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鄂尔多斯地区一般是指今内蒙古伊克昭盟的全部、巴彦淖尔盟的后套及宁夏、陕北的一部分地区。秦汉时称河南地、新秦中,明代后又称河套。十五世纪中叶,蒙古阿罗出、毛里孩等部入居河套。接着,守护成吉思汗陵寝的鄂尔多斯部也驻牧于河套地区。以后则称这一地区为鄂尔多斯,或以地形冠名为鄂尔多斯高原。公元八世纪以后,党项族来到了鄂尔多斯南部地区,以夏州(今伊克昭盟乌审旗南、陕西靖边县北)为根据地,经过二百多年的发展,终于建立了雄据于西北地区的强大的西夏王朝。作为最早根据地的鄂尔多斯地区,在西夏的历史中占有突出的地位。  相似文献   

2.
从清初到民国前期,河套地区的移民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移民的发轫时期,时间段为清初到乾嘉时期(1644———1820)。第二阶段为移民的快速发展时期,时间段为道光以迄清末(1821———1911)。第三阶段为移民的反复发展时期,时间段为民国元年(1912)至民国二十五年(1936)。从清代到民国前期的200余年间,大量的内地人口源源不断地迁移到地处塞外的河套地区,对河套地区的开发与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首先,移民的与日俱增,土地的大量开垦,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河套地区的气候条件。其次,移民在大规模开渠辟地,改变气候的同时,也使河套地区的生态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  相似文献   

3.
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区,战国时期多属燕、赵等诸侯国的势力范围.秦汉以后则分别隶属于幽州、冀州及河套地区的并州等行政区域.本文首先梳理了黄河以北广大地区先秦两汉以来文化分发的线索;并分别就燕、赵、晋等地的文化传统及其特色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4.
秦汉时期是西北经济开发的第一个黄金时期 ,秦汉政府通过移民实边、军队屯戍、兴建水利、推广先进的生产工具与耕作技术 ,在较短的时间内将西北干旱荒漠地区改造成了农业经济区。研究秦汉时期西北开发的历史过程 ,可从中寻找某些规律 ,为今日西部开发的宏伟规划提供历史鉴戒与参考。  相似文献   

5.
匈奴是我国秦汉时期的北方游牧民族,对秦汉王朝的历史进程产生过极为重要的影响。秦始皇北击匈奴,争夺河套地区,修筑万里长城,防御匈奴南下,结果耗尽了民力,造成深重的社会危机,公元前209年的大泽乡起义说明匈奴问题最终成为强秦短命的直接原因。西汉王朝的兴衰同样与匈奴有着密切的联系。汉初国力所限,对匈奴推行妥协退让的和亲政策,赢得社会经济发展的时间和机会,从而汉初和亲成为出现“文景之治”的外部原因。从汉武帝开始改和亲政策为战争政策,虽然击败匈奴取得军事上的胜利,但国力空虚,中原农耕经济再也无法承受空前巨大的军事开支,西汉由鼎盛趋向衰落,汉武帝几乎步秦始皇的后尘。可贵的是武帝公元  相似文献   

6.
秦汉时期 ,西部地区拥有良好的自然环境 ,关中土壤膏腴 ,巴蜀沃野千里 ,陇右水草丰茂 ,无论是农业经济还是畜牧经济都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秦汉据此一统天下 ,复据此统治天下 ,可以说 ,西部经济在秦汉时期为中国的形成与维系提供了物质基础  相似文献   

7.
秦汉时期,巴蜀地区的文化发展特色以经学为核心,然而,巴蜀文化之所以能够在秦汉时期产生重要影响,主要还不是经学,而是文学。特别是司马相如登上文学舞台.揭开了巴蜀文学百年风光的序幕。同时,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的发展也与巴蜀文化密切相关,因为该地文化与巴蜀文人的传授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秦汉时期山东制铜业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山东是我国最早发明和使用铜的地区之一。在制铜业的发展史上,从春秋迄于秦汉,山东一直处于发展的阶段。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我们准备从两个方面来讲,一是秦汉政府对制铜业经营管理机构的设立,二是从出土铜器看山东制铜业的发展。秦汉政府对制铜业经营管理机构的设立制铜业是秦汉时期重要的手工业之一,尤其是其中的炼铜,直接关系着铸钱业的发展。因此,秦汉政府历来对炼铜业十分重视。秦代,在中央设立专官——少府,进行直接管理和控  相似文献   

9.
盖志毅  刘慧 《阴山学刊》2010,23(2):73-80
目前河套地区的生态环境在严重退化,土地大面积沙化,农业耗水甚多,水质下降。而在古代,河套地区有着很好的生态环境。本原的河套文明应是草原文明——生态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的河套文明是一个未能实现草农结合,而是逐步被农耕化的过程。解决河套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复归本原的河套文明,同时应加入现代因素,建立新的农业系统,发展草地农业系统。  相似文献   

10.
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清康熙年间的《河套图》,是康熙《皇舆全览图》蒙古地区分图之一,是在西洋传教士参与下绘制而成的。《河套图》是近代河套及其相邻地区最早的较为详细和准确的舆图,反映了河套地区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通过地理信息的流传,《河套图》影响了《皇舆全览图》等清中晚期地理类文献相关内容的编撰。  相似文献   

