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加拿大小说家卡罗尔.希尔兹在她的小说《如果不》中以主人公的女儿辍学行乞这一主线情节牵出包括主人公在内的众多女性人前背后的故事,层层深入地展现了不同层面的两性世界中,女性在美德的神圣光环下,奉献自我、牺牲自我的失语生存状态。作品表现了女性受支配、受压抑这一主题,同时表现出女性失语对于作为女性的小说作者是怎样的一份难以承受之重。  相似文献   

2.
<黑暗的心>中主人公马洛的非洲之行是其自我精神探索的过程,作者用原型批评理论解读马咯的思想成长历程,重构小说的成长胡型.通过对<黑暗的心>情节结构的分析,探讨了以马洛的成长为线索的深层结构,从而有助于读这篇小说的成长主题.  相似文献   

3.
毕飞宇的文革记忆深刻影响了他对世界、人生的体验,从而影响了他的小说题材、主题和叙述方式,使之呈现出后现代小说的特征和“气质”。毕飞宇一直热衷于创作文革题材与准文革题材小说。一方面,对权力的体认和解构成为小说中最常见的主题;另一方面,他的小说常常运用“戏仿”修辞和“反讽”的叙事方式。  相似文献   

4.
马丁.艾米斯是英国当代的新概念小说家。其小说的新概念主要体现为意义的不确定,主要就是情节不确定,主题不确定,作者创作本意的不确定,因而带来关于小说评价的不确定。马氏的小说语法反映了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典型特征,反情节,反主题,反作者,和反绝对意义。  相似文献   

5.
秦可卿之死及结构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乃良 《南都学坛》2004,24(4):39-42
秦可卿是"金陵十二钗"之一,是作者精心结撰刻画的主要人物。作者对她的态度是谴责、讽刺的,故作者先以"淫丧"让她退出小说的情节,后接受了评点者的建议删去了有关情节,但却留下了许多情节上的漏洞,如她的病因和死期,这一直是"红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问题。通过秦可卿之死,可以把握、理解作者的构思深意和结构内涵。作者借秦可卿之死营造了一个结构高潮,为凸现小说的死亡主题作了情节铺垫。  相似文献   

6.
《麦田里的守望者》与《钟形罩》同属成长小说,小说中的主人公都陷于"自我/他者"两极关系失衡的困境。尽管主题相同,两位作者却是从截然相反的方向逼近这一人格成长难题的。塞林格笔下的霍尔顿困于自我一极,普拉斯笔下的埃丝特困于他者一极。比较与探讨两部小说在同一主题上的不同处理方式,并联系两位作者各自极端的人生选择,对思考人在"自我与他者"二元性关系中发展自身这一命题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不论是阅读毕飞宇的中短篇小说,还是《平原》《推拿》等长篇小说,总是能够在故事之外,强烈地感受到其小说文体的独特的个性风格。他善于以感性与理性、具象与抽象交织的方式来实践他对个体生命的形而上探寻。因而,他的小说给读者所带来的既有感性的审美奇遇,又不乏思想闪电的洞照。联系毕飞宇的精神探索,以其小说的文体嬗变为对象,探究"毕记"文体萌发、成熟的过程和特质,恰恰是把握毕飞宇的小说在辛酸哀怨、引人动容的人生故事之外,其能以独特的文体给人带来丰沛审美奇遇的原因所在的最好途径。  相似文献   

8.
马丁&#183;艾米斯是英国当代的新概念小说家。其小说的新概念主要体现为意义的不确定,主要就是情节不确定,主题不确定,作者创作本意的不确定,因而带来关于小说评价的不确定。马氏的小说语法反映了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典型特征,反情节,反主题,反作者,和反绝对意义。  相似文献   

9.
毕飞宇一直在探寻着一种别具一格的叙事风格,用他独特的方式讲述他对文化的反思和人性的思索,并始终贯穿着人文关怀。毕飞宇叙事风格的发展和转变,暗含着作者自身对于生命的理解与感悟的过程。他近期的小说创作中,不仅延续着一种先锋的精神,也饱含了传统古典文学的神韵,从而使其小说在思想深度和创作技技巧上都达到了更高的水准。  相似文献   

10.
《金瓶梅》中出现的"一僧一佛一神仙"人物形象组合,也称"超情节人物"。超情节人物形象的设定,与小说中涉及到的宗教描写有关,显然具有儒道交融的历史背景及现实基础;超情节人物的描写具有相当的叙事功能作用,这体现在叙事主题能传递果报思想和完善小说结构上。这种超情节人物设置对明清小说作品产生了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1.
重读雪莉·杰克逊的短篇小说《彩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彩票》是美国小说家雪莉·杰克逊的代表作,这篇作品构思精巧,主题深邃,人物情节简单却发人深省,如同一篇现代寓言,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力。作者在小说进行仔细研究的基础上揭示了文中所蕴涵的深刻主题。  相似文献   

