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邓小平人格魅力的基本特点体现为不屈不挠的坚定信念、无私无畏的革命胆略、不计恩怨的博大胸怀、光明磊落的做人准则和高风亮节的领袖风范。邓小平人格魅力的形成得益于他的革命的人生价值观和坚强的党性。这对青年学生努力培养自己健全而高尚的人格,对领导干部用人格力量去赢得人心,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
百色起义期间,邓小平等革命者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党中央的指示精神与广西革命斗争实际结合起来,顶住种种压力和错误批评,以非凡的革命胆略,以独特的开拓创新精神,在广西、在右江革命根据地创造性地解决了不少艰难复杂的问题,在实践上为中国革命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以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和革命胆略,创造性地提出了发展中国旅游业的 宏伟构想,阐述了发展我国旅游业的基本思路、奋斗目标和政策方针,形成了系统的邓小平 旅游经济思想。在其思想的指导下,中国旅游业走上了健康发展、快速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4.
邓小平同志以马克思主义者的非凡胆略和科学态度 ,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若干重大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全新的理论 ,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5.
实事求是是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也是贯穿《邓小平文选》的一条红线。而敢字当头的革命胆略,同样也是贯穿于《邓小平文选》始终的一条红线。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与敢字当头的革命胆略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它们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如果只是敢字当头,敢想敢干,而无实事求是的求实精神,就有可能成为盲目的蛮干者。一九五八年“大跃进”中提出的“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只怕想不到,不怕做不到”的口号,工农业生产提出的根本无法达到的高指标,就是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时代的特点,又充满着国情的特色和彻底的实践品格。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其特点是从国情出发的科学求实精神。理论是坚持继承,又重于发展,是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革命胆略和求实精神的高度统一。  相似文献   

7.
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指出:“一国两制’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科学构想的提出和实践,显示了邓小平丰富的历史知识、政治经验和卓越智慧,显示了邓小平非凡的革命胆略和创造精神。在香港已经胜利回归祖国的今天,在学习十五大文件过程中,加深对邓小平“一国两制”构想的理解,对推动祖国的完全统一有重要意义。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认为,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允许在一个国家里存在两种性质不同的社会制度,这在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找不到现成的答案。列宁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对执政党建设理论的新发展李少莉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做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在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过程中,以无产阶级政治家、战略家、理论家的非凡胆略和创造精神,在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建党理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进行了新的...  相似文献   

9.
实事求是,勇于实践,这是邓小平同志整个革命生涯的本质特征。在漫长的革命斗争实践中,邓小平同志始终如一地保持了这一思想特色。60年前,他作为中共中央代表,来到广西,第一次独当一面领导一个战略地区的革命实践,即领导著名的百色起义期间,就在几次重要关头奉行了实事求是精神,表现了无畏的革命胆略和实践探索的勇气,并在许多方面做出了独到的贡献。研究这一时期邓小平同志的思想特点,将使我们更加清楚地看到他的实事  相似文献   

10.
邓小平同志的统战思想,是对毛泽东统战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继承过去,又高于过去,是革命胆略和求实精神统一的典范。他的统战思想不拘泥于现成答案,而是追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体现着时代精神。邓小平统战思想中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实事求是。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把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象一根红线贯穿于统战思想的各个方面。本文只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读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1.
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完成了中国的第一次革命,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理论成果;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第二代领导集体,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正在进行的改革事业,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这次革命形成的理论成果就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本文从历史的角度,论述了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对于中国又一次社会变革所具有的划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2.
试论邓小平科技思想的理论核心及其辐射层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现现代化,这是近世多少志士仁人梦牵魂绕的未了宿愿,也是每一个炎黄子孙发自肺腑的真诚呼喊。时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以一个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胆略与气魄,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找到了一条在中国实现现代化的康庄大道。这一理论,照亮了我们前进的征程,为我们的现代化建设制定了一幅切实可行的宏伟蓝图。邓小平科技思想,是其整个现代化建设理论的核心。舍此,现代化建设就无从谈起。邓小平科技思想的内容非常丰富和广泛,有许多观点,有许多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改革是革命”命题提出的时间、涉及的内容和所持的依据等方面,对邓小平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理论进行比较研究,指出邓小平关于改革是革命的思想不仅具有首创性,而且更具科学性。我国改革开放的成功得益于邓小平改革理论的正确指导,而前苏联改革的失败则与戈尔巴乔夫改革理论的失误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每一个时代都需要有自己时代的伟大人物.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因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失败而面临困境的时候,当代无产阶级杰出代表邓小平,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科学的创新精神和非凡的革命胆略,创立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开始了一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大进军,使社会主义建设、巩固和发展的理想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开始变成现实,从而揭开了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更加辉煌的篇章.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胜利的旗帜,也必将是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胜利的旗…  相似文献   

15.
《邓小平文选》这部光辉著作,是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建国大纲,是制定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基础,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阅读《邓小平文选》,掩卷深思,把邓小平同志对党对国家的卓越贡献与具体的历史进程联系起来考虑,不能不使我们对邓小平同志的那种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胆略和气魄产生崇敬的心情。《邓小平文选》,收入了邓小平同志在1975年至1982年9月这段时间内的重要讲话、谈话。这段历史我们都亲身经历过,对它是比较熟悉的。回顾这段历史,我们国家从问题成山、积重难返的困境中逐步走了出  相似文献   

16.
邓小平科技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新科技革命所导致的“科技政治”、“科技军事”、“科技经济”和“科技社会”现象及其概念,分析了新科技革命对邓小平科技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寻觅其在实践中发轫和发展的轨迹。邓小平科技思想是对新科技革命及其社会影响的理性认识和理论反映,是时代和实践的产物,是在现代中国国情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发展和创造。邓小平科技思想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和理论的科学性特点,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经受了实践的检验,显示出科学理论对实践的预见性、指导性,将有效地、具体地指导我国科技事业改革与发展的实践。  相似文献   

17.
论新科技革命与邓小平的科技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新科技革命与邓小平的科技思想李光邓小平科技思想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新科技革命所导致的“科技政治”、“科技军事”、“科技经济”和“科技社会”现象及其概念,分析了新科技革命对邓小平科技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影响,寻觅其在实践中发...  相似文献   

18.
作为直接参与过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史进程的党和国家领导人,邓小平关于民族团结的独到认识和见解,是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和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历史时期,邓小平结合中国共产党的目标任务与所处时代的主题来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阐释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关键问题、实现路径与方法论。文章通过梳理不同时期邓小平关于民族团结的论述,试图分析邓小平民族团结理论的内容与特征,探索邓小平民族团结思想与当时社会政治实际以及国家发展所处特定环境之间的关联,以期深化认识民族团结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的重要性,为新时代民族团结工作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一、邓小平教育思想 邓小平教育思想,是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基本特征是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它把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战略全局与历史进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具有创造性的教育思想理论,是指导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科学理论基础和强大的思想武器。邓小  相似文献   

20.
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到一个多世纪后的今天,在对待待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问题上,邓小平同志提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参见《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370页。)这一论点,既是在新形势下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同时也是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历史经验的总结。认真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同志的这一讲话精神,能更好地提高和加深对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认识;认真探讨清楚这一论断的历史渊源,更能使我们理解邓小平同志这一理论。本文试图从以往革命导师在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上的贡献与不足作一回顾和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