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中国礼仪之争对中国天主教传教史影响深远。通过研究来华的虔劳会会士马国贤在中国礼仪之争中的言行,我们可以看出,天主教各派在此一问题上争论不休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它们各自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不同。中国礼仪之争也表明中西文化的认同是何等的艰难。  相似文献   

3.
婚姻礼仪是一种积久成习的行为,反映了不同民族的婚姻意识,体现了一定时代的社会生活面貌,还可以作为研究婚姻形式演变的一种途径。古罗马婚姻礼仪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从中也可以看出古罗马民俗的流传及罗马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4.
明末清初是中西交流史上一个辉煌的时期,然而礼仪之争使双方的交流陷于停滞,最终东西方都失去了机会:基督教失去了扩大在中国传教的机会,中国失去了向西方学习的机会。李明的《中国近事报道》(A Compleat History of the Emprie of China)是将这场争论推向高潮,并在这场争论中起重要作用的一本著作,所以了解这本书对了解那场著名的争论不无裨益。  相似文献   

5.
天主教会与墨西哥独立战争贾东荣天主教会随西班牙殖民者一起进入墨西哥,在近百年的时间内逐渐成为这个国家几乎所有人的信仰。殖民地时期,天主教会不仅统治着墨西哥人的精神世界,而且在政治、经济领域中拥有极大的势力,成为墨西哥人日常社会生活中须臾不可离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6.
始于明朝的西学东渐浪潮深刻地影响了近代中国的发展。基于文化差异而引发的礼仪之争既体现了中西方话语权的冲突,更揭示了不同文明下的身份之辩。西方展示出一种相对开放的话语体系接受多元文化,而当时的中华帝国的话语体系则相对封闭,强调文化的内在系统循环性。在身份认同上,中西方均追求基于一元身份的中心地位,否认合作式的多元身份共存,这是中西礼仪之争的实质所在。西方以救世主心态对外散播其宗教文化,借助工业革命的浪潮,顺应了近代化转型的需要,最终形成了西强东弱的近代格局。  相似文献   

7.
明末清初时期的中西礼仪之争是海外汉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因为它曾给中国打开了通向外部世界的一扇窗,同时论争双方在欧洲发表的大量介绍中国的文献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催生了欧洲的思想启蒙运动.本文主要梳理了礼仪之争的不同阶段,使我们对其发展脉络有了清晰的认识,并探讨了它在中欧所产生的历史影响,彰显其研究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8.
盐是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对疗病也有某种辅助作用,农业上有卤水选种,渔业上用于腌制,工业上更是重要的原料,这都是我们所知道的。但在中国古代,盐与礼仪文化还有密切的关系,这却不是人所共知的了。  相似文献   

9.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它在历史的演进过程中发生过一些变化或改进,但它始终对中华传统文化和民族生活产生着深刻影响.做为一种传统的文化样式,礼仪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自然存在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我们对此应保持清醒的认识,进行扬弃,使它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宋代重视礼仪用象。宋代君主有意识地突出礼仪用象的祥瑞观念,使其意义表征更加与宋朝的创立相联系,改造了历代史书中关于象的书写模式。至南宋时君主利用象所具有的祥瑞内涵,使象成为表明其统治正统性的工具。南宋初不少大臣反对礼仪用象,视象为“害兽”,否认其具有的祥瑞属性,反对象的缘由也从“违物性”变为“诚心爱民”,从中展现出理学新的天观与君主论。  相似文献   

11.
"中国礼仪之争"是清初中国文化与基督教文化的一次大碰撞。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基督教修会间的争论发展成为罗马教皇与中国皇帝之间的政教之争。中西文化传统对宗教的不同理解使二者之间的分歧无法调解,罗马教廷的武断强硬态度最终使矛盾激化为抗争,导致了清王朝的禁教政策。"中国礼仪之争"的结果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2.
轿子是明代高级官员普遍使用的一种交通工具,明初具有严格的乘轿等级制度,官员相遇时需要按照品级尊卑行避道之礼。随着明代政治格局的演变,一些品级较低的官员权势渐重,他们要求在礼仪待遇方面作出相应的改变。官员乘轿时相遇回避的秩序本有定制,但因阁臣、言官、庶吉士等群体势力的崛起,他们试图打破旧规,礼仪冲突由此而生。明廷在典制层面始终坚持品级尊卑的回避原则,而这并不能适用于明中后期的政治生活,导致当时官员大多达成按既有事例行事的默契。看似因典制与事例之矛盾引发的争礼事件,背后却隐含着深刻的权势角力。  相似文献   

