡汉贤70年代开始,澳门经济发展进入一个黄金时期。80、90年代,仍然保持较高增长率。尽管它在经济上的成就令许多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刮目相看,但教育事业的发展远远落后于当前形势的需要。需要改革的包括实行义务教育、合...  相似文献   

20.
现状 不同学者对我国养老服务业有着不同的定义,总的来看有狭义和广义的区别,但其基本内容却是一致的。狭义的养老服务主要分为健康照护和社会照护两大类,前者是指由专业人员提供的或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的以康复保健为目的的照护服务,包括治疗后的康复护理服务和患有慢性病但无须特别治疗的老人所需的以保健为主的照护服务等;后者是指对日常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提供的家政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