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薛文波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2)
蒙古族在元朝居于统治地位。其原始宗教信仰为萨蛮教。开始,蒙古族极力维护萨蛮教,而排斥其它宗教,对于伊斯兰教尤为苛刻。 为时不久,蒙古族在中亚和中东的四大汗国先后改信了伊斯兰教,忽必烈入中国,崇信西藏花教(喇嘛教为佛教之别支,花教又为喇嘛教的一派),佛教成为元王朝的国教。 相似文献
2.
薛文波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4)
七、说蒲姓 近读内蒙古自治区发刊之《蒙古简史》,谓清代文学家蒲松龄为蒙古族,由此引起我研究蒲姓的兴趣。 关于蒲姓之考据,有谓蒲为种族名者,“种族名,亦称蒲蛮。相传为百濮裔。元时、内附。云南有之。”不知云南今日有无 相似文献
3.
薛文波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1)
三、明以后回回姓氏之演变 明初,《回回历》专科设于钦天监,历法家有回回黑的儿、阿都拉、选里迷失、郑阿里,还有回回大师马沙亦里。这些人都是保持原来名姓的,但以后就不常见了。回回在西北聚居区还是保持回回名字的,久居内地的回回有更多的方面和汉族文化、经济接触,采用汉姓名的就不限于官吏和士大夫阶级了。明初出现的回回人物都是汉姓名,说明这种现象在元代末期已开始形成。传说明代开国将领颇多回回,有“十大回回保国”之称。明朝的发祥地是在淮河流域。这个地区是昔日回回聚居之处。出现的回回著名将领如常 相似文献
4.
薛文波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1,(3)
六、回回姓氏何以马姓居多 “十个回回九个马,另外还有沙、喇、哈”。这是外族概括回回姓氏的两句话。也就说明回回姓氏多来自原姓氏的译音。何以回回马姓居多,这是族内外人士探索的问题。 人多以我国西北地区回回马姓居多。其实在中国任何回回聚居地区,马姓均占绝大多数。我家曾住北京德胜门外马甸,这是个住有三百多户的回回村子,绝大多数是马姓。讹传当地曾有作马行生意之马店,实际上是马姓回回多,因名为马甸。从该村的坟墓碑碣上,考其 相似文献
5.
和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2)
关于回回使用汉族姓氏问题,已故的薛文波先生《回回姓氏考》一文广征博引,论述丰赡,开回回姓氏研究之先声,对回回文化变革与更新的研究,提供了极其宝贵的资料。笔者在整理明代穆斯林史料的过程中,留意将此类史料搜集整理。爬梳排比,归纳成文。 明代西域回回入附的浪潮,自洪武年间至嘉靖万历年间,长达二百年之久,多逾十数万人, 相似文献
6.
对先秦诸子的称呼,一般是姓氏后面加“子”,如孔子、庄子等。而《史记》说老子姓李名耳,于是关于李耳为什么有违惯例地被称为“老子”,便成为历代学者聚讼纷纭的一个难题。我们认为,老子既姓李,同时也姓老,因为先秦的贵族可以同时具有几个姓氏。 相似文献
7.
张竹梅 《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1,(1):81-86,92
<回回古诗三百首>注评所收回族作家作品,在内容上或多或少地保留了回回民族的文化特色,而在诗词格律上与汉族作家作品无异,他们尊奉共同的标准--平水韵.可见我国的回回民族,从一开始就逐渐地自觉融入汉文化的主流之中,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9.
谭青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7,(3)
吕温生大历七(772)年,卒于元和六(811)年.其先祖或"高尚不仕",祖父延之以下,历仕肃、代各朝.父渭官至礼侍,三典贡举,惠益士林.温官终道州刺史.有弟恭、俭、让,均俊才. 相似文献
10.
元代回回人分布江浙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穆德全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1)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兄弟民族对祖国历史的缔造,皆有着一定的贡献。回族是散居全国并长期和汉族杂居的少数民族之一。以西北地区的新、甘、宁三省(区)和云南、河南等省为多。 从今天的民族分布来说,江浙并不是回族的聚居区;而在元代,江浙则是回回人活动的重要地方之一。 相似文献
11.
耿天勤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54(2):51-54
左丘明的姓氏,历代有左、左丘、丘等争论。根据姓氏书和谱牒资料进行考证,可知:“左丘”不是复姓,左丘明不姓左丘;左丘明始祖以丘得姓,后世长期任左史,因而改姓左,“左”是左丘明之姓。左丘明的后裔因故“去左袭丘”,丘姓是左丘明的后裔;因避讳,丘又写作“邱”,邱姓也是左丘明的后裔;左姓的一支当也是左丘明的后裔。 相似文献
12.
