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国著名的甲骨学家王宇信先生于 2 0 0 2年 3月 1日 ,在东洋文库 (东京 )进行了演讲。他回顾了迄今为止甲骨学的研究状况 ,特别强调了其在1 978年以后的显著发展 ,以下 ,就其演讲内容作一简要介绍。一、甲骨学百年———回顾与展望中国甲骨研究的历史大体可以新中国成立为分水岭分为前后两大时期。而新中国成立以前的甲骨研究 ,又可划分两个阶段。前一阶段是甲骨被盗掘而流散于世的时期 ;后一阶段则是从 1 92 8年开始 ,国民党政权中央研究院在安阳进行考古发掘时期。而新中国成立至今的甲骨研究也可以《甲骨文合集》(全十三册 )为分界线分…  相似文献   

2.
自从殷墟甲骨文发现以后,为了条理清晰地刊布与研究这些珍贵史料,陆续有学者对甲骨文的内容进行了分类研究,他们的研究成就在甲骨学史上十分重要。但由于分类标准不够明确,以往的各种分类法尚有改进与调整的必要。我在北京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整理该馆收藏的甲骨时,考虑到甲骨刻辞应该从各版甲骨记录事项的总体内容而不是其中的某种成分进行分类,从而提出了个人在实际操作时的分类设想。  相似文献   

3.
殷墟甲骨文的发现,其意义可与古埃及的罗赛塔石的发现相媲美,它开启了中国早期历史研究的进程。建国前的甲骨学研究,主要有甲骨文字的认定、时代及出土地点的判定、殷墟科学发掘、藏品的著录、文字的考释、分期的研究等。建国后的60年,甲骨学的主要成果有殷墟发掘的恢复、甲骨资料的集中公布、甲骨分期的深入研究等。甲骨学的研究要用考古学的研究方法作基础,应进一步研究甲骨的卜法,还要注意殷墟以外出土的商周甲骨,同时还要在甲骨学的基本工作上即考释文字方面多加努力。  相似文献   

4.
暴希明 《殷都学刊》2011,(4):155-156
董作宾先生是我国近代著名的学术大师,在古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年代学、民俗学、民间文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尤其是在殷墟考古和甲骨学上的贡献最为突出,被学术界誉为"殷墟发掘的开创人,一代甲骨学大师",是我国近代考古学和甲骨学的奠基人之一,与罗振玉、王国维、郭沫若并列为"甲骨四堂"。1963年董作宾  相似文献   

5.
正甲骨学大师董作宾1949年去台湾以后,曾在《甲骨学六十年》(1959年)中无比感伤地说:"展望世界,甲骨之前途至为暗淡","今日环顾宇内,则此学颇冷落"。虽然如此,一些外国学者把发展甲骨学的希望寄托于留在大陆的学生胡厚宣身上。日本著名学者佐藤武敏教授说,虽然董氏去了台湾,"然而中共方面可以胡厚宣氏为代表,可能会后是中共方面甲骨文研究最有希望的人"。而胡厚宣先生果然不负众望,他在甲骨学五十年  相似文献   

6.
中国甲骨学家、商史学家。河北省望都县人。1934年北京大学史学系毕业,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参加殷墟甲骨文字的发掘、整理。1940年后任成都齐鲁大学国学研究所研究员、大学部教授,并先后任中文系主任及中国历史社会系主任。1947年起任上海复旦大学历史系数授、教研室主任,兼暨南大学教授。1956年后任中国科学院(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先秦史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兼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片学术委员。兼任: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殷商文化学会会长、中国先秦史学会副理事长等职。胡厚宣先生对商代卜龟来源、记事刻辞、四方风名、农业生产、宗法制度等有关甲骨学和商史作过精深研究。同时,还积极从事甲骨文的搜集著录工作,为甲骨文的流传作出了贡献。先后出版《甲骨学商史论丛》、《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五十年甲骨文发现的总结》、《战后宁沪新获甲骨集》、《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战后京津新获甲骨集》、《甲骨续存》、《殷墟发掘》、《苏德美日所见甲骨集》等,并主编《甲骨文合集释文》、《甲骨文合集材料来源表》,以及论文百余篇。自1950年代始,胡厚宣一直主持《甲骨文合集》的编纂工作,任总编辑,从材料的汇集到整理组织编排等都作出了贡献。他开创的分期、分类的甲骨著录编纂体例,为科学的甲骨学研究开辟了新途径。其著作《甲骨学商史论丛》,荣获教育部全国学术审议会议的科学发明奖;《甲骨文合集》,荣获吴玉章奖金历史学特等奖、第一届国家图书奖荣誉奖、第一届全国古籍整理国书奖特别奖。  相似文献   

