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手机和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普及严重影响了传统文学的生存方式。不管是在创作、发行还是在阅读接受上,今天的文学都与以往人们熟悉的形式有了很大不同。作者与读者间的身份界限日渐消解,审美趣味日益通俗化,体裁也变得越来越随意。文学大有解构自身、走向文学日常生活化的趋势,有关文学终结的话题由此而来。总的说来,信息技术对文学意味着一场深刻的美学革命,文学话语的平民化、民主化时代即将到来。  相似文献   

2.
手机为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出场空间和言说方式,并形成了手机文学这一新的文学类型.在现代技术与后现代语境的双重作用下,手机文学具有后现代的"文学零食"性,采用戏谑方式解构宏大叙事,呈现一种碎片化的创作风格.手机文学用拼贴的方式造成泛意识形态的混搭性,表现出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异质化特征,这一方面张扬了草根的话语权力,另一方面丧失了艺术与精神的追求.手机文学用最密集的节奏、最简短的语句书写故事,用强修辞凸显出与众不同的内容,这种运用高强度的修辞进行压缩性叙事,需要用"症候式阅读"来解读其蕴含的内容.手机文学为文学的进一步大众化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3.
文学经典主义批判——兼答盖生先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人类迄今为止的文学史,在总体上和本质上是一部经典文学历史。以经典为特征而组织起来的经典文学社会和经典文学时代,大体上是到20世纪的90年代中期才基本结束。也正是从90年代中期开始,人类社会的文学开始步入了后文学时代。对于这样一个时代而言,在经典文学时代里所形成和铸就的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观念,已经基本丧失了阐释功能和价值。必须重新思考对文学和文学史的理论理解,必须重新思考我们对经典文学的依恋情结。  相似文献   

4.
由于科技理性的强势僭越、欲望主义的高调统治、审美主义的惯性殖民,我们时代的人和文学出现了巨大的危机。究其危机的根本原因,在于我们时代的人与文学遗忘了古典教诲中的"血气"。血气使人义愤、英勇无畏、充满正义之感、满怀悲悯之心;而血气之于文学,便是文学血气的批判性、担当性、崇高性与审慎德性。恢复与肯定文学血气是拯救我们时代文学危机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5.
胡适的文学自然进化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胡适文学革命思想的核心是文学的进化论。胡适认为文学像生物进化一样有自然演变进化的过程,因而不同的时代必定有不同的文学。文学的演变进化有两条规律:一是文学的自然进化,一是文学的接触进化。文学自然趋势的逐渐实现便是文学的自然进化。白话文学是文言文学自然进化的结果。在文学的自然进化过程中,文学的内容是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必定自然的演化,而内容的自然演进必定影响形式的自然进化,所以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学。在文学自然进化的过程中,有时也需要人力的督促才能加快文学的自然演进,人力的督促便是文学革命。  相似文献   

6.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文学阅读与这个时期媒介变迁之间有着相依相生的关联.如纸介印刷的传统文学是一种精英阅读,随后的影视文学欣赏者从"读文"转向"读图",1990年代以后出现的网络文学则从"读书"过渡到"读屏",再后来的手机文学又从"在线冲浪"移至"拇指阅读".不同媒介文本多重阅读方式的并存,不仅彰显出文学形怎的时代变迁,更需要有新的文学观念的建构;技术媒介对文学阅读的影响,折射出的是社会变革期的文化冲突,最终影响到文学审美之于"文学性"的祛魅.  相似文献   

