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我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诸葛亮,不仅是个政治家、军事家,而且也是三国时期的思想家.诸葛亮在越南、日本等国也被称为古代名人,据说,日本民间曾把“诸葛亮”这个名词作为“智慧”的同义词,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思想的魅力.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国际意义和深远影响.我国学术界对诸葛亮的研究重于政治、军事.本文就诸葛亮的哲学思想作以探讨.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三国鼎立的一个关健人物,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潜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集中地表现在诸葛亮《文集》中.概括地说来,可以说是以“本末”为基点的唯物论,以相辅相成为主线的朴素辩证法,以“才须学也,非学无  相似文献   

2.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虽然在他的哲学思想中具有道家思想的成份,但不等于他就是一个道家人物,或者应该以一个道士的形象出现在人们面前。然而几百年来,在戏曲舞台上,在一些纪念祠庙内,在清代《三国演义》一书的插图中,诸葛亮的形象确是一个身穿八卦衣的道士,而且至今如此。这一外观形象与他的身份极不协调。这种不协调是怎样形成的,其影响有多大,本文略作探讨,以就教于各位方家同仁。一诸葛亮的道家外观形象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可以从现代社会和现实生活的一些方面,找到不少例证。诸葛亮的祠庙,作为文物保护…  相似文献   

3.
现在向孔明学什么(日)城野宏著沈伯俊译人为的史书诸葛亮,字孔明。但在日本,一般只知道其通称即诸葛孔明。如果说诸葛亮,可能有的人就会以为是指孔明的亲戚或是别的什么人。所以,本书采用其字,即“孔明”来称呼他。(一)生动刻画孔明的《三国演义》。孔明生活在汉...  相似文献   

4.
诸葛亮服饰论考谈梁笑“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摇羽扇,端坐在四轮车上”,这便是《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视觉形象。随着该书的广泛传播,羽扇纶巾的诸葛亮已深入到街巷妇孺、戏剧舞台、绘画雕塑和电影电视之中。一部文学作品,要塑造一个成功的主人公,除了赋予他思...  相似文献   

5.
关于葛诸亮“奇谋为短”的评价,是陈寿首先提出来的。西晋武帝泰始十年(公元274年),他编辑成《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在上奏朝廷的表文里,评价说:诸葛亮“冶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此后,他撰写《三国志》,在《蜀志·诸葛亮传》末的评语中,盛赞诸葛亮施政执法的同时,又一次指出:诸葛亮“可  相似文献   

6.
诸葛亮夫人及其在民间传说中的形象──兼论诸葛亮的婚姻观戴惠英诸葛亮早已在人们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然而,关于他的夫人,却鲜为人知,历史的记载也只留下寥寥几笔。在《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的裴注及《襄阳耆旧传》中,均有这样的记载:“黄承彦者,高爽开列...  相似文献   

7.
诸葛亮北伐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诸葛亮北伐是三国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课题,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论题.由于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提出了以人谋智计安天下的路线,替刘备规划了三分天下的蓝图,经过十余年的征战,得以实现.诸葛亮被目为智慧的化身,认为他的“权智英略,有逾管晏”.但后来诸葛亮北伐,手握重兵,却未建奇功,在当世就引起了人们的争论.吴国大鸿胪张俨所作《默记》,在《述佐篇》中就提  相似文献   

8.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作者最着力刻画的一个人物形象。尽管在全书120回中,他迟至第38回才正式登台亮相,又在第104回就因病死而退出了小说正式描写的范围;尽管在汉末至晋初这一百多年里,诸葛亮在政治舞台上实际只活动了二十几年,《三国演义》也只写了他自27岁初出茅庐到54岁星陨归天这27年间的事迹,跟百余年相比,不过四分之一。但是,正如许多论者正确指出的那样,诸葛亮是这部煌煌巨著实际上的主角:“三顾茅庐前群雄纷争,是前奏,替孔明的主戏布置气氛,……待他一死,兴味索然,那种收场是快速而潦草的。似  相似文献   

9.
《隆中对》、这篇文章选自晋朝陈寿所撰《三国志》中的《诸葛亮传》。本文内容主要是:叙述刘备于公元207年屯军新野,在徐庶的推荐下,三顾草庐,亲自拜访杰出谋士诸葛亮,并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大计,诸葛亮纵谈天下大势,为刘备指出联吴抗曹的斗争策略。全文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第一自然段。在这部分,作者着重介绍诸葛亮的生活、爱好及他的才干。他隐居隆中,躬耕陇亩,“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他好为《梁父吟》、常抒发感慨不平的情绪。他有出众的才能,文能治国,武能安邦,常自比于春秋时齐桓公的国相管仲和战国时燕昭王的名将乐毅,但是他的才华并未被世人所了  相似文献   

10.
《隆中对》研究概述彭建平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刘备在襄阳三顾诸葛亮于草庐之中,咨询以当时之事,诸葛亮向刘备提出了“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战略方针,这就是著名的《隆中对》。《隆中对》是刘备与诸葛亮君臣相遇的产物,也是诸葛亮一生事业的出发点与归宿,...  相似文献   