7.
王玉哲先生是著名的先秦史专家,他对甲骨学的研究成果也受人瞩目.在他的先秦史研究中,尤其是在对商代社会历史的研究中,非常注重利用甲骨文字材料,对甲骨文反映的殷商时代社会历史诸如方国地理和古代民族、商王名号、王室世系和王位继承制度、奴隶和"众"等社会群体的身份以及商代社会性质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综合的探索.对涉及到的甲骨学问题,诸如文字的考证、卜辞的释读、甲骨的分类、周原甲骨的族属和性质等问题,也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形成了一家之言,在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计算机拼接甲骨碎片图像,可以加快修复甲骨碎片文物,推进甲骨文考释和殷商历史研究,拓展深度学习和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范围,促进甲骨学、计算机等交叉学科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1999年是安阳殷墟发现甲骨文100周年。河南省不仅是商代甲骨卜辞的出土地,也有董作宾、孙海波、朱芳圃等一批学者从事甲骨学和殷商史的研究,他们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产生了较大影响。这里公布的一批殷墟甲骨卜辞,原为孙海波先生旧藏。孙海波先生(19095—19722),河南省潢川县人,1931年毕业于燕京大学国文专修科,历任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大学、东北大学、长白师范学院、云南大学和河南大学教授,后任河南省历史研究所研究员。孙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古文字学家,治学严谨,勤于著述,其代表作《甲骨文编》是一部研究甲骨学的重要工具书,至今仍享誉海内外…  相似文献   

10.
1999年8月20日至23日,为了纪念甲骨文发现100周年,在甲骨文的故乡———安阳,隆重召开国际学术研讨会。1899年,王懿荣发现了商代甲骨文。甲骨文的发现,不仅证明中国有与古埃及的纸草文字和古巴比伦的泥版文字同样古老的文字,同时也使商代历史成为信史,使中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上推了一千余年。发掘殷墟甲骨,直接导致商代考古学的建立,并为寻找夏文化,探索夏代历史奠定了学术基础。总之,甲骨文的发现,是中国文明历史上一件划时代的事件,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头等大事。100年来,甲骨学、商代考古和商史研究已取得了丰硕成果。参加这次学术研讨会…  相似文献   

11.
朱斌 《文史哲》2023,(6):51-63+163
胡厚宣因早期在北京大学求学时的特殊际遇,深受王国维“二重证据法”的影响,治学取向由“疑古”转向“考古”,又因加入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并参与殷墟发掘,与甲骨学结缘,遂服膺并积极实践新汉学的考据之法。抗战时期,胡厚宣被顾颉刚延揽至齐鲁大学国学所担任研究员长达七年,在国学所的慷慨赞助下出版《甲骨学商史论丛》四集,此书是其学术生涯的代表性巨著,亦可视为民国学术史上新汉学考据范式的扛鼎之作。在重建中国上古史的道路上,胡厚宣以新汉学的学术立场,利用新出的考古材料,结合甲骨金文考证,回应社会史论战及古史辨运动的诸多学术争议问题,其治学风格体现了各种学术路径的角竞和融会,在20世纪中国学术发展史中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为了共享卷帙浩繁的甲骨文研究资料,借助信息技术改善甲骨文研究的传统方式,建设了服务甲骨学研究的文献资源数字化平台。该平台包括"三库一平台",一期工程已完成,甲骨文字形库收录172个部首和4049个甲骨文单字;甲骨著录库(含甲骨缀合库)收录46部著录,共112517片甲骨的信息,缀合库存储了已缀合的甲骨片信息;甲骨文献库完成29426篇文献和282部专书的数字化;数字化服务平台将三库集为一体,是一个专业的甲骨学研究资料获取的互联网搜索平台,以期为甲骨学专家研究殷商史、考释甲骨文字、开展甲骨缀合等提供快捷、全面的资源服务。  相似文献   

