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在现代文化思想研究中,贺麟一般被当作新儒家处理。本文认为,在对待传统儒家思想、西方文化及中西关系方面,贺麟与熊十力学派的现代新儒家有深刻分歧,其中最重要的是他提出的"以体充实体"即以西方基督教充实儒家思想的观点。贺麟虽然对儒家思想充满同情的了解并期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但因为他是一位哲学家,其立论逻辑不在中西之别而在"体用合一",因此能够超越中西而提出"文化自身"和"普遍哲学"的概念。当然,这种观念又源自西方现代的文化普遍主义。  相似文献   

2.
"政教合一"的儒家思想作为我国封建社会政治文化的核心内涵,对中国传统教育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进而影响了一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理念的塑建和培育,使我国近代高等教育在借鉴和移植西方大学制度过程中始终具有民族文化的个性内核.研究和分析它对我国现代大学制度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我国现代大学制度变革过程中的路径选择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3.
社会经济的发展、民族复兴意识的增强、信仰的失落和儒家思想对中国伦理的深刻影响,引发了当今中国的尊孔读经潮和所谓的"儒学复兴"潮。探讨儒家思想与中国社会现代性改造的关系变得尤为迫切和重要。学界对儒家思想的现代价值评说迥然殊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着眼点落在了儒家思想的不同组成部分上。以农本经济为基础的儒家政治伦理,在经济层面上不利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建设;在政治层面上,不利于现代民主制度的建立;在思想文化层面,其思维方式对科学文化的发展有阻碍作用。但儒家思想中所包含的以"仁"为核心的人道博爱精神、重视个人修养的道德观念和好学精神,具有普适价值,可以实现其现代转化。研究儒家思想,应当具备世界眼光、全球视野。  相似文献   

4.
建基于封建自然经济和儒家思想之上、以秩序和谐和维护政权为目的传统法律文化,与现代法治理念不仅存在多方面的冲突,而且存在多角度的契合。随着"新公共服务"范式的兴起,服务型政府构建的呼声日益高涨。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不仅要实现政府的职能观转型,同时需要现代民主法治作支撑。当务之急,要发展和创新传统法律文化,要实现传统法律文化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从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来看,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影响最大。在各种文化思潮交流碰撞的现代社会,发掘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促进中华文化的当代复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责任意识、义务观念、乐群思想、和谐本位四个方面探讨儒家思想在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并思考其对我国当代社会的积极影响。  相似文献   

6.
从<天主实义>到<畸人十篇>标志着利玛窦传教重心的改变.前者力图调和基督教义与儒家思想的矛盾,重在"以理服人";后者突出非理性的信仰,重在宣讲来世的存在.利玛窦自称<畸人十篇>为"似非而是"之论,实质上却是"似是而非"之言.  相似文献   

7.
"正反一体"文化现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独特的存在方式,换句话说,就是一个词兼备正反两种文化义,多表现为以下三种:其一,用于不同场合形成的同一时代的正反两义;其二,从不同角度换位思考形成的同一时代的正反两义;其三,基于词义演变而形成的同一时代的正反两义。而形成这一文化现象的哲学根源是矛盾对立的辨证思想和认知参照点理论体系,可以说,"正反一体"文化现象是主客观世界共同作用的结果和产物。探究"正反一体"文化现象意义非凡,既可为现代风俗礼仪溯源;又能减少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还能规范用语,避免偏误表达。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我国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明确的话语表达形式,它体现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的新特点,它是儒学优秀道德文化资源的现代表述,蕴含着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奠基于儒学优秀道德文化资源,完善儒学"仁"思想中的国家论、"义"思想中的人格说、"中"思想中的品格说,并发展以"和"为世界观的道德文化体系,从而寻求儒学道德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理论契合与外在践行路线.坚持传统性与创新性、历史性与文化性的辩证统一,激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蓬勃的文化生命力,真正打造实现中国梦的社会价值认同,引领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复兴.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是中国文化的干,道教是中国文化的根,隐喻是广泛应用于《道德经》,用形象的"母亲"比喻"道","子"隐喻"德"、"水"隐喻"德",通过甲骨文的研究,阐述了老子"无为"接近"为"的本义,圣君"无违"使得以百姓更好地生存。"内圣外王"不仅是儒家思想,道家和儒家思想是一致的。解释"老子"的隐喻,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道教救世济人,是中国文化之魂,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良方。  相似文献   

10.
儒家管理思想博大精深,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容.文章分析论证了儒家管理思想及其对现代人本管理的启示.儒家思想是现代人本管理产生的基础,现代人本管理则是对儒家思想的超越和扬弃,是传统文化在企业管理中的现代转换与具体应用.  相似文献   