11.
诸葛孔明四论谭啸一、历代史论的孔明评价对历史人物诸葛亮的评价,在古代分为两大阶段。从魏晋至唐代,重在评论他的才德功绩,称之为贤相、名将;宋、明时代,则从伦理道德的立场,视他为“三代下一人”。正如日本京都女子大学教授狩野直祯所说:关于诸葛亮的评价,与正...  相似文献   

12.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一位著名人物。才华横溢,谋略过人,一生多所建付。他在政冶、军事、科技、用人等各个方面,都有许多独到之处,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在我国众多的杰出历史人物中间,诸葛亮称得上是个姣姣者。历代对诸葛亮都非常重视,评述不绝。明代罗贯中的《三国演义》问世以后,诸葛亮更是成了家喻户晓、受人尊崇的历史人物,对后人产生的影响也就更为广泛和深远。研究诸葛亮,应该分列专题进行。这里所要探讨的是诸葛亮的人才观和人才政策。下面就从六个方面进行论述: 一、对人才的看法,讲究真才实学诸葛亮的这一人才观,在躬耕隆中的时候,就已初步形成了。《三国志·蜀志·诸  相似文献   

13.
诸葛亮素被誉为聪明智慧的典型,但他在运筹帷幄与用人方面,都有一些较大的失误。魏延这样一个蜀汉功臣就因为被认为“脑后有反骨”而被歧视以致迫害致死。诸葛亮不能辞其咎。诸葛亮有意挑拨魏延与杨仪的矛盾,促其火并,破坏了蜀汉军队的团结,减弱了蜀汉抗击曹魏的力量,使蜀汉政权在诸葛亮死后陷入空前危机。这不仅是魏延的悲剧,也是诸葛亮的悲剧。《三国演义》将魏作为反面角色描写,这是不公正的。  相似文献   

14.
对诸葛亮“奇谋为短”的评价,是陈寿首先提出来的。西晋武帝泰始十年(公元274年),他编辑成《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在上奏朝廷的表文里说: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此后,他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评语中,又一次指出:诸葛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肖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自陈寿指出诸葛亮“奇谋为短”后,一千七百多年来,非议者有,赞同者有,至今争议不休。  相似文献   

15.
诸葛亮的《出师表》只有一个杨柄将诸葛亮五出祁山说成六出祁出,只有一个《出师表》说成有前、后二《表》,这两种不真实的说法一直到现在广为流传,广为相信.但将五出祁山说成六出祁山,不带实质性,在叙及伐魏诸役的时候,简单地予以说明即可,而将《出师表》说成两个...  相似文献   

16.
卢华语 《天府新论》1999,(5):95-95,F003
诸葛亮是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历史人物。也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但对他的认识,见仁见智的事仍然不少,有的重要问题也亟待解答。朱大渭、梁满仓先生的《武侯春秋》(团结出版社1998年9月出版)则以深邃的思想、严密的论证和清新的笔法对此作了令人信服的论述和解说,不愧为诸葛亮研究中难得少见的上乘佳作。《武侯春秋》是一部雅俗共赏的学术著作。学术贵在创新,《武侯春秋》的最大特色是创见迭出。“隆中对”历来为多数学人称许,也有个别人全盘否定。《武侯春秋》则不然,它从五个方面对“隆中对”作了深刻论述,给予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7.
诸葛亮作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其《隆中对》是在中国历史上产生巨大影响的战略之作。《隆中对》系统地为刘备政治集团谋划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战略构想,是刘备集团的政治、军事路线和立国之策。诸葛亮提出的兴汉成霸的战略目标,联吴抗曹的战略方针以及“三步走”的战略步骤,为刘备集团的发展壮大、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产生了不可磨灭的伟大作用。但对荆州问题的估计不足是诸葛亮战略思想的重大缺陷,最终深刻影响了战略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8.
马谡是三国时蜀汉马良的弟弟。《三国志·马良传》称他“才器过人,好论军计,丞相诸葛亮深加器异,……每引见谈论,自昼达夜”。从这里便可以看出他当时被器重到什么地步。但是就是这样一个风云际会,前程似锦的人物,崭露头角,却在诸葛亮首次北伐的  相似文献   

19.
论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徐州琅邪国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诸葛亮品德高尚,恪守诺言,扶弱抑强,忠于职守,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尚、智慧、勤劳、勇敢的品格,赢得了世世代代人们的敬仰,成方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之忠诚与曹操之奸诈,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人是一对一正一反互相衬映的历史人物。尽管历史的本来面目,诸葛亮并不如是之好,曹操也不如是之坏,但历史的大节却是曹操要谋纂汉室,诸葛亮要兴复汉朝,这一奸一忠也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本文在结语中将两人作一些比较,应当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三国时蜀将马谡,因失街亭被诸葛亮依法问斩,本是有口皆碑的历史。然而,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林汉达先生著《三国故事》,却把马谡写成“认罪自杀”:诸葛亮对马谡说,“我要是不把你办罪,全军不服。”他就把马谡下了监狱,马谡在监狱里给诸葛亮写了一信就自杀了。此说不知何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