13.
侯乃峰 《殷都学刊》2011,32(2):10-15
商周时期在甲骨上钻凿刻字使用何种工具这个问题,一直是甲骨学研究的难点。经过几代学者的研究,到目前为止绝大多数人都倾向于认为当时使用的最主要的工具是青铜刀。这个结论正确与否一时无从验证。殷墟考古中发现的青铜刀,目前很少有学者直接将之看作是契刻甲骨文的工具。通过对"徵"与"契"古文字形体的考察,同时结合考古发现的实物材料,可以证明背部带有"腓子"的青铜刀是商周时期的契刻专用刀。这就可以证明商周时期主要使用青铜刀作为契刻工具,从而为前辈学者通过观察甲骨实物得出的结论提供积极的佐证,也在很大程度上验证了这个说法的可信性。  相似文献   

14.
刘季富 《殷都学刊》2004,(4):111-112
安阳殷墟甲骨文的发现是中国近代学术史上的一件盛事 ,并由此诞生了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问———甲骨学 ,它的诞生标志着中国传统学术向现代学术的转型。一个世纪以来 ,甲骨学研究在几代学者锲而不舍的努力下 ,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甲骨从被发现开始 ,就受到普遍的重视 ,全国许多有关学者都投入了考释研究 ,日本和西方人士也很快参加进来 ,使甲骨学形成有国际性的学科。”[1 ] 据宋镇豪、常耀华两位先生在《百年甲骨学论著目》一书中的统计 ,截止于上世纪末 ,中外甲骨学者有 3833人 ,论著有 1 0 946种。[2 ] 在这众多的学人当中 ,河南大学…  相似文献   

15.
甲骨刻辞词性标注语料库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使用计算机辅助甲骨学研究,建设甲骨刻辞词性标注语料库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基础性工程。现在还没有现成的甲骨刻辞词性标注语料库,因此,有必要设计和实现甲骨刻辞词性标注语料库系统。这个标注系统结合人工标注、机器标注和人工审核,循环作业,快速、高效地建设甲骨刻辞语料库。  相似文献   

16.
刘正 《殷都学刊》2008,(3):20-23
《库、方二氏藏甲骨卜辞》一书中第1506片甲骨刻辞涉及到所谓的“家谱刻辞”,对其真伪的研究,在过去的百年甲骨学史上,一直是甲骨学界和殷商史研究中争议不决的热点问题。而且,明显地形成了观点截然对立的以于省吾先生和胡厚宣先生为代表的真伪两派学术阵营。本文在认真考证和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得出了这片甲骨为真品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甲骨文发现"新说"欲否定王懿荣是甲骨文的最早发现者.实际上,王从被称为"龙骨"中发现"甲骨文"是可能的.古董商最早售甲骨给王懿荣,而王具备深厚的古文字知识,也是其发现甲骨文的一个重要条件.他的发现开启了甲骨学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8.
综合利用拓片、照片试缀何组腹甲九则,展现了甲骨照片在甲骨缀合中的重要作用。同时,这九则新缀为甲骨学和殷商史研究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9.
王宇信 《殷都学刊》2004,(4):108-110
《甲骨学通论》用韩语译成并将在韩国出版 ,我感到非常高兴。我高兴的理由 ,是因为甲骨文这个中华民族很古老的文字 ,从 1 899年被发现长达 90多年以来 ,通过中国和外国学者的共同努力与探索 ,甲骨学已成为有很丰富的研究资料和规律严密的专门学问。谁要了解并研究灿烂的中国古代文明 ,谁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甲骨学知识。所以甲骨文不仅在中国有不少的爱好者和研究者 ,甚至在世界 ,例如日本、加拿大、英国、美国、德国、瑞士、新加坡、韩国、意大利等国家 ,也有不少的学者为了研究甲骨学而投入自己一生的精力并且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可以说甲骨…  相似文献   

20.
197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发掘队在小屯南地发现了卜骨、卜甲7150片:其中卜骨7040片(内有刻辞的4761片),卜甲110片(内有刻辞的60余片),是建国以来出土甲骨最多的一批。这批甲骨,不仅数量较多,而且内容丰富,包括祭祀、天象、田猎、旬夕、农业、征伐、王事等,为商代历史的研究提供了珍贵史料。更为重要的是,这批甲骨有可靠的出土地层依据,并常与陶器共存,对甲骨文的分期断代研究极有价值。正因为如此,小屯南地甲骨引起中、外学者的瞩目,亟盼早日公布,以推动甲骨学和商史的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