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概念整合这一独特的认知视角出发,总结与分析已有的翻译过程模式,提出一个包括"解读源文"和"创建译文"两个整合过程的七空间概念整合模式,以期更好地阐释翻译活动,体现翻译的特性。  相似文献   

2.
翻译主体间性对以往的翻译研究在认识论、理性观和语言观等方面进行了批判,以"主体——中介——主体"的实践认知模式取代了"主体——客体"二元对立的认知模式,以交往理性为理性基础,以言语行为理论和普遍语用学为语言学基础,这是对以往翻译研究的超越。  相似文献   

3.
翻译是一种心理认知和信息加工过程。译者翻译时的认知心理过程会直接影响到译文读者的理解和感受,从认知心理学角度分析了许渊冲先生诗词翻译"优化论"的"三美"、"三化"和"三之"的认知心理体现,指出认知心理学是"优化论"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基于翻译的认知语言学模式中关于"两个世界"的观点,本文尝试对同一文本的不同译文进行对比,认为要保证译文的质量,在译文中应着力勾画出原作者所欲描写的现实世界和认知世界。关于翻译的"两个世界"的讨论引起了关于翻译实践活动更深层次的思考,也为翻译的更深入研究带来了较大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翻译文学"研究是一门新学科,其本体认知和学科范畴属于新的研究领域。"翻译文学"是承载着异质文化特征,是植根于本土文化语境的文学形态学。重新审视"翻译文学"的批评性研究,提出"翻译文学"研究已基本形成学界普遍承认的理论体系与研究模式,但也存在分歧和争论。  相似文献   

6.
转喻认知机制及其翻译策略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转喻历来是修辞学的研究范畴。传统翻译理论对转喻的研究多从修辞的角度,把转喻的翻译视为修辞层面的语际转换问题。新兴的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角度对转喻作了全新的解释,认为转喻的运作机制是概念激活。在认知语言学的理论框架下从认知的视角探讨转喻及其翻译,提出四个转喻翻译的策略:转喻认知模式的直接移植;转喻认知模式的附加激活;转喻认知模式的直接移植加注;转喻认知模式的归化。  相似文献   

7.
大学英语短对话听力理解是训练外语学习者交际和认知能力的重要手段。从语用学关联理论交际观出发,就大学英语短对话理解这一题型,从"明示—推理"交际模式、交际中的显义和隐义、语境假设和最佳关联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探讨了提高学生听力理解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国内认知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释认知翻译观,对"万方数据"和国内主要的十大外语类核心期刊中关于认知语言学和翻译研究的论文进行统计分析,试图对近十年来国内认知语言学和翻译研究进行阶段性总结,了解已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把握其研究现状与发展动向,从而为促进认知翻译研究服务。  相似文献   

9.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是普遍存在的基本而重要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而隐喻又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隐喻具有文化认知的本质。隐喻的文化认知本质对大学英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分析了隐喻的文化认知本质,并在此基础上从"重视一词多义"和"通过隐喻构建文化语境"两方面探讨了隐喻的文化认知本质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启示。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林语堂译《浮生六记》为研究对象,从诺德提出的"文献型翻译"和"工具型翻译"的角度,分析诗句和成语俗语的翻译特征。文献型翻译较多地保留了原文的语言和文化特征;而工具型翻译以更易于译文读者理解的方式增强了译文的可读性。译文中两种方法综合体现、相得益彰,在确保译文与英语读者的认知理念不相冲突的同时,较为有效地传播了中国文化。  相似文献   

11.
德国功能翻译理论为文学翻译批评提供了以"目的论"和"充分度"为标准的新的动态模式,使批评者从宏观和微观的视角去分析制约译者翻译目的的因素,进而客观公正地评价翻译结果。对《论语》林语堂英译本的批评就是个好例子。  相似文献   

12.
利用原型范畴理论对"副名结构"的表层结构进行分析,由于词类范畴边界的模糊性,"副名结构"中的名词受形容词的影响而带有形容词性,并在这种特殊结构的限制下而使名词的形容词性凸显。运用认知模式对"副名结构"的认知过程作了论证,从名词与形容词范畴的串联关系模式、认知参照点模式、认知转喻模式及动态识解观四个方面分析"副名结构"认知上的词义激活过程。  相似文献   

