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巴彦淖尔市认真贯彻落实"优先重点"发展民族教育的方针,民族基础教育得到了长足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和不足在发展中需要解决。其原因较复杂,既有经济方面,又有社会方面,也有教育和学校本身的问题。要使我市民族基础教育进一步得到健康发展,制定和完善并充分利用特殊优惠政策,是发展的保障;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是缩短与其他同类汉校差距的有效措施;重视教科研,深化教学领域的改革和课程改革,加强队伍建设是提高质量的关键;积极探索授课用语的多元化,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民族基础教育全面发展的有力补充;突出民族学校的特殊性,保证其自主权,是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提高学校管理水平和层次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2.
薛丽娥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27(2):156-160
以贵州省民族贫困地区农村为例,论述民族贫困地区农村改革发展的意义及作用,分析民族贫困地区农村改革发展的难点及困惑,探讨推进民族贫困地区农村改革发展的途径及对策。 相似文献
3.
小康社会与西部偏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滕星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1(4):148-150
西部偏远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基础教育中存在着三个突出问题:义务教育不义务、基础教育不基础、语言文化障碍。要解决这些问题,就要处理好东部与西部、公平与效益,数量与质量、主流民族与少数民族等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如何改变广大贫困地区的办学水平和提高教育质量一直是党和政府特别关注的问题。近年来国家也投入了很多财力、物力和人力,加大了对贫困地区教育的扶持力度,但越是贫困的地区越难改变教育落后的局面。在贫困地区开办小学寄宿制学校,改变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是巩固普九、调整村小布局、优化教育资源、促进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师整体水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在贫困地区开办小学寄宿制学校,需要国家、社会和家长等方面的支持。 相似文献
5.
周大鸣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8(1):40-44
本研究于2003年对云南省维西县藏族聚居的塔城镇其宗村(自然村)、柯公村(自然村)、塔城村(行政村)以及傈僳族聚居的白济汛乡腊坝登村、上梁台村,共2个乡(镇)5个村的民族基础教育情况进行了参与式调查。针对当地少数民族基础教育存在的各种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6.
刘兰英 《广西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0(Z2)
我国西部贫困地区由于历史地理条件的限制,在基础教育方面一直落后于中东部地区和其他发达地区,这成为我国西部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通过对重庆市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人才的素质的现状的调查,揭示广大的西部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人才方面所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此提出了一些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7.
曹召胜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16-19
发达地区的实践证明,区域一体化的战略难以消除行政壁垒,欠发达地区应该更新思路,通过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实现区域整体竞争力的跃迁和经济社会发展,在开放条件下通过区域协同实现要素跨行政区域的自由流动以降低交易成本并实现整体效应,是中国构建统一、无缝的国内大市场的必由之路。但受诸多因素影响,跨行政区划的区域协同发展还面临诸多困境。通过对国家级示范区——武陵山龙山来凤经济协作示范区的在大量调研探讨民族贫困地区实现区域协同发展的困境及对策。 相似文献
8.
少数民族贫困地区教育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喇明清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5)
资源富集 ,经济文化发展较落后 ,农牧民群众贫困面大 ,贫困程度较深 ,是地处川西南的凉山彝族自治州的特点之一。本文通过对该州较贫困地区民族教育状况的观察、了解和思考 ,试图就与此类似的贫困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问题作出分析 ,提出切实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9.
实习支教工作顺应了高校师范教育改革的需要,缓解了部分贫困地区农村师资短缺的矛盾。然而,在实践中也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师范教育教学脱离基础教育需要,师范本科生培养与实践不适应,基地建设路径不畅;解决策略:建立适宜的、开放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做好师范生支教前的培养和被顶岗教师的培训,建立覆盖广泛、具有代表性的实习支教网络;启示:高师院校和实习基地学校的教师教育工作达到了双赢,为农村教育引入一渠活水,实习支教是需要多方合作协调完成的工作,促进高校教学改革和相关政策的制定。 相似文献
10.
刘绍恒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8,(S6)
“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教育法》规定的着眼于受教育者及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标示出我国的教育事业必将出现深刻的变革。作为一个民族预科教师,要参与这一变革,应具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念来作为自己教育行为的基本理性支点呢?本文结合当前我国民族预科教育的现状及自己的教学实践,阐述了对这一问题的构想 相似文献
11.
