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问题的争论,不在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方面,而在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方面。这个争论不是现在才发生的,但是,现在争论的有两个主要问题,一个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里,是否存在着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如果说存在着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那么,是有时发生的,还是经常存在的?为了作出回答,常常涉及另一个问题:在马克思的著作中有没有关于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的论述。本文拟就这两个问题谈一些初步的认识。一、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的研究对象在政治经济学中,正确地确定研究对象,是一  相似文献   

2.
一无产阶级贫困化问题,是引起国内外经济学界普遍关注和争论的问题。在绝对贫困化的问题上,更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最近几年,有人甚至仅仅根据某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工人拥有小汽车、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等表面现象,就断言:资本主义制度下的无产阶级已经不存在贫困化问题;马克思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已经过时。因此,深入研究和讨论马克思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3.
(一)什么是绝对贫困化绝对贫困化是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的一个方面,而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则又是和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有密切联系的。什么是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呢?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第707页中说:“社会的财富即执行职能的资本越大,它的增长的规模和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从 C V S=C'这一公式引伸出来三个比率,即资本有机构成 C/V,剩余价值率S/V 和利润率 S/(C V),然后他从这三个比率演绎出利润率随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而下降的理论。在这里发生三个问题:(一)技术进步是否一定意味着不变资本较可变资本增加得快;(二)当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时,剩余价值率是否仍保持不变;(三)如果剩余价值率长期保持不变,那末由于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而引起的生产巨大发展,大部分利益必定是工人阶级享有了,这岂不与马克思的无产阶级日益贫困化理论相矛盾吗?作者认为,1849~1939年美国制造业的统计资料不能证明马克思的利润率长期下降趋势规律。这种情形的产生,主要是由于马克思的公式不能概括和反映生产技术的强大发展和非生产费用的不断增长。如果把传统的公式加以修正,使其能够表现这些情况,则规律所要求的发展趋势就会重新出现了。关于第三个问题,作者认为,马克思从来不曾提出无产阶级长期贫困化的理论,这个理论是德国修正主义者强加给他的,马克思的虔诚信徒也把他从来不曾表述过的东西作为他的理论。但是,主张无产阶级长期贫困化等于否定技术进步会增加每人-时的产量,从而增加每小时的工资,同时也否定工人们可以通过工会的强大力量来提高工资。然而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的正确性恰在于大众消费的增加,而非他们所臆断的无产阶级长期贫困化。  相似文献   

5.
工人阶级的绝对贫困化不是经济规律吗?关于无产阶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绝对贫困化问题.蒋学模同志认为"绝对贫困化"不是一个经济规律,而仅仅是一个时而出现,时而又不存在的经济现象.为这个论点作证的主要根据是:当代帝国主义国家中,工人群众的生活水平逐渐提高.这是一个事实,但由此是否能说"绝对贫困化"不是一条经济规律了呢?我认为不能.虽然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没有直接地使用"绝对贫困化"这个概念,但是马克思在论述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时所指出的"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另一极是贫困的积累"的经济规律中包含有"绝对贫困化"这一内容.当然,绝对贫困化究竟是不是一个经济规律,也不在于马克思是否说过,而在  相似文献   

6.
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是马克思资本积累学说的重要内容。近年来,由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生活水平有所提高,人们便对如何理解无产阶级贫困化问题,特别是绝对贫困化问题,展开了激烈地争论。为要科学地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应搞清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含义是什么,应不应该把贫困化区分为相对贫困化与绝对贫困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无产阶级是否改变了贫困化,等问题。本文就此谈以下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7.
自马克思提出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恩格斯曾在《英国工人阶级状况》一书中翔实地论述了当时工人阶级极度贫困的状况。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从理论上进一步指出资本主义贫富悬殊两极分化的必然性。在当代,由于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人的生活状况得到了相当程度的改善,出现了许多新特点,无论从直观上考察,还是从有关的统计数字看,与恩格斯所描述的状况确实不可同日而语。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在当代已被否定,现代科技革命也改变不了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历史趋势。从理论上进一步澄清这个问题,对于我们更加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批判资产阶级自由化,从而在根本上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近几年来,经济学界对于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问题颇有争论,有些人对这个理论提出疑义。其理论根据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阐明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没有“相对”和“绝对”之分;列宁虽提到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这一命题,但却不  相似文献   

9.
中外经济学界,对马克思的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特别是绝对贫困化问题,见仁见智,向有争论。分歧主要在:第一,存在不存在绝对贫困化,要不要把无产阶级贫困化区分为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第二,绝对贫困化的真正含义是什么;第三,绝对贫困化是不是一个普遍规律。无可置疑,在这三个问题中,搞清楚绝对贫困化的真正含义,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是分析整个绝对贫困化问题的基础和出发点。  相似文献   

10.
一为要正确理解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应该做到:一是要严格、准确地理解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经典作家在这方面的论述;二是要联系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的历史和现状的实际。马克思在《雇佣劳动与资本》、《1844年经济学一哲学手稿》、《工资、价格和利润》等著作中,比较集中地论述了无产阶级贫困化的理论问题和实际状况。恩格斯在《1891年  相似文献   

