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是指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创立和发展科学世界观的过程中 ,在领导无产阶级进行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 ,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对宗教进行深入研究 ,在继承和发展历史上各类无神论思想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对宗教和宗教问题的科学认识及处理原则。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 ,以后列宁又进一步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与中国宗教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在实践的基础上 ,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揭示了宗教的本质 ,…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实质上就是历史唯物主义宗教观。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同以往一切宗教观的本质区别在于它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之上。它从理论上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及其产生、发展直至消亡的客观规律,分析了宗教的社会作用,论述了宗教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对我们当今正确对待和处理宗教事务,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杜玲 《北方论丛》2004,10(6):80-82
林语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宗教观是其思想的重要方面.理性主义、开放和多元是林语堂宗教观的基本特色,这个基本特色体现在他对儒家、道家及佛教的评述,对宗教与科学关系的论述,对基督教"博爱"思想的推崇,以及对宗教中教条主义的批判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现有各种宗教信徒一亿多人,宗教关系是我国五大社会政治关系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重视宗教工作,制定和实施了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中国国情和各个时期的历史任务、特点相结合,科学地创造性地实事求是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又提出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和"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等命题,适应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的治国理念,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时俱进的精神,对我国宗教工作的实践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上,从理论上揭示了宗教的本质和宗教产生、发展直至消亡的客观规律,为马克思主义政党正确对待宗教现象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和谐社会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教是和谐社会构建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因素.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作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一部分,在和谐社会构建中理应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实施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教育不仅体现了和谐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性,也增强了和谐社会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7.
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制定当代中国宗教政策的理论根据,是从事宗教工作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基本原理同中国宗教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宗教本质观、宗教价值观、宗教历史观等问题上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并阐明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理论,形成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这一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丰富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发展的最新成果、最新阶段,也是宗教学理论的宝贵精神财富,对于指导中国宗教工作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陈学峰 《理论界》2008,(8):19-22
毛泽东、邓小平在领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过程中,把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理论同我国宗教问题的实际相结合,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体系。由于二人所处时代背景不同,各自论述的侧重点、对宗教问题的认识程度也就不同;由于二者思想方法的不同,各自强调的解决宗教问题的方式也就不同。研究毛泽东和邓小平宗教观,对于我们搞好新世纪的中国宗教工作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西方宗教学的最大贡献是力图摆脱神学的羁绊,提倡对宗教进行理性研究,但也往往带有唯心主义哲学的局限性。与一切唯心主义的宗教理论不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确认了宗教的现实基础,为如何进行宗教研究确立了正确方向。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宗教学,正是在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指导下,努力吸收中外宗教学的研究成果,结合世界各种宗教尤其是中国宗教发展演变的历史与现实,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科学逻辑,提练与型塑富有自身独特性的宗教学基本理论和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对宗教的本质与功能、起源与发展及其演变规律等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认识。在马克思主义关于宗教的一系列基本观点中,揭示宗教的世俗基础是其核心内容。一、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各部分内容的实质看其核心内容为什么说揭示宗教的世俗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核心内容?对此,我们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各部分内容的实质得到说明。第一,关于宗教的本质,目前学术界存在着三种有代表性的观点。这三种观点都是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在1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经典马恩时期、苏东社会主义时期和中国化时期三个历史阶段,形成了三种基本的发展形态。从目前学界研究现状看,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研究,依然存在着整体性和系统性的缺失,一些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缺乏认真的辨析,诸如,如何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三大历史形态的主要特质,什么是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基石,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理论体系包括哪些基本构成,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马克思"宗教掌握论"的基本内涵及其意义。毋庸置疑,这些问题都是当前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应关注的几个重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2.
蔡元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和革命民主主义者。毛泽东曾称赞他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他不仅在教育、科学、哲学等领域著述甚丰,而且对宗教也颇有研究。他较为系统地论述了宗教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分析了宗教与科学、哲学的关系,指出了宗教的作用和弊端,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命题,形成了他自己所特有的宗教观。本文拟就他的宗教观作一些概括。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宗教和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它作为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在中国化的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宗教理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宗教理论是现阶段我们对宗教及宗教问题的科学认识和行动指南,它以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在实践中不断地实现自身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应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和方法来观察宗教现象、分析宗教本质、处理宗教问题等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它是一种科学的宗教世界观与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我国宗教信仰群众呈现扩大趋势,宗教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乃至在国际、国内事务中的影响和作用不断扩大,宗教的世俗化倾向不断发展,并且呈现出明显的群众性、民族性、国际性和复杂性等特征。正确认识和妥善处理社会转型期的种种宗教问题,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必须以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指导,坚持唯物史观的基本立场,现实地、发展地看待我国宗教问题的存在;坚持科学辩证的方法,辩证地看待我国宗教的社会作用;坚持宗教信仰自由,根据转型期我国宗教特点做好宗教工作。  相似文献   

15.
树立马克思主义宗教观,认清宗教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和宗教在社会主义社会长期存在的客观必然性;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国内外对马克思宗教思想研究成果不断涌现,尤其国内的新近成果在一些方面颇丰,在对马克思关于宗教本质论、马克思思想的宗教性、马克思宗教思想与西方宗教思想关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关系等方面都形成了比较集中的研究成果。当然,在对马克思宗教观研究方法、马克思中后期宗教思想文本研究以及马克思宗教思想与其整个思想体系关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是一脉相承的理论体系,它有着丰富的内涵,包括宗教的本质,宗教的发展规律,宗教的社会功能以及马克思主义政党对待宗教的态度等。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为我们认识与处理宗教问题提供了方法论的指导,其优越于其他宗教观之处就在于: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辩证地看待问题,坚持实践性的原则,是制定政策的正确导航与科学研究的有力指导。  相似文献   

18.
董立人 《理论界》2008,(7):19-20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宗教观,充分发挥宗教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积极作用,既是对做好新形势下宗教工作的根本要求,更是丰富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一个重要的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正确认识和处理宗教问题,巩固和扩大同宗教界的统一战线是党的重要任务。党的三代领导人———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与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宗教情况相结合,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宗教问题理论,正确地解决了我国的宗教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宗教观。  相似文献   

20.
科学解释宗教与迷信到底有无本质区别,是宗教与迷信关系理论教育的难点;宗教与迷信关系理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科学精神;科学的教育手段是提升宗教与迷信关系理论教育效果的重要途径。坚持文理知识并重,建构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提升教学质量,做到学以致用;合理利用网络资源,普及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知识和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