7.
中国文学在电子媒介主潮中已成的新貌和可能的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媒介类型、时代特质、文学面貌这三方面相互关联的背景看,电子媒介使文学出现了一系列新质影视中与图像结合的文学元素,电脑中的杂语景观和QQ对话,手机中的短信文体。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这些电子媒介新质,又与中国文学的固有特质形成一定互动关系,这一关系可能决定着中国电子媒介中文学样式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8.
以多媒体、手机与互联网为载体,以视听感觉综合与延伸为特点的电子媒介重塑了新媒体时代作者与读者的审美风格、审美趣味与审美价值.审美范式的转型促进了中国新媒体文学在新环境下的迅猛发展,也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独特贡献.新媒体文学具有多元交互的文学表现形式、模式跳转的接受方式、虚拟的主体间性、后现代审美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9.
在文艺理论和文学史的长期"铸造"下,社会显然已经形成了某种关于文学的"传统意识"。在许多人看来,文学作为一种人类的文化现象,肯定会长期存在下去;我们久已形成关于文学的一套理论认知和价值体系,也会长期存在下去。粗粗看去,这似乎是毫无疑问的。然而自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却发现:我们已有的理论判断和价值标准,在社会的文学现实面前经常处于"失语"状态。这是文学时代变化造成的。由于文学在数字技术和知识经济时代里有了不同既往的表现,由于这是一个新的"后文学时代",因此,我们以往的关于文学的理论看法和文学史观正在失去意义。  相似文献   

10.
文学生活:当代社会转型时期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成民族文化传承的最重要的内容是文学经典,当下社会的文学生活成为决定民族文化的当代传承的最重要因素,关注文学生活,也是警惕文学研究的非人文倾向的重要课题。每一个时代都有其时代的阅读,其深度和广度深刻反映出时代思想的深度、文化传承的广度,也包含着时代的处境、走向等诸多问题。近百年来,当下是读书最好的时期,也是读书最难的时期,正是时代危机的征兆、缩影,也提示着时代的出路。社会的文学生活是多方面的,在社会转型时期更增添了很多新因素,包含较为复杂的矛盾。庞大的农民工队伍使得城市的文学阅读数量远超过农村,而他们阅读取向与白领阶层等之间差异的缩小,反映出当下中国的文学阅读已脱离"乡村中国"的传统,开始了其"城市化"进程。关注社会的文学生活,并非要以某种一统性组织文学生活,而要守护阅读的独立性、多样性,在保护和拓展中让文学阅读真正成为个人自由的空间。当下的文学认知度反映出文学生活处于媒介场和商业消费的巨大影响之中,更需要我们以"手工作坊"式的努力去培育良好的阅读风气。  相似文献   

11.
随着高校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与手机网络的快速发展,高校校园手机报普及率越来越高,并逐步发展为广大高校学生思想教育的全新平台.研究以重庆市为例,对高校校园手机报进行了系统对比,分析了高校校园手机报的栏目内容设置情况,在总结已有校园手机报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大学生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校园手机报栏目内容规划流程图,为校园手机报的内容规划提供了一个实际参考的标准.  相似文献   

12.
华语语系文学系后殖民理论在华语文学领域的运用是有所限制的。论者试图辨析后殖民文学( Postcolonial Literature)、少数文学( Minor literature)及“混杂”( Hybridity)等概念,在华语文学中的运用。不同地域的海外华语文学因为历史、地域、政治、文化多方面的原因,肯定会发展于与中国大陆文化不同的特征,但把两者的关系完全描绘成殖民对抗,显然是不合适的。海外华文文学写作是华文文学的一个部分,相对于中国文学来说,并非德勒兹( Gilles Deleuze)与瓜达里( Felix Guattari)所说的“少数文学”。霍米巴的“混杂”概念强调主体之间互相渗透的状态,强调混杂中的抵抗,对于海外华文文学之于华文文学的关系,我们应该强调的是混杂中的异质性,而并非混杂中的抵抗性,由此可以解决两种主体对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的推广,手机犯罪成为了新的犯罪趋势,手机取证成为打击犯罪的有效手段,在职务犯罪侦查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手机取证技术还不成熟,因电子数据的不稳定性和手机系统软件的特殊性,手机取证在设备配置、软件升级、取证标准、规范,以及技术人员培养等方面还面临着严峻挑战.应对挑战,应当以云技术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建立手机取证数据的统一管理平台,设定取证标准、规范,建立有效的机制培养专业取证人才,最终全面提高取证能力.  相似文献   

