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和谐社会是成千上万优秀个体角色组成的,社会规范下的个体角色的认知与责任是构建现代和谐社会的基础。优秀的个体角色的形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基础。个体角色对权利、义务认知,个体角色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是对社会规范、社会习俗的尊重。法律规范社会化下的个体角色,实质上是塑造与社会公共权利机关所确定的社会规范相适应的自我。个体角色彼此之间都是一面镜子,相互反映着对方的自我,任何一个个体角色都可以从其他角色的态度中来认识自我。个体角色彼此之间又都在无形中相互影响、起着率先垂范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探讨了优秀的个体角色的形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法治基础。个体角色对权利、义务认知,个体角色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是对社会规范、社会习俗的尊重。法律规范社会化下的个体角色,实质上是塑造与社会公共权利机关所确定的社会规范相适应的自我:阐明个体角色彼此之间都是一面镜子,相互反映着对方的自我,任何一个个体角色都可以从其他角色的态度中来认识自我的。个体角色彼此之间又都在无形中相互影响、起着率先垂范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人格教育不同于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政治、思想、道德品质教育着重于对个体的政治规范和社会规范教育,忽视了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人格教育侧重于以个体的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为根本,社会需要为标准,对个体进行个性化教育,使个体的发展和个性形成更符合自我角色的特征和社会角色期待,以弥补传统德育内容忽视个性教育的不足,从而使德育的内容更加充实、完善、科学。  相似文献   

4.
相对于西方社会推崇个体权利优先的价值观,儒家社会却强调个人的社会责任和义务,推崇个体责任优先的价值观;由此,儒家社会往往也被视为缺乏个人自由,儒家规范被视为是对个人自由的严重制约。但实际上,儒家的社会规范建立在“尽其在我”的责任观之上,它不是对个人权利的剥夺和对个人自由的损害,相反,它有助于自律性自由的培养和发展,有助于克服权利至上的个人自由主义之间的冲突和困境。因此,要真正发展实质性自由,还需要从儒家社会的责任文化及其相应的社会规范体系中汲取丰富营养,这也是有为政府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5.
人的违法犯罪行为与一定的心理问题相关联。需要作为个体行为发生的内部动力,是行为动机形成的动力,因此,一旦需要的内容与社会规范的要求发生偏离,个体的行为往往也会背离社会规范。自我中心观的认知方式体现了青年期大学生心理水平发展的滞缓性。这种一级化的认知结构限制了大学生社会认知能力的发展,当他们面对问题和困境时,往往无法从他人和社会规范的角度来分析和处理问题从而发生违法犯罪行为。自我意识是支配个体行为的直接动力。良好的自我意识源于对自我正确的认识与评价,而混乱的自我意识由于不能把理想我与现实我协调统一起来,以致大学生无法适应环境,甚至会引发反社会问题。面对前述心理问题。我将从社会导向和社会支持、建立健全高校心理干预机制、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等方面作出应对。  相似文献   

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以宪法为前提与基础。宪法是国家法治的基础,能够充分保护公民的各项权利,而法治是和谐社会的基本保证。保障人权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宪法与构建和谐社会都能通过自身手段,调节社会各方面利益。只有充分发挥宪法的功能和作用,才能真正更好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7.
自我和谐与社会和谐——构建和谐社会的心理学解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和谐社会即构成社会的各个团体及个人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别(可以表现为社会地位、经济收入水平、个人行为方式以及个性特点等方面),但彼此之间又能够和谐相处的社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努力包括保持自我和谐、人际和谐及人与自然的和谐,从心理学出发,这三方面的工作除了物质、制度和政策层面的努力以外,更重要的是确保这些努力能够被个体准确感知和把握.心理学服务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领域包括对心理健康和幸福感的研究、对个人成长与成功的研究以及对团体动力学的研究.解决和处理好我国心理学研究中目前存在的问题,对于顺利完成党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使命具有很好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8.
道德是人们借以调节生活和人际关系的一种社会规范,同时也是人们的一种自我理解方式。市场道德是以个体利益为导向的社会规范和自我理解方式。幸福是人们的目的得到满足的一种平衡状态以及人们对这种平衡状态的感受,它作为一种普遍的目的而构成了生活的本质内容。对个体利益的尊重与强调,是现时代的一项伟大成就,但个体利益的实现仅仅是生活幸福的一个方面。市场道德有助于生活幸福的实现与提升,但更完满的幸福则有待于对这种以个体利益为导向的市场道德的超越。  相似文献   

