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汉语视点体的下位概念有未完整体、进行体、完整体、完成体.主要视点体标记有"着"、"正"、"正在"、"在"、"了"、"过"、"来着"、"来"、"来了"等.对双语语料库中抽取的汉英视点体对应语句的分析表明了汉语视点体的类型有时会发生变化,存在着派生现象.如:带有进行体标记"在"的句子不一定都是进行体,有时会是未完整体、完成体或完成进行体.这种派生现象的成因是汉语句子中存在着时间状语,这些具有词汇意义的时间状语对具有语法意义的"视点体标记+动词"产生了冲击作用,使汉语句子的视点体意义发生了变异,成为其他类型的视点体.  相似文献   

2.
安徽宿松方言中用作完成体标记的有"着""脱""倒"三字。其中,"着"是纯体助词,"脱"和"倒"还处在虚化的过程中。宿松方言中的完成体标记有泛与专、消极与积极之分,其中"着"为广泛性完成体标记,"脱"和"倒"分别是消极性与积极性完成体标记。  相似文献   

3.
宜昌方言中的体标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宜昌方言中的体标记主要有"哒、倒、起、着、在、过"等特定形式,可以表示持续、完成、经历、起始、继续、将然、进行等语法意义.宜昌方言中的体标记和其意义之间不存在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一个体标记可以表示几种体意义,一种体意义也可以由几个体标记来标示.  相似文献   

4.
从内部观察,完成体和进行体分别表示事件的完成和未完成。安徽岳西赣语完成体、进行体的标记词丰富,格式多样,较具特色。二者以"着""脱""在""在恁底""在底""倒"等为标记,构成不同的格式。其中"动词+着"使用频率非常高,"着"的体标记功能有所衰减、损耗,为强调动作的完成,叠加表示完成的标记"了[liau44]",形成"动词+着+了"的格式。进行体标记"在恁底[?hei13n·24-2ti0]"源于处所义"在恁底[?hei13n·24ti0]"的虚化。  相似文献   

5.
粤方言完成体标记自清代以来经历了"V哓"类与V"咗类"的演变,由"敲"为标记开端至"咗"的定型。在这两类标记的定型过程中,均出现多种音近标记,其中以"V哓"和"V咗"为强势标记。标记均来源于近代汉语,"V哓"类标记来源于"休","V咗"类标记来源于"着"。粤方言完成体标记记录了近代汉语语法的演变规律。  相似文献   

6.
从历时的角度,探索形容词前后两种完成体标记"却"和"了"的形成与发展,并从产生时间、语法意义、语法格式与形容词的结合能力四个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可以见出,两者产生时间相同,语法意义和出现的语法格式基本相同。形容词体标记产生的原因是形容词与动词存在兼类现象,形容词体标记正是在"动/形+了"这种格式中,与动词体标记同时产生的。  相似文献   

7.
盂县方言体系统包括动态和事态两方面,动态有完成体、持续体、经历体、继续体和起始体;事态有已然态、曾然态、将然态和正然态。体与态主要通过标记词来体现,而且体标记和态标记可以在同一句子中共现,分别表示不同的体意义和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英语完整体的框架内,以汉语完成体标记"了1"为切入点,对比分析了英汉完成体的异同,研究发现汉语中的完成体和英语中的完成体是不能通过完成体标记来对应的。据此,本文也解释了以英语为母语的汉语学习者和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在习得二语过程中所犯错误的原因,并且对两种学习者的习得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9.
本文主要考察了《左传》"非完整体"的基本特征,指出《左传》的"非完整体"包括"起始体"和"持续体"。"起始体"主要以"初、始、新"为标记,三者在使用频率、传递的时间信息以及限定的情状属性方面均存在差异。"持续体"主要以"方、犹"为标记,两者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其所限定的句子在语篇中的地位不同。  相似文献   