11.
论黄脸曹操     
卢英宏 《云梦学刊》2000,21(2):73-75
通过对文学戏剧中白脸、黄脸曹操的比较,评析了《曹操与杨修》所塑造的曹操的本色形象。并在理性分析形象的基础上,挖掘了人物形象所蕴藏的思想观念、人文价值、艺术质量和审美思考。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学中的"水井"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蒋述卓  王莹 《社会科学》2006,9(3):172-182
“水井”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文化器物之一。特别是当它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作为一个文学意象而存在时,便被世世代代的文学作品挖掘出了广泛而深刻的文化内涵,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中国文学中的“水井“意象古典到当代的流变,可以观照出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历朝历代的中国人文化思维和文化心理的演变,以及人们对生存空间、生存价值和生存的终极意义的无止探求。  相似文献   

13.
考察中国新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状况,对全面了解并进而发展包括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在内的中国美学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注重与中国当代美学建设紧密结合,并从中国社会现实性出发,主要研究了艺术和美学的人道主义、艺术的文化研究、艺术的批判与拯救功能、后现代语境及现代性和文化全球化等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4.
路遥的小说<人生>和由其编剧的同名电影中,均出现了富于文化意味的集市和文化馆场景,它们在艺术作品中呈现了社会转型期的城乡文化景现.也具有某种叙事潜能.借助对小说<人生>和电影<人生>的解读.研究者可以透视这两个场景的叙事功能.并在欧文·戈夫曼的传播理论基础上对其文化意味进行比较和阐释.  相似文献   

15.
历史事件词语的语义,蕴含和承载着涉事民族的社会文化心理,在现代网络传播条件下,其语义在传播流动中能够产生巨大的社会号召力和凝聚力,这股力量可以在正反两面影响公众人物的公共话语表述。  相似文献   

16.
李光生 《兰州学刊》2010,(6):170-172
在古典文学的阅读视野中,“出关”多指去边塞,往往与战争联系在一起。南宋文人“出关”,与战争无涉,而与朝政相关,其作为南宋特有的一种政治文化现象,具有独特的文化意蕴。  相似文献   

17.
图像符号是一种结构性的社会符码,不同于传统的语言符号。对图像符号的解读就是对图像意义的追寻。在图像的迹象性、类比性和象征性的意义解读方面,其象征性最为复杂。图像的象征性是由一些具有社会文化性代码并对我们的解读起支配性作用的参数搭建而成的,因此,解读图像的方法会有很多种。图像传播意义的解读从某种角度来讲,其实就是对图像符号的一次社会性拆解。  相似文献   

18.
今日通用“社会”一词与我国古代的“社”与“会”的含义不同。在社会建设语义下,应走出经济、政治、文化三位一雄的“大社会”传统思维范式,更加强调社会的总体利益和社会性目标、注重社会成员基本需求的满足、强调社会中个体发展的公平性、社会服务提供的完善性等。进行以社会公平为核心的社会建设需要对“社会”涵义作进一步的析解与拓展。  相似文献   

19.
杨敏 《河北学刊》2005,25(2):105-112
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对东亚地区产生了日益深刻的持续影响.一方面,为了成为全球化的适应者,东亚三国强化了国内的政策调整与制度改革,以提高对超国家的全球体系的应对能力.另一方面,在金融、贸易、生态环境等领域,东亚已形成了跨国性的区域合作.如何使国家在全球体系中获得安全,并进一步促进跨国性区域合作,以对国际关系机制形成广泛而积极的影响,是东亚国家所要面对的共同课题.从社会行动意义效应的理论角度看,社会行动与社会结构是同一社会过程的两个观察侧面,它们之间是相互胶着和彼此建塑的关系.现代社会主体是"意义主体",社会行动则是"意义行动".在社会主体行动的意义效应过程中,促成了意义化的行动关联模式体系,亦即行动的结构.结构中的"异者"与"异见"可通过结构意义资源的不断生成而建立起某种共同的悟知和一致性的意愿.如果结构内部的意义资源能够形成一轮又一轮的递进状态,将为持久、稳定、富于生机的合作体系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东亚三国集体结构"可以说应当是作为行动主体的中、日、韩三国间的行动意义效应过程所锻铸或建塑的一种事实过程.随着中、日、韩三国共有悟知的发展,去中心化过程、主体平等必将进一步推进,从而使相互间通过让与或坚持、接受或拒绝,增进认可、理解、共识以及智慧和创意,将为"东亚三国集体结构"提供现实性基础.  相似文献   

20.
文化视野中的消费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庆德 《社会科学》2006,1(2):53-61
消费从来就是“文化”的。文化规制及其意义渗入不仅对消费行为实现了全面性的覆盖,而且为消费行为划分了等级层次。给各种进入使用或消费的物品赋予文化产品的意义,就使文化产品得到了外延的扩展或泛化,消费在不同社会的历史差异性中,呈现为一个由文化赋予、规制并追随其意义变换而变化的动态结构。关注消费中文化意义的赋予与变化,充分挖掘产品内在的文化要素,可以为现存市场体系中的边缘者或新入者提供更多更大的机会,为改变他们在现实经济体系中的参与条件、参与方式和参与地位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