13.
常规关系认知推理与翻译的解码、编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将常规关系认知推理与翻译过程,即解码、编码相结合,试图用二者在信息处理上的优势,从认知的角度,利用常规关系认知推理及逆推理所具有的强大解释力和概括力为翻译研究提供一个理论框架,并在此框架下建立一种翻译的解码与编码模式,从认知角度来指导翻译过程研究。  相似文献   

14.
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关联理论、认知模式理论、图式理论、运动事件框架等理论出发,回顾了认知语言学理论在翻译研究中的运用。文中介绍了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的现状,分析了它对翻译研究的具体指导意义和研究前景,同时指出了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翻译研究的缺陷和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5.
作为基础英语的大学英语前后经历过三次大规模教学改革,作为专业英语的大学英语正在经历不少知名高校的教学实践,它的效用和转型问题饱受外语教育界的批判和论争。大学英语的各种危机论和消亡论,不断催生所谓"后大学英语时代"。大学英语教育的转型问题,存在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艺术的两个层面,牵涉到政策、市场、课程、教学和评价等多个方面,最终归结到大学英语教师身份从"启蒙"到"协同"的视域转向,从"认知"到"思维"的范式转型,以及从批判到创新的观念重构。  相似文献   

16.
将常规关系认知推理与翻译解码、编码相结合,探索在二者共有的理论背景下,从认知的角度,利用常规关系认知推理及逆推理所具有的强大解释力和概括力为翻译研究提供一个理论框架,并在此框架下建立一个新的翻译模式,并以认知角度来指导翻译过程研究.  相似文献   

17.
在梳理国外商品名称翻译研究的基础上,以最佳关联理论及其相关内容为理论框架分析翻译过程,尝试建立翻译过程的最佳关联模式。从最佳关联的视角来看,翻译过程是译者寻找具有最佳关联属性的译文的过程。该模式重点考查了原文、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译者的认知环境、最佳关联性、读者的认知环境等影响译者翻译过程的重要因素,其中最佳关联性起着决定性作用。然后,以此模式为框架分析了一些国外商品名称汉译的实例。研究表明,该模式能从一定程度上解释翻译过程。  相似文献   

18.
纵观近年来隐喻翻译的研究,译学观点基本上是建立在两种语言的转换基础上,但从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来看,避开隐喻认知的隐喻翻译研究是片面的。汉英翻译更是认知主体积极、复杂的认知活动,它利用和丰富了受众领会和创造的普通隐喻。基于汉英隐喻的差异对比,喻体异化、直译与意译互补、寓意补充三个隐喻翻译取向的提出,为实现隐喻翻译译文"有形有义",相得益彰的目标提供了实用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研究庞德的翻译不能只从语言知识、翻译技巧方面来探讨,而是要着眼其审美标准和诗学观念等因素来思考。本文正是顺着庞德诗学观念的革新历程,具体分析庞德的诗学观念如何参与了其诗歌翻译模式的建构:从意象到漩涡再到会意诗学的转变中,庞德从未偏离"闪光的细节翻译"这一元初概念,而是随着这一转变不断地完善并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翻译模式。  相似文献   

20.
描述翻译学以目的语文化为导向,以研究操纵翻译行为的规范为核心,自20世纪70年代兴起以来对翻译研究的范式产生了重大影响。以色列学者图里1980年出版了《翻译理论探索》,并于1995年推出新版,其中的"翻译规范"概念一直是描述翻译学的研究重点,而"伪翻译与假称翻译"的例子则诠释了翻译规范的作用效度。90年代初,以巴斯内特为代表的翻译研究的文化学派,采用"文化研究模式"掀起了一场"文化转向"运动,将描述翻译学研究推入一个新阶段。针对发展过程中显现的一些不足,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初,描述翻译学研究越来越多地结合社会学因素,从跨学科的角度重新思考译者的主体性问题以及翻译规范概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