11.
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是《资本论》和政治经济学教学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我国经济学界对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中若干问题的争论已持续几十年之久,至今未止.在我看来,这场争论归根到底还是涉及对马克思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理论本身的理解,因而,有必要进一步弄清这一理论本身,本文不揣冒昧地谈谈笔者的拙见.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关于按劳分配的理论,有其理论前提和适用条件。我国现实的经济条件与马克思所设想的按劳分配适用的经济条件不相吻合。我国相当长一段时期所讲的按劳分配,实际上是按劳动力的潜在能力分配,与马克思的原意并不相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按劳分配作为按生产要素分配的形式之一,不仅有其必然性,而且具有现实性  相似文献   

13.
最近一个时期学术界对无产阶级贫困化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对当前资本主义国家存在着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大家认识一致,没有疑义。但是否存在着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则意见分歧,已成为讲授和学习政治经济学中一大疑难问题,很有必要深入探讨。从前一个时期对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的争论意见看,大体上可作如下的概括:有的同志认为马克思没有提出过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的范畴,但实际上讲到了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不过马克思没有把它作为一个规律来论述;有的同志则认为它是个经济规律决不是有时才出现的现象;还有的同志对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的含义存在有各种不同理解。这些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劳动价值理论的基木内容是什么?国内外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开清楚这个问题却是极其重要的:因为马克思的经济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內容,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说的基石,而劳功价值理论是剩余价值理论的基础。如果没有马克思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也就不可能有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当然也就不可能有马克思的经济学说,以  相似文献   

15.
关于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论为一切社会经济形态适用的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许多基本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社会来说,不仅适用于整个社会的再生产,而且适用于各省、地、县及各企业;不仅适用于国民经济计划工作,而且同样适用于各项经济工作,包括经济管理体制的改革。尊重客观经济规律,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更迫切要求我们要遵守马克思有关再生产的许多基本原理。建国三十年来的经验与教训证明,社会主义社会在计划国民经济时,不运用这些原理是不行的。但是,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原理究竟包括哪些内容?斯大林同志在《苏联社会  相似文献   

1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引起了各国学术界对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贫困化问题的一场大论战。这场论战从五十年代就开始了,迄今还在继续。百家争鸣,众说纷纭,值得一评。 首先简要地介绍一下争论的情况,争论集中在下列两个问题上: 一个是资本主义制度下无产阶级贫困化是不是绝对的、一般的规律?另一个是: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的内容和形式。  相似文献   

17.
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贫困化、特别是绝对贫困化的理论?国内外学者发表过许多不同意见。去年以来,学术界一些同志陆续发表文章,提出绝对贫困化是“有时出现的现象”,读后颇受启发。但也感到此说在理论和实际上的依据不甚充分。下面,谈谈我在这个问题上的一些不成熟意见。不妥之处,愿闻明教。  相似文献   

18.
再生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创建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体系时,首先是从分析简单再生产开始的。在他看来,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既是分析的起点,也是分析的难点。如果把简单再生产解剖清楚了,扩大再生产问题也就容易理解了。可是,在马克思再生产理论的框架已经确立,我们今天在具体讲授或运用这一理论时,迂到问题更多的却在于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是一个,还是两个?两个前提条件的公式表述是一个系列,还是两个系列?与两个系列的前提条件公式相对应的实现(平衡)条件的公式又各是什么?对于上述这些问题,当前在各种版本的政治经济学教材上众说纷纭,在理论界也莫衷一是。因此,我认为很有必要重温马克  相似文献   

19.
“现代性”是真正与马克思哲学的理论本性相适应的本源性的理论视域,但长期以来,这一点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进入新世纪以来,马克思哲学研究领域的学者们最为关心的同时也颇感困惑的问题是:在新的条件下,马克思哲学研究进一步发展的生长点究竟在哪里?马克思哲学研究究竟如何才能实现进一步的纵深推进?在寻求这一问题答案的时候,人们觉得最困难同时也最要害的问题是:  相似文献   

20.
本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探讨以李嘉图—马克思的名词所表明的工资价值的意义,作者认为,对于马克思来说,中心问题在于劳动者的被剥削,他(指马克思)声称不管工资提高或降低,这种剥削必然变本加厉。第二部分探讨马克思的“生活资料”的意义及其与“愈益贫困化”的关联,作者认为,马克思对劳动者生计的描述,并不排除普通意义的实际工资的增加。一旦新的更高的生活标准建立时,它也成为生活资料,并代表新的劳动力价值,既代表实际工资水平。马克思并无确定的工资学说;在增长的生产力之下,劳动如何分配是讲价能力的问题。第三部分是关于阐述“绝对贫困化”的议论,作者认为,对于马克思来说资本集约的增长,不但减弱了劳动者“反抗”资本家掠夺的能力剥夺了劳动者对增进的生产力的合理分配,它还引起了那些为机器所替代的人们在生活标准上绝对下降。作者在谈到马克思的“官方应加救恤的贫困”增长的观点时,认为这和整个工人阶级绝对贫困化的学说不是同一件事,事实上只是马克思的图景的一小部分。作者又认为马克思常常谈起资本家或资本主义的“趋势”,是根据绝对贫困化来减少工资。但马克思另一方面是说劳动者的相反趋势是尽可能地增加工资。作者还认为,在马克思学说中,利润大量增加时,利润率趋向上升,而劳动的份额却比普通实际工资还下降。第四部分是愈益贫困化的非经济方面,作者认为这个非经济方面在于马克思的哲学方法和他对人的基本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