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洪之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3)
虚词是汉语里重要的语法手段之一,是用来表示一定语法意义的语法工具。对现代汉语的虚词从宏观和微观角度探讨其语法特性,这对正确掌握各类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3.
任远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2)
也句来语气词“也”字是否具有表疑问的功能?王力主编《古代汉语》的回答是否定的,理由有两点:(1)“也”字本身不表示疑问,“邪”(耶)字本身表示疑问。例如《庄子·齐物论》“子知子之所不知邪?”就不能换用“也”字,一换“也”字就不是疑问句了。(2)“也”字虽然用在疑问句里, 相似文献
4.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
文言虚词源流初探周绪全文言虚词在古代汉语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学习古代汉语时,非下苦功掌握文言虚词不可。文言虚词具有虚而活的特点:所谓“虚”,就是其词性和意义均不及实词那样具体、实在;所谓“活”,就是用法灵活、多变。这就造成了虚词比实词更加纷繁复杂的... 相似文献
5.
张家英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4,(2)
文言句首“盖”字说略张家英文言散文句首常见“盖”字,《文心雕龙·章句》称为“发端之首唱”,《史通·内篇·浮词》称为“发语之端”。现代常用文史工具书如《辞源(修订本)》、《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都将其用法归纳为副词、连词、发语词三类。本文考察了“... 相似文献
6.
陈治水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1)
<正> 文言虚词在古汉语中极为普遍,加之用法灵活,说法不一,往往使人莫衷一是,给教学上带来不少麻烦。为了辨析它们在特定的语法关系中的语法意义,从语音关系上分析一下它们的特点是不无益处的。文言虚字从造字法的角度看,多是一些假借字。如“余”的本义是“语之舒”,假借为第一人称“余”。“汝”的本义是水名,假借为第二人称“汝”。“其”的本义是竹箕,假借为第三人称“其”。它们都只是一些声音的标志,只是借声,与原义毫无关 相似文献
7.
刘旭 《武汉交通科技大学学报》2005,18(4):634-638
虚词繁多是汉语文言文的一大特色,对它们的英译不能以简单的省略来一省了之。根据汉语文言文的特点,结合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指出:对于文言虚词来说,语义翻译是应优先考虑的手段;另一方面,交际翻译的使用频率相当高,常用的手段包括隐性衔接、合并、句式转换等。 相似文献
8.
论汉语文言虚词的英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旭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8(4):634-638
虚词繁多是汉语文言文的一大特色,对它们的英译不能以简单的省略来一省了之。根据汉语文言文的特点,结合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指出:对于文言虚词来说,语义翻译是应优先考虑的手段;另一方面,交际翻译的使用频率相当高,常用的手段包括隐性衔接、合并、句式转换等。 相似文献
9.
刘长桂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2,(1)
欧阳修的著名散文《昼锦堂记》有一个脍炙人口的传说:欧阳修应韩琦之邀,为韩琦新建的“昼锦堂”作记。文章写成后,欧阳修派人给韩琦送去。送文章的人走了,他又派人将其追回修改。修改的结果,只是将开头两句的“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改成了“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为什么加了这么两个“而”?读一下就会明 相似文献
10.
11.
唐富龄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4)
我国的文言小说虽然不象诗文那样起步很早,作品众多,重湖叠(山献),美不胜收。但从汉魏六朝以迄清末,也是绵亘不断,洋洋大观,构成了一个丘峦起伏而又双峰前后对峙的发展过程。宋以前,除唐代有某些用接近口语的文字写成的话本如《(山卢)山远公话》、《韩擒虎话本》等外,小说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文言小说的发展历史。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至唐代形成了文 相似文献
12.
唐富龄 《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9,(4)
我国的文言小说虽然不象诗文那样起步很早,作品众多,重湖叠擜,美不胜收。但从汉魏六朝以迄清末,也是绵亘不断,洋洋大观,构成了一个丘峦起伏而又双峰前后对峙的发展过程。宋以前,除唐代有某些用接近口语的文字写成的话本如《(山卢)山远公话》、《韩擒虎话本》等外,小说的发展史实际上就是文言小说的发展历史。经过长时间的积累,至唐代形成了文言小说的高峰。从宋代开始,小说发展便由文言单轨转向文言与白话双轨并行的格局。但是,这双轨的发展很不平衡。白话一轨,从民间而来,生机勃勃,大步流星,颇有兼并文言而一统天下之势。文言一轨,继唐传奇盛兴局面之后,便难乎为继,开始出现了一个较长的滑坡阶段。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文言小说的创作活动虽然从未间断,也产生过一些优秀作品,但总 相似文献
13.
