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9 毫秒
1.
《江汉学报》1962年第9期发表了曾启贤同志的文章,讨论到“社会必要劳动”问题。这个问题的讨论,对研究商品生产、价值规律、经济核算、经济效果等问题都有益处。所以我也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向曾启贤同志请教。曾启贤同志在他的文章中,根据经典著作,提出了对社会必要劳动的两种解释。为讨论的方便计,也为正名计,我觉得他所称的“前一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可以称作“单  相似文献   

2.
最近,湖北省经济学会召开了关于社会主义利润问題的学术讨论会。参加讨论会的有经济理论工作者、有关的领导机关和在工业企业工作的同志。讨论是围绕着《江汉学报》第十期上发表的马正同志的《关于社会主义高级平均利润率规律的探讨》这篇文章进行的。绝大部分的同志都认为,马正同志在这篇文章中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利润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它不仅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讨论开始时马正同志作了补充发言。(见附录) 下面是讨论中提到的一些论点。  相似文献   

3.
<正> 省社会科学院召开第二届科学讨论会,时间不长,但讨论的问题很重要,气氛很好,同志们畅所欲言。会议邀请了做实际工作的同志参加讨论,既有机关部门的同志,又有市、县委书记。从事理论工作的同志与从事实际工作的同志共同讨论问题,这个办法好,应当提倡。我借这个机会,也作个发言,但不是对这次讨论会涉及的理论问题本身发表意见,而是对理论研究工作,谈点看法,提点希望。我想谈谈广东的改革、开放与理论工作者的任务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去年七月,《社会科学》又一次刊登熊映梧同志谈研究《资本论》的文章《再谈用发展观研究〈资本论〉》,使两年多前未能充分展开的讨论得以展开,确是一件好事。熊映梧同志认为,这场讨论“涉及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态度”。笔者亦认为如此。所以,也想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5.
谭嗣同是我国近代哲学史上的一位重要哲学家。在目前关于谭嗣同哲学思想的讨论中,不少同志主张谭嗣同的哲学是唯心主义的,最近发表的张立文同志《论谭嗣同‘仁学’哲学的唯心主义实质》一文(见《江汉学报》一九六四年六月号)也正是表述了这种观点;但也有很多同志认为谭嗣同的哲学是唯物主义的。我认为谭嗣同是中国近代哲学史上的一个进步哲学家,他的哲学思想的基本性质是唯物主义的。这里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同时也就张立文同志的文章谈一些意见,以与张立文同志及其它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6.
今年七月以来,在全国许多报纸和文艺刊物上热烈地展开了关于歌颂和暴露问题的讨论。这是由李剑同志的《“歌德”与“缺德”》一文引起的。在讨论中,大家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把文艺的歌颂和暴露人为地分割开来,甚至对立起来,只许歌颂,不许暴露,是没有道理的。现实生活有光明面也有阴暗面,文艺既应该歌颂也应该暴露,李剑同志的论点是站  相似文献   

7.
为了贯彻胡耀邦同志最近关于理论工作的讲话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于一月中旬召开了各省、市社会科学院院长联席会议。乔木和胡绳同志都作了发言,谈到许多重要观点,现在给大家通报一下。一、理论研究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分析问题,真正做到耀邦同志讲的坚信不疑、坚定不移。耀邦同志讲了要发扬愚公精神,就是怎样看待和发扬中国传统的问题。关于国民性的讨论,也涉及到这个问题。现在科学界、史学界、文艺界和教育界都有些同志热心地讨论怎样改造国民性,而倾向性的结论是“全盘西化”。  相似文献   

8.
在一九五三和一九五四年中,“新建设”曾举行了关于巴甫洛夫第一、第二信号系统与毛主席“实践论”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问题的讨论。问题讨论的中心虽然不是关于逻辑的问题,但在讨论的过程中所发表的某些文章里面,曾附带涉及感性认识阶段有没有逻辑思维活动的问题,而没有加以讨论和很好的解决过。根据所发表的文章来看,对这个问题大约有三种不同的意见。主张感性认识阶段有逻辑思维活动的,在冯增信同志的文章中说得较为明显。他说:“感性认识的得来,也可能经过很多思维,而任何真正的认识,也都必须表现在思维的形式、表现在概念和判断上。”这就是说感性认识阶段有逻辑思维的活动。另外也有反对冯增信同志这种观点的。例如胡瑞祥同志曾指出说,冯增信同志是“把理性认识阶段的‘高极思维’、‘概念’、‘判断’和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纠缠在一起,看到感性认识有第二信号的积极参加,就在认识的感性理性阶段,都是统一  相似文献   

9.
郭立田同志在一九七九年五月三十日的《黑龙江日报》上发表《也谈唯物辩证法的三个基本规律》一文,对我在同年四月十九日发表在《光明日报》上的一篇拙文——《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只有一个》提出了完全不同的意见。关于唯物辩证法规律问题的讨论,诚如郭立田同志所正确指出的:“辩证法的规律究竟是一个还是三个,人们长期以来就有不同的看法;对此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充分说理的讨论,无异是有益处的。”郭立田同志公开发表文章,积极参加这一讨论,这本来是很值得欢迎的,这对于繁荣学术讨论,特别是对促进我周密地思考问题,在讨论中认真学习,  相似文献   

