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以《诗经》英译本为例,结合翻译适应选择论"译者为中心"的核心理念,从原文和译本两方面,探讨影响译者"适应"与"选择"的因素;从译者翻译的历史语境中去发现其选择的可取之处,以丰富典籍翻译研究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为提升译作的翻译效果,"忠实"原文是必要的。然而,在实际翻译活动中,一味强调"忠实",就无法真正显示出译者的主体性。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主要受制于译者的文化修养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应该明确的是: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主体,在制约因素既定的前提下,选择"忠实"与"灵活"的翻译策略,主要取决于翻译行为的目的性。只有结合实际翻译目的,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和能动性,才能翻译出成功的作品。  相似文献   

3.
在翻译史中,翻译的主要角色译者长期以来备受忽略,译者的主体性更是根本不在讨论范围之内;然而,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者的主体地位开始得到承认,译者的主体性研究也逐渐提上了日程。本文将探讨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及"林译小说"的独特性,并尝试从译者的翻译目的和主观审美趣味分析译者主体性和林纾所从事的文学翻译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与译者的主体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传统翻译理论中,译者处于"忠实"与"背叛"的两难境地,译者主体性被长期遮蔽与边缘化,而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则为翻译理论开辟了新视角,翻译的主体性问题逐渐成为翻译理论研究关注的焦点,翻译实现了由对文本的关注到对译者的关注的转折。  相似文献   

5.
翻译不是一种纯语言行为,它深深根植于语言所处的文化中。译者应根据原语的语言、文化功能,努力让译本达到功能上等值。在汉英互译过程中,真正需要转换的不是语言单位预先规定的意义,或曰静止孤立的词典释义,而是上下文语境中的变通意义。同单纯的"形似"相比,"神似"无疑更可取。因此,只有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才...  相似文献   

6.
在翻译研究领域里,对翻译比喻的探讨已屡见不鲜,但是,从译者比喻这一分支来研究翻译仍是一个新话题。不同于翻译定义的平铺直叙,译者比喻采用了比喻这一修辞手法,鲜活地刻画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形象。因此,从历时的角度,对中西方翻译研究中出现的译者比喻进行梳理以及对其隐含的译者主体性思想进行探讨,是揭示古今翻译活动中译者社会地位变迁的有效手段。借用这一手段,译者的社会地位在中西翻译史中的三次重要演变得以呈现。  相似文献   

7.
译者的"自由"历来是中西方翻译史上最容易引起争议的话题之一。从概念本质上看,人们应当相对地、动态地来理解"自由",在寻求译者自由度界定的标准这一问题上,概念性抽象性的方法往往难于被译者真正理解并科学地加以运用。基于关联理论的数学公式型的界定方法无疑为译者自由度的探讨提供一个更具操作性的方法,从而为译学界译者翻译活动提供一个新的参考标准。  相似文献   

8.
翻译是一项有目的的社会性活动,一次完整的翻译活动绝不是译者的独角戏,而是由原文作者、翻译委托人、译文读者、出版社及其他译者等共同参与完成,他们在翻译过程中有着各自的利益,彼此之间既有合作又有对抗。翻译实质上就是一场以译者为中心的多方博弈,其最终所实现的忠实只是译者与博弈各方达成的一个"纳什均衡",而这种均衡是有效实现翻译效益和翻译交际功能的保证。译者博弈既是实现翻译忠实的必要,也是实现翻译忠实的必然。  相似文献   

9.
诗歌翻译对译者主体性的发挥有四大挑战,分别为:"隐"之琢磨不透;"玄"之表意不清;"想"之不合逻辑;"巧"之难以比拟。鉴于此,在诗歌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应把握四大原则:"感受音形美";"揣摩立意美";"体会境界美";"重现综合美"。把"尽善尽美"作为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出发点,译者主体性实现的归宿点,以"综合美"的实现,来平衡诸"美"间的冲突,有助于译诗者主体性的有效发挥。  相似文献   

10.
翻译研究离不开翻译活动的主体———译者 ,因此对译者的研究 ,包括他的翻译目的、翻译方法和自身的素质是我国翻译理论研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着重探讨了我国著名的翻译家王佐良的翻译思想的一个方面 ,即他的译者观 ,说明王佐良先生的译者观对我国的翻译理论建设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作为翻译活动中多维主体间的枢纽,译者拥有一定的主体性,而这种主体自由在翻译过程中受到了各种因素的限制。因此,作者在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的时候必须注意对"度"的掌控。本文试着结合功能翻译对文本类型的划分,从翻译过程的不同阶段探讨译者对译本的掌控度,为建立一套普遍可行的翻译评估模式探路。  相似文献   