11.
刘宁 《兰州学刊》2010,(9):162-166
在当代文坛上,贾平凹是最具有传统文化意味的名作家之一。他以对时局、文明的忧患,表达了深切的人文关怀;以巫术文化的描摹,再现了人类远古的神魔思幻;以拙朴、魅性的审美追求,激活了秦汉文化中丰盈的生命热情。不言而喻,它们的最终旨归都指向文学民族化的探索,并以此昭示人们:传统在现实激活下仍然具有新的活力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中国都城的东渐是古都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这一转折是由古代政治经济军事及民族等因素的矛盾运动引起的,同时也深含着地理的、历史的诱因。长安都城地位的丧失既是关中地区经济衰落和全国经济重心转移的结果,又与民族关系的变化和军事中心的转移等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在经济重心的吸引和运河的牵引等因素的作用下,都城由长安回归中原,横跨汴河之上、坐待漕运之利的水陆交通枢纽——汴梁最终因其优越地理位置和便利交通条件而取代长安和洛阳,成为五代和北宋的主要都城。  相似文献   

13.
臧知非 《文史哲》2006,(4):65-72
秦律赀甲、赀盾之制起码起源于春秋,所收为实物而非货币;体现了商鞅变法以后秦以军事立国的政治特点,与秦重农重牧的经济传统相一致,统一以后依然如故。张家山汉简《二年律令》表明,汉律对秦律因革并举,将秦律赀甲、赀盾全部改为罚金,同时扩大了赎刑的施用范围,体现了秦汉由尚武到尚“文”的政治转折,在促进了经济复苏、减轻刑罚的同时,也进一步导致司法不公,弱化了法律惩罚和制止犯罪的功能。  相似文献   

14.
李春青 《河北学刊》2004,24(3):107-115
文化诗学是一种跨学科、跨文本的综合性研究方法.它的基本原则有三一是重建文化语境;二是尊重研究对象固有的互文本关系;三是将文本、体验、文化语境三个研究层面联为一体.这些基本原则可以在先秦两汉<诗经>功能演变与儒家诗学生成轨迹之若干问题的研究中得到很好的说明和印证.  相似文献   

15.
秦汉时期巴人的分布与迁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时期巴人形成以巴郡、南郡、武陵郡以及邻近的汉中郡、犍为郡、广汉郡为集中的聚居区,同时又因外出为官、军事征调、叛乱外迁等原因,在巴地以外的区域形成分散的居住区,形成巴地巴人集中分布、其他地区零星分布的大体格局。从时间尺度上看,秦代巴人主要分布于巴地,汉代才逐渐形成巴人集中分布与外地零星分布的格局,这种格局的形成是与朝廷加强对巴地控制的总体思路密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16.
整个秦汉时期,汉匈民族关系是汉王朝民族矛盾的主要方面,为了联合月氏攻击匈奴,有了张骞出使西域,所以《史记‘大宛列传》是以张骞出使西域为主线,引出西域、中亚乃至更为遥远的西方的民族情况,使中国人第一次将民族研究的目光从汉王朝的辖境放眼到今天的中亚乃至欧洲,从而使《史记·大宛列传》具有了世界史的性质。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对西域的认识,于是汉王朝开始对西域部分民族进行治理、设置政区,将之纳入统一多民族国家之中。在《史记·大宛列传》中对西域各民族文化的记述则是公元前2世纪的民族志,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17.
齐文化与秦文化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齐、秦两国文化属于两种类型不同的异质文化,齐偏功利,秦重战功;齐人治,秦法治;在经济、文化、风俗等理念上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同时二者也存在着文化的同质性,从整体而言,二者均属于顽强进取的文化类型;从质的方面看,两国文化都注重务实。纵观东周,最早称霸的齐却被后起的秦国所吞灭,文化因素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了至关重要作用。任何一种区域文化都有其自身特定的规定性和一定环境、时代的适应性,而无优劣之分。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对秦汉简牍中几个词语的训释提出秦汉简牍词语研究中的词语互证这一词义训释方法,为解决简牍中的词义训释问题提出一条新的思路。文中主要运用了西域汉简和秦简材料,通过词语相互比较,辨析验证,考察了“发”、“别书”和“手”三个词语在简牍文书中的特定含义。  相似文献   

19.
秦汉以后的墨家思想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汉以后 ,墨家思想趋于与儒道诸家的融合 ,墨家思想的影响也就通过封建正统思想表现出来。墨家思想的优秀之处及墨子本人的伟大人格不时出现在封建史书典籍中 ,影响着士大夫的价值选择。此外 ,墨家思想的影响也体现在一些著名的儒家“异端”人物的思想及行为方式之中。  相似文献   

20.
大同古城自秦汉建立城邑,有确切记载的历史距今已有2200多年,城市的名称屡有变化,城市布局和规模也因政治需要或军事防御有所损益,但其位置始终未发生大的变动。现存的明代府城和北面的操场城,大部分城垣存在早、中、晚三期墙体相互倾斜挤靠叠压的现象,较晚的墙体依次倾斜靠压在较早的墙体上,从早期到晚期为自内而外的方向排列。真实显示出大同古城从秦汉县邑、北魏京师、辽金陪都、隋唐军镇到明清重镇的历史变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