10.
秋谷裕幸先生曾对古田方言动词的体标记做过初步的调查,基于对这一形态复杂性的认识,我们对古田方言动词的体标记和貌的语法形式、体貌句式的结构特征进行了重新调查分析,并与福州方言动词的体貌标记进行对比,认为古田方言经历体、起始体、继续体、已然体、短时貌、简捷貌与福州方言一致,完成体、进行体、尝试貌、反复貌的形式比福州方言多样,体范畴的意义和形式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鱼粮村苗话为材料,对黔东苗语的体范畴进行探讨和描写。苗语的体范畴可分为"完成体"、"非完成体"和"混合体"三大范畴。完成体又可以细分为已始体、已行体、持续体、经历体,已行体再分为一般已行体和过去已行体。非完成体包括进行体、将行体、先行体和一般体。混合体有完成体同进行体混合而成的完成进行体和完成体跟将行体混合而成的即行体。  相似文献   

12.
为了准确无误地使用日语,文章通过与"スル"的对比,分析了"シナイ"的特殊用法."シナイ"可以表示过去完成体的否定.其中,"シナイ"用作"历史性现在用法"时,与表示过去完成体的"スル"相对应.但当上文问句中出现表示过去的"肯定性假设"时,"シナイ"作为回答,仍然可以表示过去完成体的否定.这是"シナイ"的特殊用法.  相似文献   

13.
"辣海"是上海话中一个重要的体标记词,本文通过跟邻近的江淮泰如片方言之间的比较研究,考察其来源及作为体标记的虚化过程。"辣海"的"辣"本字不是"在",也不是"来",而是南方汉语方言的一个自源词;"海"的本字为"许",存在着不同的读音层次,"辣海"作为体标记在吴语中分别表示动作的进行和状态的持续,在泰如片方言主要表示状态的持续。"在下"是"辣海"在泰如方言进一步虚化的产物,具有半虚化的体标记特征。  相似文献   

14.
运用《中国学生英语口语语料库》在过去进行体中检验了情状体假设,结果发现学习者最先标记活动动词,其次是完结动词,并错误标记静态动词,但并未标记达成动词,部分支持体假设.原型理论可以解释情状体对过去进行体标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文章主要描写了宾阳话的述补结构和体标记的分布特点和语序特征,并通过与近代汉语历史语法研究的成果相比较,指出宾阳话的述补结构仍使用"动词+宾语+补语"的"VOC"为基本语序是近代汉语语法特征在宾阳话中存留的结果。同时,进一步指出宾阳话体标记使用"动词+宾语+体标记"的"VOA"语序是宾阳话述补结构仍以"动词+宾语+补语"的"VOC"结构进一步发展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作为副词,"有"可以和体标记、副词、时间词、形容词等连用,也可以单独运用。通过"有"的运用,进一步验证了将"有"定位作"副词性确认标记词"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汉语中否定词"不"。"不"是仅与非限定体同时存在,且须在表层结构中附着于其后成分的Spec,AuxP或Spec,VP中的一个副词。例证主要来自:(1)一般不与完成体标记词一起出现,(2)当"不"与动词前附加词一起出现时,它不能与某些特定动词后附加词同现。笔者认为,从基本的动词前后置到其后,将留下一个阻碍"不"附着的语迹。  相似文献   

18.
由于受到方言的影响,现代汉语的"有"已产生完成体用法,但在石毓智《汉语的领有动词和完成体的表达》中提及的四种语法格式中仍不是完成体用法。"有"作为完成体肯定标记应满足以下条件:一,位于实义动词前;二,不依附其他语法形式;三,意义完全虚化。应审慎对待处于语法化过程中的"有"。  相似文献   

19.
南昌方言的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昌方言语法的体可以分为完成、持续、进行、经历、重行、已然、尝试、起始、继续等九类 ;表达这些体的语法方式除了词汇手段以外 ,还有形态手段。本文系统地分析了上述各种体的不同标记及其互补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20.
历史上,随着各民族间的频繁往来,"译语"体分类词典应运而生。尤其在元、明两代用汉字标记蒙古语的"译语"体词汇资料非常丰富,这对我们研究蒙古语发展史以及当时蒙古社会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提供了重要的文献依据。时至清代,那种用汉字标记蒙古语的"译语"传统似乎已中断。在清代,除大量的用满字标记的蒙古语资料外,还有叶西多尔杰用藏文字母标记蒙古语的《贤者之海》①,用朝鲜字标记蒙古语的《蒙语老乞大》、《蒙语类解》等②,以及清嘉庆年间(1801年)的满汉同文《新出对象蒙古杂字》③。后者实为汉字标记蒙古语的"译语"体分类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