9.
和谐社会的权利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权利是我们所要构建的和谐社会的基本要素,它既是和谐社会的活力源泉,又是和谐社会的秩序基础.从内容上看,权利意味着人们正当的自由或利益;从形式上看,权利意味着某种规则与秩序.构建和谐社会,应该树立公平正义的权利观、尊重他人权利的权利观、善待自己权利的权利观与遵守社会规则的权利观.  相似文献   

10.
自我参照效应(self-reference effect)是指当信息与自我概念有关时,个体会进行快速的加工和更好的记忆。大量的中西方研究关注的是自我的类型,基本都是以自我和非自我刺激激活个体行为和神经层面上的反应来考察自我参照效应,并没有考虑到刺激与自我的相关程度如何。在现实生活中,刺激与自我的接近程度不同,对于个体而言往往意义也会不一样。对比低自我相关刺激,高自我相关刺激对个体有更大的生理和社会意义,会得到大脑更精细的加工。来自临床心理研究的证据表明,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都有其认知失调的根源,与患者的内隐自我信息加工方式有着直接的联系。借鉴这些特殊个体的自我参照加工的研究结果,可以有效地了解这些特殊个体的本质问题,帮助他们找到认知失调的根源,引导他们做出有利于自我成长和发展的归因,为抑郁、焦虑等领域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1.
法治: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选择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法治具有同质性,它们都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必然选择。和谐社会必定是法治社会。历史经验证明,和谐并不是自发形成的,而是在调节中实现的,而实现手段之一就是法治。因此,法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法治本身就是一个制度性、根本性的问题,它可以为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公平、塑造诚信友爱的社会精神创造一种基本的制度环境。和谐社会蕴含法治价值,二者在本质上契合,因此,法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选择。  相似文献   

12.
论中国的宪法、宪政与建构和谐社会的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宪法、宪政是建构和谐社会最重要的政治法律资源和深层次的基础结构及基本架构。中国宪法构成了建构和谐社会的价值观基础。中国宪政构成了建构和谐社会的制度基础。应当大力提高和增强全社会的宪法、宪政、宪治观念,为建构和谐社会打下深厚的宪政、法治思想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法律信仰与和谐社会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法律信仰与和谐理念的分析,对和谐理念给予一种历史的、坐标性的价值定位,认为法律信仰是建构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法律信仰危机是导致社会不和谐的重要原因之一。针对中国社会的现状,分析法律信仰对于建构和谐社会的必要性,指出和谐社会中法律信仰建构的根本途径是呼唤德性的回归。  相似文献   

14.
实现社会和谐是人类的共同目标和不懈追求,生态文明是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新的人类文明,和谐社会必然要求生态文明。在资源环境问题比较严峻的今天,建设生态文明尤其要强调生态和谐,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法律是社会关系的调节器,生态和谐需要环境法治作保障,环境法治有利于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项具有高度复杂性的社会系统工程,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是政府,各级政府依法行政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环节。政府要发挥其主导作用就必须规范权力运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只有建设法制完善、执法严格、廉洁高效、密切联系群众的社会主义法治政府,才能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  相似文献   

16.
和谐社会是一个系统的整体,和谐法治是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会中的和谐理念体现在法治建设中就是和谐法治的思想;构建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法治的保障,和谐法治的实现也需要和谐社会作为基础。本文试从对和谐社会与和谐法治的理解出发,阐述两者之间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以发展观作为研究视角,揭示了经济法的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内核,论证了经济法的价值与和谐社会的内涵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并指出经济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法律保障机制,经济法的价值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经济法作为现代法,基于其产生的背景,具有协调社会经济总体利益,实现实质公平正义的理念。这与目前构建和谐社会,在以人为本、社会本位、平衡协调、发展经济以及公平正义等方面都有契合之处。为了实现经济法理念,充分发挥经济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应加强立法,提高主体守法自觉性,完善司法,改革管理体制以实现和谐执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