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忠华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4):89-91
自杀现象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现象,有人认为"自杀"是人类奔向自由的途径之一,那是勇敢者的游戏;有人认为"自杀"是对己对人的一种极端不负责任的表现,是对自我的否定,是懦夫的行径。笔者以为,"自杀"是一种可悲的行为。萨特的自由哲学实际上就告知人们,只有在生之过程中不断地选择,不断地挑战,才能实现生之意义。所以,意欲自杀者须认真去理解萨特的自由哲学,它是对人最伟大的礼赞,对人性最强烈的激发,对人最崇高的讴歌。 相似文献
2.
李建军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7(6):89-94
中国是全世界向世界卫生组织(WHO)提供数据的国家中,唯一一个女性自杀率高于男性的国家。女性自杀在自杀意向、自杀方式等方面具有“传染性”。在我国,女性集体自杀现象较为严重,仍然存在婚恋矛盾自杀、殉情自杀、亲子自杀现象。 相似文献
3.
回归传统精神与恪守人格理想的生命悲歌——“文革”期间作家自杀现象的文化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玉平 《西华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6)
作家以自杀的方式结束生命 ,构成了“文革”期间引人注目的特殊现象。历史地看 ,自杀一是因“活不下去”而以非常方式获得生存痛苦的解脱 ,一是以“不活下去”为最后手段来维护自身神圣的精神价值观念。“文革”期间作家的自杀 ,一方面是由于特定的社会条件将他们置于“活不下去”的境遇 ,另一方面也是他们为恪守人格理想而对传统精神的自觉回归。他们的自杀无疑是对丧失理性的社会的一种强烈抗议 ,但较之屈原的沉江自殉 ,却又少了几分壮烈而多了几分悲哀。然而 ,在特定的历史境遇中 ,这种选择却构成了中国作家良知未泯的确证。 相似文献
4.
对女性自杀的反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晓舜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15(6):40-43
女性自杀现象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突出问题。分析女性多种自杀现象,可以看出,女性自杀者大体有心理脆弱型、心理障碍型、心理压力型、为情自杀型等心理特征。解读“女性自杀”,我们至少有六点反思:应当关注和制止自杀行为;应当注意捕捉抑郁者自杀信号;应当消除对自杀认识的误区;应当提倡知足常乐;应当切实维护妇女权益;应当重点关注青少年。 相似文献
5.
我国的自杀率在过去20多年出现了一个明显下降的趋势。导致这一趋势的原因有二:一是农村自杀率的下降影响到全国自杀率的下降,二是农村自杀率的下降受到农村女性自杀率下降的左右。针对农村女性自杀率下降的原因,文中的分析着重于改变中国社会结构的大规模人口迁移,即我国境内大批农民离开乡土到城市打工。我国农民的打工潮包括女性的广泛参与。到最近几年,女性离开农村进入城市打工的人数每年有4000万之多。农村女性的大规模迁移规避了三种既往的自杀风险,即农村女性既往的从属地位、既往的家庭纠纷、既往的自杀工具。所以,农村女性的迁移是分析中国自杀率下降的关键之一。 相似文献
6.
张志超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6(3):104-114
威海卫租借地内的英国当局了解到太多的中国人尤其是女性实施自杀.鉴于此,他们规定了民众有报告自杀的义务,教育大众及警察如何进行救助,并且采取了为自杀救助工作任命了一名负有特殊职责的医疗助手等措施.尽管清楚地知道在中国自杀所具有的社会意义,然而政府在解决引起自杀的原因上所做的努力却是有限的.尤其是在改变租借地内女性的生活环境方面,政府所做甚少,这是与其总的管理政策相一致的,那就是尽量不改变中国乡村的生活结构.地方法官在自杀问题的处理上表现出对中国法律的遵从,也是英国管理威海卫的这一总政策的部分表现. 相似文献
7.
郭明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6):94-97,108
美国小说《时时刻刻》与英国小说《达洛维夫人》)有密不可分的关系。除了《时时刻刻》所描写的三位女主人公是《达洛维夫人》的作者与读者的关系以外,还有一条主线把两本书连在一起——书中主要人物都与‘轻生’有缘。这部作品表现出来的看似轻而易举的"轻生"现象呈献出许许多多不同的方面。他们轻生并非他们不热爱生活,而有诸多社会环境原因,女性处境问题以及生存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8.
9.
