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上海社会科学院传统中国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3月,是上海社会科学院直属研究中心之一。成员以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青年研究骨干为核心,同时包括哲学所、宗教所、图书馆、杂志社、出版社中从事相关研究的科研人员,是一个跨所、跨部门的学术研究团体。研究中心的宗旨,是通过精研各类文献,深入探讨传统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宗教和经济问题,对民间社会生活的各种具体过程将予以特别关注。本刊编辑部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并参与传统中国研究中心的各项学术活动,特地邀请研究中心的主要科研人员就他们各自关心的问题进行了一次主题开放的笔谈,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2.
中国小农经济的传统与现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上海社会科学院传统中国研究中心成立于2005年3月,是上海社会科学院直属研究中心之一。成员以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中青年研究骨干为核心,同时包括哲学所、宗教所、图书馆、杂志社、出版社中从事相关研究的科研人员,是一个跨所、跨部门的学术研究团体。研究中心的宗旨,是通过精研各类文献,深入探讨传统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宗教和经济问题,对民间社会生活的各种具体过程将予以特别关注。本刊编辑部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并参与传统中国研究中心的各项学术活动,特地邀请研究中心的主要科研人员就他们各自关心的问题进行了一次主题开放的笔谈,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3.
承继先辈史论并重的方法传统汇集海内学有专攻的研究精英探求诸教关系规律及普世意义奉献学界量丰质优的学术成果南京大学宗教与文化研究中心是以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为依托,整合南京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南京大学中华民国史研究中心、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和社会学系等院系和  相似文献   

4.
《社会科学论坛》2007,(3):160-160
由华中师范大学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上海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美国旧金山大学利玛窦中西文化历史研究所共同举办的第一期“口述历史研究”暑期讲习班将于2007年7月23~26日在华中师范大学东西方文化交流研究中心举行。  相似文献   

5.
何群 《社会科学》2003,(4):125-128
为推进多元对话时代中国文艺学的创新发展,并对钱中文文艺理论进行深入研讨,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理论研究室、中国人民大学中文系、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山东大学文学院与文艺美学研究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比较文学研究中心和山东师范大  相似文献   

6.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比较研究中心和上海社会科学院思想文化研究中心等共同主办的"现代性问题国际论坛"于2006年6月24──25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韩国的16位学者及中国内地和港澳地区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近30位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中外学者围绕现代性所引发出的一系列共同关心的重大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不少学者就如何看待现代性、如何面对现代性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如何寻找出路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从"险学"到"显学"——新中国宗教学研究六十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中国宗教学研究六十年的发展,可以形象地概括为从"险学"到"显学".宗教学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之所以是"险学",重要原因之一是当时的宗教学理论与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紧紧联系在一起.1978年由真理标准讨论而带来的思想解放春风,在宗教学领域引起了积极反映,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宗教理论,必然对于宗教的本质产生新的认识,并由此带来了中国宗教学研究的大发展,即在宗教学理论研究方面,从"精神鸦片"说发展到"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理论,在制度性宗教研究方面,从偏重历史到历史、理论、现实并重,在传统的研究领域之外,儒教问题和新兴宗教成为近三十年特有的两大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8.
周小玲 《社会科学》2006,(11):184-186
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文明比较研究中心、上海社会科学院思想文化研究中心、《社会科学报》报社、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哲学部联合举办的“现代性问题国际论坛”于2006年7月23日至25日在上海社会科学院举行。来自海内外30余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论坛以“文化的多样性与现代性问题”为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西方学者对现代性的反思会议通过交流与对话展现了专家们对现代性问题研究的最新成果,其中,西方发达国家的学者对现代性的反思作为一种来自现代性内部的反省成为讨论中的一大亮点。加州大学的GabrieleSchwab从心灵空间的角度来反思现代性…  相似文献   

9.
1999年12月8日,举行的“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伦理研究中心成立大会暨研讨会”,以“经济伦理与21世纪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为题进行了学术研讨,现述要如下。一、开展社会科学研究要有战略思维,世界眼光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尹继佐教授指出,中国伦理学研究落后于现实。这种落后表现为两个不够:一是与社会各界联系不够;二是回答现实发展中提出的问题不够。他认为,这种不够应从学科本身找。经济伦理研究中心以经济伦理为名反映了转型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他提出,我们这个转型社会有两个问题必须回答:社会结构如何转,经济结构如何转。西方用几百年时间…  相似文献   

