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田毅鹏  刘拥华 《社会》2006,26(2):102-114
自社会学学科创建以来,社会学的“科学属性”与“人文属性”以及两者之间的关联一直是备受争议的话题。本文从对费孝通晚年一文的解读出发,试图在解读的基础上对此问题展开进一步阐述。文章认为,基于中国社会的历史与现实,学科的人文属性是社会学题中应有之义;从社会学的“学科意识”这一维度出发,阐述在社会学本土化趋势下,社会学如何与人文科学进行有意义的勾联,是社会学扩展自身传统界限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扩展中国社会学新境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少杰 《社会》2006,26(2):80-101
费孝通晚年多次倡导,中国社会学要突破实证社会学的单纯科学主义视野,应当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举,在对社会生活开展客观性研究的同时伸张人文关怀。根据这个原则,费孝通主张社会学应当注重对精神世界开展研究,重视文化传统、意会沟通和内在自我等方面在社会生活中的深层作用,要在各民族的古代文明中发现具有不同特点的思维方式和对社会生活的研究方式。费孝通的这些主张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为中国社会学开拓新视野、展开新境界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郑杭生  杨敏 《社会》2006,26(2):1-17
早期现代性和工业化确定了社会集合性的大型集体化和组织化的表现方式,创生了集体化社会及其个人。对独一无二的现代生活的描述、构想和解释成为了这一时期新兴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项任务,社会学更是倾力表达了这段“大写的历史”,刻画了民族国家社会的一体化形貌,也反映了社会系统及其结构的刚性状态对个人活力的禁锢、封冻。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时代的现代性正越过滞涩和趔趄的阶段,变得自由、液化、轻盈,日益趋向更加流畅的形态;“个人”正行走在自我创新的前夜,以新的面貌走向我们、走进社会学。对“个人”与“社会”重新进行“大尺度”的社会学观察和思考,能够发掘出蕴含其中的应对现实生活种种问题的新策略,发现当代社会与个人不断发展的弹性、柔韧、包容和耦合能力,把握使我们的世界从差异走向认同、由分歧达成共识,以及跨越矛盾、实现和谐的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4.
王水雄  杨颖琳 《社会》2006,26(1):61-82
关系网络未必总是积极的,从而也未必总能构成社会资本。本文试图将信息经济学的信号传递问题与社会学的关系网络研究结合起来,以职业流动的个案为例,来探讨人力投资、信息传递与关系网络改变的逻辑联系。在求职过程中,行为者随机会集合的状况不同会对关系网络有不同的倾向;行为者可选择的机会集合与其人力的状况、人力显示方式和程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在机会集合一定的情况下,关系网络除了有助于行为者获取职业信息之外,还会影响外界对他/她的评价,进而影响其人力信息的传递;而对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人力投资不仅会改善人力状况,还能多样化人力显示方式(包含改变关系网络在内),强化人力显示程度。  相似文献   

5.
浪漫主义是对现代性的第一次反叛.中国五四以后的30年代文学和新时期文学发生了两次浪漫主义思潮.由于中国现代性的特性以及传统文化的影响,决定了中国浪漫主义不同于西方的神性浪漫主义.而是一种诗性浪漫主义.它具有现实关怀、写实风格、明朗健康的情绪、平民精神等特性.  相似文献   

6.
郑莉 《社会》2006,26(2):18-33
英国著名的社会学家齐格蒙特· 鲍曼在4050 年发表的《社会学对后现代性的回应》(后收入《后现代性的通告》)一文中首次对后现代社会学与后现代性社会学进行了区分。鲍曼尝试用“社会性”、“栖息地”、“自我建构”与“自我组装”等概念分析当代西方社会崭新的人类状况。本文试图在阐述鲍曼关于后现代性社会学理论构想的同时,剖析这一构想所凸显的社会学在后现代状况下的理论定位及方法论问题。  相似文献   

7.
沈关宝 《社会》2006,26(2):64-79
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费孝通先生在社会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对社会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具体表现为:1、学以致用的价值取向;2、对马林诺斯基功能理论偏颇的修正;3、提出“心态”概念和“文化自觉性”观点;4、应用类型比较的田野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8.
赵定东 《社会》2006,26(3):99-117
大型国有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出现困难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其转型适应发生了障碍,其根源在于单位习性的惯性作用和社会认同的自弃制约。单位习性源自国有企业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施行的影响;社会认同的自弃行为则是计划经济体制与市场经济体制运行脱节的现实表现。转型适应有同化、整合、分化和边缘化四种表现形式。同化、整合是转型适应的良性状态;而分化和边缘化则是其恶性状态。分化和边缘化的产生是由于体制内社会国家责任过重、社会保障项目过于全面等因素的影响。就社会政策的导向效用而言,社会保障必须把握一定的度,否则就会导致保护懒惰的消极后果。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40年代的特殊环境中,浪漫主义思潮因重新获得了较大的自由空间而呈现回归之势.郭沫若重新评价浪漫主义,在创作上取得了浪漫主义历史剧的丰收;在一般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中,开始融合浪漫主义的因素;在不同的区域还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带有浪漫主义成分的创作.40年代浪漫主义思潮的回归,涉及社会情势变化与文学发展的关系.它作为一种文学现象,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和自己的特点,其昭示的文学发展规律值得人们深思.  相似文献   