李锦伟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4):22-24
清代铜仁府女性自杀现象非常普遍,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在概括清代铜仁府女性自杀现象的基础上,通过和其他一些发达地区女性自杀的比较,主要分析了清代铜仁府女性自杀呈现出的一些特点,主要有:动机多样但以惧辱为主、方式各异但以投水和跳崖为主、各年龄段都有但以青壮年为主、自杀原因不一但以动荡的社会环境为主。以此进一步认为,建立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才是预防女性自杀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自杀现象心理分析与危机干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齐力 《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3,15(4):59-62
大学生自杀现象一直是教育界十分关注的问题,有关大学生的自杀与防范研究近年来取得了一些成果。对自杀者进行详细的心理分析,可帮助人们了解自杀的原因,为预防自杀提供参考。加强对自杀的危机干预,可最大限度地避免悲剧发生。目前我国高校的自杀防范措施,主要通过对自杀的防范教育与心理咨询来实现。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自杀现象的社会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德新 《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5):60-62
自杀是一种病态的社会现象和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问题。在我国,大学生自杀现象已经成为高校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分析与研究大学生自杀的现状与特点,探寻大学生自杀现象背后的社会原因,采取有效的措施预防大学生自杀现象的发生,应该成为高校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13.
赵阿华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3):50-52
通过对大学生自杀现象的解读,提出对大学生进行生命伦理教育的对策主要是培养他们积极正确的生死观和时代观,注重利益教育和伦理教育的和谐发展,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鼓励大学生追求生命的永恒意义。 相似文献
14.
《红楼梦》是中国古典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其中描述了各种类型的女性的死亡。本文着重阐释主子、奴才的自杀与自相残杀,并对其死亡原因进行初探。 相似文献
15.
刘建凤 《湖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9(2):115-119
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屡见不鲜,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风华正茂的大学生如此践踏生命?在吸取了很多高校及学者的经验,从内外因两方面进行了分析,希望借此能够引起全社会对大学生自杀问题的关注并一起寻求有效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6.
陈子林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
自杀现象由来已久,人们对自杀的认识,已上升到人生本体论的高度。《挪威的森林》以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自杀现象为依托,向人的潜意识和阴暗心灵进行开掘,在对自尊与自卑、记忆与遗忘、封闭与开放、抑制与放纵这些极具张力概念的形象剖析中,从心理意识角度对现代人的自杀成因作了文学式的探讨。 相似文献
17.
大凡谈论死亡都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回避忌讳谈论死亡,总想远远的逃离死亡,于是谈死色变,生怕一语成谶。然而宇宙万物,哪个生命能逃脱回到零,回到来处?对于世俗之人来说,人生最大的事莫过于自身死亡之事了,它是人类一切激情欲望内驱力创造力的发端,也是人间一切不公邪恶的肇源地。生死大于天。因而古今中外那些先哲、先圣,那些文人墨客在谈论人生无法回避的生死问题时,无不表现了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与死亡对话不像花前月下漫步时向情侣倾吐爱意那样轻松和愉悦,与死亡对话,意味着与死神亲近,并与它同行。… 相似文献
18.
郑汉生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7(4):118-122
长期以来,海明威本人的传奇经历和他作品中的众多“硬汉”形象一直为人们所称颂和回味。但评论界对其作品中的女性人物却一直各执一词,众说纷纭。从文本入手,以历史的观点剖析海明威主要作品中的主要女性角色,可以发现海明威虽然更倾向于以男性视角进行创作,善于关注男性世界,但他确实是一位具有强烈女性意识的作家,他笔下的许多女性不仅具有强烈的女性意识,而且具有“硬汉”的某些特征。他真实地记录了那个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19.
死亡言说的尴尬——中国当代先锋诗人自杀现象探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松乔 《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99,(5)
本文从文化语境的角度在政治、文学、生存三个层面分析了中国当代先锋诗人自杀现象产生的历史和现实根源 ,指出这是他们的生命境遇处于深度尴尬状态的必然归宿。它不是无谓的牺牲 ,而是以殉道的方式启迪着人们对生活意义的思索和追问 相似文献
20.
刘书葵 《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14(3):62-63
作为丁玲自由个性的真实写照和"五四"新女性的代表,女主人公莎菲的心灵深处交织着深深的苦闷.莎菲的苦闷是那个时代乃至今天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下女性的悲哀所在.而这种基于人性与环境永恒冲突的悲哀,也正是莎菲这一形象的魅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