12.
译者的翻译动机在翻译中贯穿始终。译者出于什么动机进行翻译活动,直接影响译者对原文文本的选择、翻译方式的采用以及译者翻译质量的高低。  相似文献   

13.
翻译选材是个复杂过程。译者主体性的内部因素与其外部因素共同影响着译者的选材。作为声称"非我所爱读的东西不译"的译者,郁达夫选择了他最爱的德国小说;作为创造社的主要成员,他践行着该社译介浪漫主义作家作品的翻译选材策略;作为新文学草创期有责任感的普通翻译从业者,他自觉顺应了主流翻译选材趋势,选择了爱尔兰等被压迫民族的作品。郁达夫在翻译选材上充分彰显了其译者主体性。  相似文献   

14.
"文化转向"视野下的翻译理论充分彰显了译者的主体性,译者从忠实的"仆人"提升为具有创造性的"主人",译者的主体性决定了翻译文本的选择与翻译策略的取舍。在译者主体性关照下探讨英国新教传教士、汉学家麦都思《尚书》译本的翻译策略的选择,分析麦都思的译者身份在翻译策略中的体现,以期能够为促进今日之中国典籍西译、中国文化走向世界,为提升我们国家的软实力提供可资参照的历史经验,并为今日世界翻译的理论建构以及中国译学理论建设提供丰富的范例。  相似文献   

15.
纵观中国翻译史上的三次翻译高潮,都有大译者彪炳后世,形成了中国翻译史上独特的"大译者"现象。所谓"大",一为社会地位高,二为主体性强,三为影响力大。本文结合中国翻译史上三次翻译高潮,从译者的社会地位、翻译决策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和翻译活动参与社会文化建构三个方面系统阐述了中国翻译史上独特的大译者现象。  相似文献   

16.
食人主义翻译理论主张通过吞食强势的文化,吸取原作的文化精华,以强化本土文化,改变自身文化身份和边缘文化的地位。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通过文本的选择、翻译标准的制定和翻译策略的选择,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对原作进行"食人"式的重写和再创作,在翻译过程中发挥协商和斡旋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译者主体性是近年来翻译界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传统翻译观隐蔽了译者的主体性地位和创造性."文化转向"后译者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初步确立,解构主义、女性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后现代"翻译理论彰显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的同时也使译者主体性得到了极度张扬.但是,为了以防过犹不及,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在将来应该是一种制约性的发挥,和谐性的发挥.  相似文献   

18.
译者行为研究是对译者借翻译活动参与社会的社会化过程(角色化)的研究,译者的角色化之于译文上的表现需要通过构建评价模式加以描写和解释,而"求真-务实"译者行为连续统评价模式便是在这一背景下具体化的产物。该评价模式与译者行为的研究和评价涉及一些概念,廓清其中容易混淆的一些概念,如"求真"、"忠实"和"求真-务实"、"忠实"和"忠实度(性)"、"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忠实"、"忠诚"和"原文"、"原意"等,纠正传统认识上的一些偏颇,有益于该评价模式的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9.
朱生豪是莎士比亚戏剧最重要的译者之一,朱生豪译本在中国莎学史、中国翻译史上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伟大
工程。本文以译者生态理论(对译者之所以成为译者、之所以被称为翻译家的动态研究和静态描述相结合的理论)为
视角,深入追溯朱生豪的生平,从译者生成论、译者角色论、译者翻译论和译者接受论四方面探讨朱生豪的翻译活动,
既研究了其自幼天资聪颖、受过良好教育和兴趣爱好广泛、热爱莎剧、翻译态度严谨认真等个性特点,也探讨了其在事
关中华民族文化尊严的特定社会环境(抗日战争时期)下翻译莎剧行为的深刻社会背景。朱生豪的翻译生涯表明,翻
译不仅仅是翻译家的个人事业,也不仅仅是译者个人的孤立行动,而是由译者自身、社会及家庭环境、文化氛围以及译
文读者、观众接受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根据操控理论,译者是在诗学操控下进行的翻译活动;但同时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也不容忽视,译者完全可能摆脱诗学的影响而表现出其反操控的一面。鲁迅的翻译实践比较完整地体现了诗学操控下译者主体性受到压抑和获得张扬的辨证统一。通过分析鲁迅的翻译实践,说明在诗学操控中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并进一步指出,译者的这种"反操控"往往能对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