李联森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3,(4)
句子有单句和复句之分,复句又分为一般复句和多重复句。多重复句跟一般复句不同。一般复句大多由两个分句(并列关系和连贯关系的复句有时可以多于两个分句)组成,在结构上只有一个层次。多重复句则要包含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分句,同时在结构上也必须包含着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层次。我们可以通过下面句子的比较分析,看出多重复句和一般复句的不同。 相似文献
14.
徐光烈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0,(4)
本文讨论的难句,以部编中学语文课本所选文言文为范围。所谓难句,有的是文言虚词的特殊用法而容易被忽视、被误解的;有的是应该加注而教材未加注的;有的是虽然已经加注而尚可商量的;有的则是素有争论的老问题了。有些句子虽然也不很难,然而细加讨论,或足以启发文意,也在议释之列。称作议释,是想提出疑难来讨论,集思广益,并容许“议而不决”,也容许把讨论的话题放宽一些。 相似文献
15.
王金良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1984,(1)
古文中,文言虚词——叹词,独立性最强,一般总是单独使用;而助词则独立性最差,意义最虚灵,它一般不能单独使用,总是附着在词、词组或句子的前面、中间或末尾,帮助实词、词组或句子组成种种结构和表示一定的附加意义。但独立性最强也好,最差也罢,在古文中,叹词和助词除表示一定的语法意义外,还有着不可低估的修辞作用。先谈谈叹词的修辞作用。古汉语中,叹词所占的数量并不多,使用的频率也不高,较为常用的有“噫”、“嘻”、“吁”、“嗟乎”、“呜呼”、“哎哟”等等。因为其是独立在语句组织之外的,表示人们 相似文献
16.
徐光烈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1,(1)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矣。——《鸿门宴》 试译:不这样,你们都要被他俘虏去了。 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试译:于是赵王这才斋戒了五天,指派专使捧着宝玉,并亲自在朝堂上举行大礼,拜送国书。为什么这样呢?原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表示敬意啊。 这两句中的“者”,中学教材未注明词性。张之强同志新著《古代汉语语法知识》一书,对前一句中的“者”,解释为“它只用在假设复句中,位在假设条件分句的最后,表示假设语气,相当于‘……的话’。”诚然,这种“者”字的用法,比较虚化,甚至可以说接近语气词了。但是,如果从“者”的语源来看,两句中的“者”都具有指 相似文献
17.
朱孝远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4(5):1-4
在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中比较无所不在。这种比较的存在 ,使事物的特征和价值得以确认。文化比较和历史比较的目的并非是只是判明优劣 ,它真正的目的是要克服缺陷 ,让人类明智。本组的六篇文章或探讨比较的理念 ,或分析中西传统思想中的底蕴 ,或评价中西方学者比较观念和方法的异同 ,或探讨异质文化共性的神奇折射 ,或评论当代科学哲学家库恩的理论对于历史比较的启示 ,或分析、评价当今美国关于中国唐、宋史学术研究前沿问题的方法和理论 ,都能从不同的角度触及到了历史文化比较的本质和方法问题。在这里 ,尽管各位作者具有自己的独特视野和个人的审美意图 ,但责任心和科学精神 ,以及无私的学术态度 ,始终是共同的衡量各种历史文化研究的客观标准。同样 ,尽管人们都认为比较只是一种方法 ,但下列文章却向我们表明 :它同样也是一种更为深远的思想感情 ,一种探讨各种价值、制度、事件内在合理性的理念与利器。正因为这样 ,对比较进行讨论是很有必要的 ,借此能够帮助我们确立公正的历史评判标准 ,能够提升事物原有的美。从这个意义上说 ,比较也是一种价值学说 ,一种智慧 ,一种积极的、客观的价值体系 ,一种开放精神 ,一种帮助当今的人们在世界的范围内做到资源共享 ,形成文化互动的桥梁。这些 ,对于我们来说 相似文献
18.
单光启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2(2):85-87
“序跋”,在古文选家那里,是作为一大文章品类与其它文章品类并列的。其使用范围很广,“凡经史子集,诗文图书之类”,皆可作序作跋。序跋大都出于文人、学者、专家、名家之手,且多是精心结撰,所以序跋一般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较高的学术价值。写作要求相对来说也比较高。 相似文献
19.
陈晨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89,(3)
谋篇姚是谋划篇章,组织话语。在交际过程中,尤其是书面交际中,一般需要把许多句子,围绕一个中心意思,组织成话语和篇章,才能表达连贯而完整的思想,取得交际效果。因此,谋篇也就成了修辞学所关注的对象,成为修辞方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谋篇的主旨在于组织完整的话语篇章,明朗地表现一个中心思想,因此它所追求的是中心思想的显明性、话语的组织性和篇章的完整性,这也就决定了谋篇的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分述于后。一、全局和中心言语交际时,一个中心思想可以用一句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