10.
“英国文化研究”的理论-历史渊源是威廉斯所阐释的“文化与社会”传统。在此传统中,诗人艾略特以基于阶级和宗教的“生活方式”定义文化,在重申18世纪末以来的英国保守主义文化观念、引起文化思想界的众多评议方面具有代表性。通过质疑艾略特的文化定义,拉斯基、威廉斯和斯坦纳三位评论者都把不同的政治立场、社会想象和历史关切带进文化议题。围绕文化定义所展开的语言争夺和意义斗争,表明“文化”不是独立的实体,而是讨论社会阶级、政治经济、宗教和艺术等议题的视角、线索和能指。这一思考传统强化了“文化”概念在用法上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客观上也提出了“文化”概念有无自己的内涵以及如何把握其内涵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1.
随着20世纪80年代西方的图像文化史作为新兴的研究方法进入中国,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图像文化生产与传播备受研究者的关注。同时,西方图像学研究为各类文学、美术、电影等作品的解读提供了较为充分的理论支持,研究者把图像学理论与文本分析有机结合,展开了艺术学与文化研究的批评实践。"十七年"时期的图像文化具有独特的历史与美学价值,目前已经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有进行学术史回顾与反思的必要。通过对现有的"十七年"时期图像文化研究成果的整合分析,可以展现中国图像文化研究的最新进展以及西方图像学方法在中国的本土化实践。  相似文献   

12.
冯望岳 《云梦学刊》2005,26(6):14-16
现代大学构建研究性教学范式有两大基本问题:(一)人文科学专业学术研究基本规范;(二)人文科学专业论文写作知识。这是使学生知行统一、知识传承与知识创新结合,自觉、理智、创造性地完成大学阶段学业,并考研深造和创业发展的阶梯与桥梁。同时也是培育一代学术新人、树立学术新风的有效举措和途径。  相似文献   

13.
葛志毅  高东利 《河北学刊》2012,32(2):177-184
《庄子·天下》在中国古代学术史上的意义久被学者们所认识,但诸如:《庄子.天下》对道术体性的真正期望何在?其在论列旧法世传之史、邹鲁六经及百家之学时,其背后的学术内涵是什么?其对百家之学究竟是肯定还是否定?原因何在?所有这一切最终对中国古代学术文化有何等影响?这些问题至今似仍罕为学者所尽数参透,因而有必要再予诠衡论析,考订评量。但其中最为重要的是,中国古代政教制度实践对社会文化的辐射、影响之大,必须予以充分关注。  相似文献   

14.
当学术研究中的非学术因素成为一种主导时,不仅带来研究者的精神变异,更带来学术的社会性危机。当下中国学术的危机首先表现为官本位意识导致学术权利与学术地位的不公平,学术身份往往与社会身份乃至政治身份混淆,从而造成行政权力扩大或者置换为学术权利,最后导致学术权利和价值评价的不平等。其次,急功近利的需求导致学科之间的不平等和过度量化的评价机制;再次,主体性缺失导致学术思想的传统性失语和学术道德的当下性失贞。  相似文献   

15.
近百年来,美国学术刊物就孔子影响的西渐问题作了大量研究。这些研究以孔子思想在西欧启蒙时期的传播和接受为重点,兼顾孔子在中国的主导地位和西欧之外的西行足迹。国内孔子研究界既可了解美国学界的相关动态,亦可从中获取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6.
薛其林 《云梦学刊》2003,24(2):24-26
民国时期是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中西古今学术的整合、调适、创新时期,学术研究方法上的交流渗透和融合创新亦可谓“于斯为盛”。一枝独秀的科学实证方法、异军突起的唯物辩证方法、枯树新芽的义理阐释方法和直觉方法构成了民国时期学术方法论的主流。在决定学术真假、关涉学术价值的学术研究方法问题和决定学术价值、关涉学术规范的融合创新问题上,民国学术都具有典型的个案研究价值,但目前的学术界对此尚缺乏应有的认识,对此一问题的整体系统研究尚付阙如。  相似文献   

17.
"中国经验"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结晶,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成果.西方学者和国内学界都在关注"中国经验",可是对于"中国经验"的性质和内涵的认识却是模糊的.完全照搬西方概念来分析"中国经验"的研究方法必然导致对"中国经验"的片面理解和误解."中国经验"是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最重要的话语权.发展中的"中国经验"应该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一个重大理论课题.  相似文献   

18.
裘锡圭  曹峰 《文史哲》2007,(4):5-16
裘锡圭先生在古文字、古文献、上古史等领域均有很高的成就,为学界所公认。2007年3月,应文史哲编辑部之约,裘先生接受了本刊特约记者的采访。在访谈中,裘先生回顾了自己的学习和研究的历程,就"古史辨"派、上古史、出土文献研究及"二重证据法"、"五帝时代"等问题畅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古史辨"派在对上古史认识的大方向上是正确的,在古书辨伪方面则有许多地方需要纠正;我们今天对于疑古思想和学说应持继承与批判相结合的态度。20世纪70年代以后虽然涌现了大批出土文献,但就出土文献研究而言,传世典籍以及历代学者对传世典籍的研究仍然是基础。目前中国古典学,包括出土文献研究领域存在的问题主要不在缺乏理论或方法,而在研究者往往缺乏科学的态度。必须大力提倡一切以学术为依归的、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提倡学术道德、学术良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