10.
读了《学术月刊》第二期雨田同志与骆耕漠同志讨论关于国营企业售卖给职工的消费品是否商品的文章,引起我很大的兴趣,禁不住要来参加讨论。一国营企业“售卖”给职工的消费品实质上已不是商品骆耕漠同志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和价值问题”一书中提出这样一个论点:“工人实质上并不是按商品买卖关系向他们自己的工厂提供劳动力;因此,国家商店将工人生产出来的生活资料‘出售’给工人,也就不  相似文献   

11.
近来,我国理论界围绕着生产力包括哪些因素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这个讨论对进一步推动经济学的深入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迫切的现实主义。现将讨论的主要论点简述如下: 有一种意见认为,生产力包括两要素,即劳动者和生产工具两项。他们的理由一般都是以斯大林和毛泽东同志的论述为根据的。斯大林说过:“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工具,以及有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所有这些因素共同构成社会的生产力。”毛泽东同志也说过:“生产力有两项,一项是人,一项是工具。”持这种观点的同志认为斯大林和毛泽东同志在这两段论述中,都是只指出劳动者和  相似文献   

12.
1987年11月24日至27日,江苏省统计学会在如皋县召开了第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全省第三次统计科学讨论会。到会代表150余人,收到论文125篇。中国统计学会副会长王一夫同志,亲临大会指导,并做了题为《对于统计改革的目标,战略、现状和未来的认识》的学术报告;江苏省统计学会的顾问毛君宣、杭迪同志也参加了大会;如皋县党政领导同志到会祝贺并讲了话。大会听取并讨论通过了言邨同志代表第二届理事会所作的工作报告;讨论通过了《江苏省统计学  相似文献   

13.
李平心同志于一九五九年在《学术月刊》第六期发表了《论生产力的性质》一文,以后又继续在《学术月刊》和其它报刊发表了一系列论著,他在这些文章中提出了一些值得研究和讨论的学术问题。在讨论中既可以发表赞同他的观点,也可以发表不同意他的观点。这本来是学术讨论中的正常现象。谁料在文化大革命中,林彪、“四人帮”竟对李平心同志扣上种种政治帽子和罪名,对他进行迫害。现在,李平心同志在政治上已经得到平反,对李平心同志在生产力问题的种种政治上的诬陷不实之词应予推倒。但在理论上仍然没有解决,也不宜轻易作出结论,我们希望学术界对这个问题继续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4.
孙冶方同志在1978年《光明日报》经济学第63期和《经济研究》第11期先后发表了两篇文章,十分强调要重视价值规律的作用,提出一些很好而有益的见解。但是,说价值、价值规律是永恒范畴和规律,却值得研究和商榷。我们本着讨论有益的精神,想一方面向孙冶方同志请教,另方面也谈谈我们对价值规律调节生产作用的一点理解,供大家讨论。一以前,孙冶方同志就认为到共产主义社会还存存价值、价值规律;这次在两篇文章  相似文献   

15.
关于国民经济高速度与按比例发展的问题,武汉的经济工作者和经济理论工作者正在展开讨论.为了有助于讨论的开展,我们在本刊1959年第6期上发表了尹世杰同志的文章:"国民经济高速度与按比例发展的关系",在8期上发表了宋泽同志的文章:"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和比例问题".这一期我们又发表了尹、宋二同志的两篇文章(尹世杰同志的文章原有三部分,其中第二部份"按比例是否为高速度发展的手段问题"发表前我们略去了).我们发表这两篇文章的目的也还是为了让大家讨论.希望大家抓住本质的问题,进一步深入的开展这一讨论.  相似文献   

16.
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是我国学术界长期来讨论的一个问题。文化大革命前,由于种种原因,使这个学术理论问题搞成了政治问题,讨论的一方——杨献珍同志,遭受迫害。同时在理论上也造成了混乱,直到如今尚需要进一步澄清。现在陆续发表了杨献珍同志在当时写的文章,这就把讨论的问题恢复了原来的面貌。但是,到目前为止,讨论并没有取得一致的看法,在一些问题上分歧仍然存在。为进一步展开讨论,我们拟从哲学史的角度,对这一问题作些分析。  相似文献   

17.
<正> 姚伯茂同志在《东岳论丛》1983年第1期发表《也谈意识对物质起决定作用的“一定条件”》一文,对我的《意识对物质起决定作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一文提出了两条商榷意见,值得进一步讨论。我想再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姚伯茂同志和其他同志。姚伯茂同志的第一点意见是:拙文所说  相似文献   

18.
由礼平同志的小说《晚霞消失的时候》引起的讨论正在深入。这篇小说提出了不少值得研究的问题,深入地进行讨论,不仅对社会主义文学事业的健康发展有利,而且也会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提高、净化人们的思想境界。本文拟对这篇小说反映出来的宗教倾向,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以就教于作者和其他同志。 如何认识宗教的本质和作用  相似文献   

19.
理论与实践编辑部同志:贵刊1959年第三期所载关于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问题的讨论,梁克同志的发言谈到了关于价值形成的问题,我认为颇值得商榷。发言者说:“生产资料的生产过程既是原材料的消耗过程也是劳动力的消耗过程,而原材料又是通过交换  相似文献   

20.
外向型经济的概念是在讨论经济特区发展模式时提出的。几年来,人们对它的涵义一直有所争议。有的同志认为外向型经济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区域经济;有的同志则认为是指实施出口导向发展战略的区域经济,有的同志认为是出口贸易额占国民生产总值(GNP)较高比重的区域性经济;也有同志把外向型经济等同于开放型经济;还有同志认为外向型经济是指以外向为目标,通过经济外向化带动内部经济发展的区域经济。如此等等,莫衷一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