12.
《五号屠场》思想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美国60年代的文学甚至文化中都享有重要的地位的冯尼格的《五号屠场》的主题是战争.冯尼格以对战争的残酷、荒谬与丑恶的展示,表达了他强烈的反战倾向与一个和平主义者的立场。小说嘲讽了美国的现实与蛊惑人心的“美国梦”。冯尼格也心境复杂地嘲弄了自己。他并且以对战争、现实以及非现实情节的描述从形而上的意义上揭示了人类的荒诞处境。小说也显示了作者的悲观情绪与面对现实的屈从态度,有浓郁的悲观主义色彩。但他的悲观主义与抗议是融为一体的。在对其悲观主义提出批评的同时,应充分注意到其抗议中的积极含义。  相似文献   

13.
"赘婚"是一种特殊的婚姻形式,而小说中的赘婚又游离于真实与虚构之间,体现了超越固有观念和社会准则的某种潜力,在情节的萌发和建构方面尤其如此。小说作者从赘婚中获得了天然的便捷,可以从女性的立场营造情节、叙述故事;赘婚中存在的种种常见困顿,反而为作者提供了便利,在小说中都转化成为情节发展的若干层次;对于赘婿来说往往意味着尴尬和屈辱的婚仪、改姓以及逐婿,在小说里也成为了情节的重要来源。以至于在赘婚的基础上建构的小说不是悲剧,而是充满了谐趣以及励志色彩的喜剧或正剧。赘婚可以摆脱现实中的种种劣名,变为小说中最让人兴奋的情节元素之一,并进而成为小说中"大团圆"结局的一个要素。在促使小说中的人物"发迹变泰"的同时,赘婚也完成了自我的华丽转身。  相似文献   

14.
路遥的《人生》被视为探讨人生的中篇小说,是当之无愧的。它犹如一幅具有时代特色的图画,向人们展示了当时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从而更深入地揭示了生活的本质。作品的成功之处在于对比手法的妙用。小说中对比手法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主题开掘、人物塑造、情节构置三个方面。作者从这三个方面进行对比,使小说构成一张错综复杂的对比"网",以此来推动情节,发展故事,揭示主题。  相似文献   

15.
托尼·莫里森在其处女作<最蓝的眼睛>中以"蓝眼睛"(白人文化)作为小说的主题,揭示了黑人女孩佩科拉人物悲剧命运的根本原因.小说中的象征意象不仅深刻地展现了作者创作的主题,并且成为贯穿整部小说情节以及故事变幻发展的重要线索,也使小说蕴含了更加深刻的社会内涵.  相似文献   

16.
论《蝇王》中涂花脸/面具的象征含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蝇王》这部小说情节看似简单,但却蕴含了广阔的阐释空间。小说深邃的内涵主要得自于威廉.戈尔丁所运用的大量象征手法。本文着重探讨的是这部小说中为诸多学者所忽略的一个重要意象——涂花脸/面具——的象征意义。随着小说情节的发展,涂花脸/面具(Paint/Mask)不再仅仅是杰克邪恶行为的遮羞布,它逐渐成为人类本性中普遍存在的恶的象征。这一意象对于理解戈尔丁小说人性恶的主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申丹教授在她的隐性叙事理论研究中提出:在许多叙事作品中,情节发展背后实际上存在一个隐性进程。隐性叙事进程作为情节发展背后的暗流,旨在表达与显性情节互补或相反的主题。这些主题互相制衡,相辅相成,从而使文学作品更具戏剧性,创造出不同以往的审美价值。以隐性叙事理论为指导,重新分析研究《傲慢与偏见》这部经典文学作品,发现小说表层情节叙事背后还存在着另外一股叙事暗流,即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对上层阶级的态度并非静态不变的,而是随情节发展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从小说开端的淡然和戏谑,发展到小说中部的期待与认同,再至后半部与结尾对上层贵族阶级的融入和同化,这也体现了作者本人阶级观的动态变化和两面性。  相似文献   

18.
当代爱尔兰作家约翰.班维尔凭借代表作《大海》一举获得了英语文学最高奖——曼布克奖。透过镜像视阈,可以发现这部关于回忆和悲痛、充满忧伤的小说中存在着许多亦幻亦真的镜像呈现。本文通过对小说中人物、叙述、情节等方面的镜像建构及其内涵进行分析,揭示其中有关自我身份的追寻和时光流逝的主题。  相似文献   

19.
现代作家郁达夫真率坦诚的个,性和自叙传的小说观,使他的小说文本成为其自我情绪的载体.文章试图从主题的情绪性,取材的自叙性,描写的真率性和情节的散文化这几个方面来探讨郁达夫小说的艺术特质。  相似文献   

20.
《宠儿》中塞丝主动示爱的文本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托妮·莫里森小说《宠儿》开篇部分塞丝对保罗·D的主动示爱 ,既是塞丝生理、心理需要的自然流露 ,也是种族、历史因素的妙合无垠 ,更是哲学、美学层面的必然选择。整部小说的情节安排、结构特色、矛盾冲突、形象塑造、主题拓展都由此生发。作者这一匠心独运而又合情合理的开篇奠定了《宠儿》成功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