丁乐春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5,(1)
目前,山东省回族人口,约占全国回族人口总数的百分之六点六,其中约三分之二居住在农村,三分之一居住在城镇。其分布特点是“大分散,小集中”,在农村多系自成村落,在城镇多系自成街道。其聚居点散布于六十多个县(市),六百八十多个自然村落和城镇街道。而多数位于鲁西南、鲁西北和鲁、苏、豫、冀等省交界处。沿黄河故道、运河两岸以及旅行要道,回族聚居的村、镇也比较多。 徙居山东的回族,不论自西往东,或从南向北,多系元朝从西域诸国东来的“回部人”。迁徙的过程大致是:随着元帝国的崛起和复灭,“回部人”中少数贵族后裔因仕宦迁居山东;而多数做为元朝军旅编迁屯垦,后定居业与当地汉族女子通婚、繁衍后代;也有的 相似文献
13.
邓和平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2,(5)
松滋县地处武陵山、巫山余脉与江汉平原交汇地带,现有人口85万,其中土家族1300人。土家族人口主要分布在桃树、卸甲坪、刘家场、杨林市、庆贺寺等乡镇。本文拟就土家聚居区域、主要姓氏来源和风俗习惯进行考证。一、松滋土家族的三次大迁徙松滋土家族人在历史上有三次大的迁徙,即土家族始祖巴人迁徙、百里俾迁徙、“改土归流”迁徙等。 相似文献
14.
周清泉 《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07,(3):79-81,92
文章考证论述了传说中"后羿射日"的神话与弃婴现象的原始关系;考证了人类学中共通的原始思维与原始宗教在早期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李步嘉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1(3):70-74
臣瓒《汉书音义》研究是《汉书》旧注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向为古今学者所重视。臣瓒姓名存在六种不同说法,迄今尚无定论。朱希祖曾提出臣瓒为“裴瓒”说,而其文在海外已难寻觅,这自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此项研究在海外的顺利进展。朱希祖认为,裴氏为河东名门望族;裴瓒之官职“秘书郎”与“中书郎”职可互通;《晋书·裴瓒传》不载其集解《汉书音义》乃因史笔所讳。 相似文献
16.
廖立 《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
从现有岑诗中可以看出,岑参的交游相当广泛。其中有属于高位的宰相、仆射,也有中下级官吏;有落第的士子,还有僧、道、处士;有统兵的将帅,也有投笔从戎的人。但作为朋友,以平等身份相往还的,则主要是一些诗人。如杜甫、王昌龄、高适,都是盛唐第一流诗人。严武虽不以诗著名,但也会写诗。其次如王季友、贾至、独孤及等,可能都是同住东都 相似文献
17.
丁志安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1985,(4)
二十八、汪应铨,字杜林,号梅林,常熟人。尝过淮安,为寿民题《苇间书屋图》七古一首,又题《泼墨图》七绝一首。无年月。二十九、邱迪(1672—1740)字迩求,号拙存、翼堂,淮安人。为寿民父辈之交。曾题《泼墨图》五律二首,极推崇寿民之“风流”、“高韵”。其《翼堂诗集》中有《简颐公》七古、《夜坐怀边大颐公程四风 相似文献
18.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0,(3)
王建是中唐时期一位重要作家,然学术界对其研究却十分不够,特别是对其生平事迹的研究更是如此。对于王建生平,大都以元人辛文房《唐才子传》中的《王建传》为依据,如《全唐诗》王建小传、《词林纪事》王建小传、中华本《王建诗集》序言、徐澄宇《张王乐府》导言等大体上都宗辛氏之说。今之学者卞孝萱先生、谭优学先生,对王建生平诸多问题发隐补遗,作了辨析,纠正了《唐才子传》不少错误,但仍有一些问题尚值得探讨。有鉴于此,本文首先拟就以下八个问题略陈管见,余者俟后再加考辨。 相似文献
19.
乔伟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2)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五刑制度的发展变化历史上任何一次重要的法律制度的改革,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在革除一项旧制度以后,一般都要经过长期的争论与斗争,新的制度才能够确立起来。西汉文帝废除肉刑以后的情形,也是如此。 相似文献
20.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1)
九为殿中待御史和太常丞时间考王建所任京官,除太府丞、秘书郎、秘书丞外,又先后任过殿中侍御史和太常寺丞两职。辛文房《唐才子传》将王建所任之“殿中侍御史”误作“侍御史”,云:“诸司历荐,迁太府寺丞、秘书丞、侍御史。”实则,王建所任为“殿中侍御史”,而非“侍御史”。王建曾任殿中侍御史。张籍有《寄王六侍御》、《赠王侍御》诗,“王六侍御”和“王侍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