肖立新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3(10):10-11
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不仅是涉及到实现共同富裕的社会、经济问题 ,而且是一个涉及到民族团结、国家统一、稳定、安全的战略问题。自国家实施扶贫工程以来 ,民族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已取得了伟大的成就 ,但从目前的情况看 ,民族贫困地区的人文素质成为制约扶贫开发的严重瓶颈 ,因此 ,我们应当大力提高民族贫困地区人文素质 ,以进一步促进农牧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相似文献
12.
杨素梅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3)
民族贫困地区高校人才流失的根本原因是人才个体行为理性和利益目标的不一致。我们可运用博弈论的原理和模型,从机制设计理论和留住人才的有效激励条件方面,对民族贫困地区高校人才流失的形成机理进行深层次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戴坚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1,(1):95-97
文章根据当前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教育资金、师资、教育环境、以及教育行政管理等方面探讨发展贵州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 相似文献
14.
张先华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3)
民族贫困地区教育援助要从资金援助、物质援助转向教师援助,把教师援助放到首要的、更加突出的位置.民族贫困地区教师援助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推进均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民族贫困地区教师援助按援助性质分为教师数量援助、教师素质援助,按志愿者身份分为在职教师的援助、师范毕业生的援助和在读师范生的援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民族贫困地区教师援助要由以教师数量援助为主转向以教师素质援助为主,由以输血式教师援助为主转向以造血式教师援助为主. 相似文献
15.
内容提要:以四川民族贫困地区的农户调查和访谈为依据,本文分析了新阶段民族贫困地区农户对扶贫开发需求的内容和优先序的选择.文章结果显示,目前,四川民族贫困地区农户最希望得到的扶贫项目是生产、生活性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和增收产业项目,其中住房改造和修建道路是最希望得到的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农业增收项目是最希望得到的增收产业项目. 相似文献
16.
民族贫困地区实施素质教育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为贯彻科教兴国战略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由于民族贫困地区受思想观念、教育体制、师资力量、经济实力等因素的制约 ,实施素质教育仍面临重重困难。因此 ,更新观念、加强领导、深化改革、抓好抓紧师资队伍建设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相似文献
17.
万成政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0):52-53
民族贫困地区,由于自然、历史的原因,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与发达地区存在着不容忽视的差距。民族地区的初中作文教学,与发达地区一样,在因循“教师命题-指导-批改-讲评;学生审题-立意-构思-选材-写作”的常规模式时,依然存在“次数少、见效慢、质量差、费时多”的通病。怎样走出作文教学的困境并支撑起民族地区初中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是民族贫困地区初中语文教师共同探寻的问题。现在,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就民族地区初中作文教学谈几点思考,以期得到同行的指正。 相似文献
18.
彭泽平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2(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命题的提出,体现了党和国家新一代领导集体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认识的深化和发展,为我国社会发展和建设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我国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要承担构建和谐社会的使命,必须扎根西部民族地区的本土实际,大力加快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特色化发展.在发展途径上,必须强化政府对于西部民族基础教育发展的责任,加大国家对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扶持力度;在发展特色上,西部民族基础教育发展应强化绿色的生态教育和多元民族文化教育,大力推进西部民族地区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发展.从而为和谐社会构建奠定良好的教育基础. 相似文献
19.
职业技术教育作为科技、教育与经济的结合点, 是将科学技术变为现实生产力的转换器, 更是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成高素质人力资源的蜕变场。大力发展民族贫困地区的职业技术教育是实现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措施。近年来,民族地区的职教在与区域经济开发相结合的过程中, 在办学规模、办学模式、办学方法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 但也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建立二者良性循环的新机制,是该地区脱贫致富, 通向现代化的希望之路。 相似文献
20.
贫困地区贫困的主要原因是区域结构(包括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不合理。反贫困必须首先确定贫困地区的发展目标,然后依据发展目标进行结构调整。本文运用经济学与社会学的方法分析了贫困地区发展目标的确定依据、效益目标与公平目标的关系,指出了贫困地区的发展目标及其指标体系,认为贫困地区结构调整的基本途径是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与小城镇建设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