14.
现阶段,数字通讯技术日臻完善,媒介融合进一步深化,手机日益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随之而衍生的手机过度性、病态性使用等现象日渐凸显,尤其是处于社会化过渡阶段的青少年,手机沉迷现象表现得更为突出。需要不断尝试,从行为主体、客体及环境三个方面采取相应措施进行适度干预,积极引导青少年的手机使用行为,使手机这一时代高科技产物真正成为整个社会的福音。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Android智能手机的普及,其开放性和应用性得到广大青年尤其是大学生的青睐,由此引发的大学生对手机过度依赖的现象时有发生,甚至出现手机成瘾现象。笔者以重庆邮电大学为例,探讨了大学生手机成瘾行为的现状:手机成瘾者月话费较高,反应更加敏感,表现出更强的戒断综合症;从外界存在的客观因素(包括手机本身的特点、社会交往模式的改变等)以及学生自身的心理状态(包括大学生发展阶段特点、从众心理的影响、自我控制感的缺失、满足某些心理需求等)两个层面分析了手机成瘾的原因,从家庭、学校、社会以及个体四个方面提出相应的教育管理对策。  相似文献   

16.
手机电视:新收视时代媒介格局的重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手机电视以其便携性、移动性和互动性的特点,改变了传统电视的家庭收视方式,宣告了一个“新收视时代”的到来。作为一个通信行业和广电行业融合的市场,手机电视良好的市场前景吸引了大量资本的介入。手机电视开拓了一个新的注意力资源,形成了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尽管在其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不少问题,但手机电视的产业化趋势仍将加速。手机电视时代的到来,将对大众传媒现存格局造成极大的冲击,改变电视的传统运营模式,影响大众传播的内容,也改变大众的文化生活。  相似文献   

17.
论新文化运动间平民文学的源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珂 《阴山学刊》2003,16(1):10-16
“平民文学”一词是中国新文学史上重要的术语 ,特别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出现频繁 ,是白话运动及文学革命的产物。平民文学的真正得势是在清末民初 ,白话的繁荣为平民文学开辟了道路 ,近代报业的大发展和平民教育运动促进了平民文学的发展 ,精英文人对民间文化的重视与对贵族文化的敌视使五四时期平民文学成为时代的主潮。受当时政治激进主义和文化激进主义的影响 ,出现了平民文学与通俗文学、民间文学混为一体的现象。平民文学思潮不但影响了当时的汉诗的功能与形态 ,催生了白话诗和新诗革命 ,还极大地影响了以后中国的文学 ,使 2 0世纪的大众文学运动此起彼伏。  相似文献   

18.
伴随智能手机的逐渐普及,手机游戏产业日益成为数字娱乐文化产业中的主力军。由于国内手机游戏用户数量大、年龄低的特点,以及智能手机使手机游戏呈现出游戏载体智能化、游戏软件多样化、厂商利益链条化、政府监管复杂化等新特点,手机游戏产业存在游戏软件安全性、合法性以及游戏内容健康性等社会负面问题。为使手机游戏产业健康发展,制作商应把效益与文化建设相融合;用户提高安全意识,家长转变对游戏的态度,重视但不过分夸大游戏的负面效应;政府制定游戏分级制度、加大对公益类、教育类游戏软件开发的支持、保护手机游戏软件知识产权,争取把手机游戏产业打造成文化产业链中新的“金蛋”。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多媒体移动终端,手机在影视艺术创作中的优势日益凸显。手机所具备的便携、移动、隐蔽、高效等技术特征为手机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突破传统模式下种种技术限制的可能,具有独特的创作优势,同时,这种技术的进步又极大地拓展了纪录片创作的艺术空间,在内容、形式与风格上都表现出自身鲜明的美学特征。如何更好地利用手机的技术优势,开发其艺术潜能,将手机纪录片发展成为完善的艺术形式,成为纪录片创作领域值得期待和关注的一种潮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