13.
近代四川天主教会述论刘斌鸦片战争后,天主教传教士以不平等条约为护符,以炮舰为后盾,肆无忌惮地闯入四川腹地。在清廷的“保教”政策下,在川天主教会势力不断扩张,逐渐成为四川外国教会势力的重要力量。天主教会在川活动史,是四川近代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今史家却...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世界大战与中国大国地位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世纪开始,中国由一个东方大国逐渐沦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半殖民地,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的“大国地位”又失而复得,成为联合国安理会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这是中国人民付出巨大民族牺牲,坚持抗战的结果,也是美国亚洲战略设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美国一手扶植下的特殊产物。中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获得了大国地位,并不等于就成为了名符其实的大国,更不等于说中国真正具有了与美英苏等国平等交往的权力和实力。在中国头上“大国地位”光环的背后,依然残留着旧中国贫弱落后的影子,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继续遭到美英苏等大国的任意宰割。  相似文献   

15.
礼仪作为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渊薮和基质的文化现象,因其发端久远、内涵丰富、影响深广,备受今人重视和探究。本文通过具体的历史考察和理论分析,将中华礼仪的发萌时间追溯到原始氏族公社时期,同时对原始鸿蒙时期的礼仪文化形态作了较为完整的介绍,从而证明,中华礼仪从萌芽起便开始浸润整个社会,与人们的生活历程结下不解之缘  相似文献   

16.
爱情是身心享受,品牌产品也是身心享受,本来应该殊途同归。爱情和营销销关联又不关联。说不关联者,爱情和营销销是两个范畴的东西,一个属精神生活的唯美结晶,一个是后商业时代赤裸裸的物欲铜臭产物。  相似文献   

17.
本学报1987年第1期中刊登的阐明埃及学在中国的重要性的文章(见汉尼根的文章)很值得注意。承其宗旨,本篇文章准备说明在中国加强对希腊罗马文化,即所谓“古典文化”研究的意义和作用。这里所说的时间区限是从罗马城的建立,及希腊殖民,公元前8世纪的荷马史诗为开端,直至公元7世纪希腊罗马时代的衰落结束。是新的文化政治力量一阿拉伯人——的兴起最终结束了世界历史上这持续了15个世纪之久的一章。  相似文献   

18.
分析了基督教传入中国的过程以及利玛窦传教得以成功的方略,并进一步论述了基于基督教的传入而产生的"中国礼仪之争"的始末及百年禁教产生的原因.最后得出结论:"中国礼仪之争"不仅仅是基督教教义与神学问题,而且是中国到建政权与西方神教不融洽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第一次鸦片战争刚结束,美、法等国即提出觐见清帝的要求。此后,外国使臣是否以跪拜之礼觐见清帝,成为中外难以逾越的外交障碍。中英修约期间和同治帝亲政后,外国方面再次提出觐见问题,并与清廷展开交涉,清廷内部亦就此发生激烈争论。1873年6月29日,日本大使和西方各国公使分别以作揖和鞠躬礼,觐见了同治帝。这一原本属于外交范畴的礼仪之争带有明显而浓重的侵略色彩。同时,清廷觐见礼仪的变改,使其从天朝大国的自我封闭中醒来,步履蹒跚地走向了世界,这又是历史的进步。  相似文献   

20.
历史和考古学家称,虽然相隔万里之遥,但修建于公元2世纪的罗马长城显然受到了中国长城的影响。在普通人看来,东西方两大帝国之间距离遥远,其间的联系似乎是不可能的。然而威兹·佐特认为,异域和长距离跋涉的风险,常常让不同地域的人们产生相互了解和交流的冲动和意愿。威兹·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