10.
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何雪松 《社会》2006,26(2):34-48
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是社会理论的当代进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沿着两条路径展开:一方面,吉登斯、布迪厄等社会理论大师在现代性架构下检视空间与社会的交互关系对于研究社会结构与社会过程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后现代社会理论家采用一系列的地理学概念和隐喻来探索日益复杂和分化的社会世界。本文旨在系统地呈现这一转向的基本脉络。  相似文献   

11.
李庆本 《求是学刊》2003,30(6):98-103
本文试图突破将中国等同于传统、将西方等同于现代的学术范式,以中国近代文学中的浪漫主义为主要考察对象,从浪漫主义与审美现代性的密切关联入手,揭示了审美现代性在汉语语境中产生的文化渊源、具体内涵、历史意义。以此说明审美现代性问题不仅仅是西方独特的文化现象,而且也是内在于中国美学发展的历程之中的。而在考察中国审美现代性问题的时候,就不应该仅从西方着眼,还应该考虑到中国文学自身因素,不仅要看到中国浪漫主义作家所受到的外国文化的影响,还应该注意到本民族文化的传承性在现代作家身上所发挥的作用以及所表现出的文化姿态。  相似文献   

12.
石晓博  张念贻 《唐都学刊》2013,29(2):117-122
耿翔诗歌创作中,坚守现实主义并延伸着社会视线,激扬浪漫主义的个人情愫和艺术视野,可以说是在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相互交融之中探索诗性精神.试图通过对耿翔诗歌纵横考量进行解析,并最终认为,在陕西当代文学之中,耿翔以故乡马坊为主题的诗歌散文的双文本创作构成了陕西文学地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新时期文学中的浪漫主义及其走向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评述新时期文学时,人们常常只把现实主义作为主潮,而忽视了浪漫主义的存在,其实,这是极不公正的.现实主义固然在新时期经历了"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三个阶段,后来由于作家执著于生活的本真还原,衍生出了"新写实文学",成为新时期文学的显学;而浪漫主义也经历了"朦胧诗"的低调浪漫、"寻根文学"的悲凉浪漫,发展到与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关系说不清、道不明的"后浪漫"阶段,成为新时期文学家族的重要一员.  相似文献   

14.
张器友 《唐都学刊》2007,23(1):102-109
在贺敬之近七十年的创作道路上,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大体表现出结合状态,就整体而言,更多地倾向于革命浪漫主义。他立足民族的土壤,置身于世界范围内的“底层潮流”,在主观和客观相统一、思想和感情相融合前提下的主体性张扬;以“大我”主导审美倾向,努力创造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新人的抒情形象;熔过去、现在、未来于一炉,并且倾向于未来的思情取向,等等,都表明他属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中杰出的革命浪漫主义歌者。  相似文献   

15.
对西方浪漫主义解释学的分析应该从阿斯特、施莱格尔开始,最后过渡并集中在施莱尔马赫的身上。施莱尔马赫关于误解的普遍性、严格的解释学实践、读者能够比作者更好地理解其作品、解释学的辩证法等思想的重要内涵,暗示了它们之间有一种内在联系。从这些内容上,我们可以具体看到,施莱尔马赫在近代解释学中真正的革命意义之所在,以及以他为代表的浪漫主义的普遍解释学对理性主义的普遍解释学的超越。  相似文献   

16.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concept of improvisation in the therapeutic setting as a complex construction when elaborated in the idiom of jazz music. A composite clinical case is offered that illustrates an impasse and how improvisational thinking offers a way forward. Improvisation has recently been conceptualized through the metaphor of theater improvisation, dance, and rhythm. The therapeutic hour is considered an improvisational dialogue with the main theme (melody) and counter melodies, and harmonic possibilities that underlie the rhythmic pulse of the hour. Improvisation requires a reflective/interpretive process that draws on patterns, structures, and experiences reformulated in the relational field of the participants. The client initiates the call and response pattern, from which improvisation emerges as a mutual process of discovery. A more relaxed, receptive, and reflective posture extends Winnicott’s 1971 notion of play to integrate classic understanding and relational interaction.  相似文献   

17.
Abstract

Many clients relate in ways that elicit emotional responses in practitioners and may also feel pressure to intervene when appropriate action is not yet clear. Practitioners must develop sufficient self-awareness so their own reactions do not interfere with the work they do with clients. Educators exhort their students to be self-aware, but locating methods that foster the capacity can be difficult. Infant observation is an elegant training model that helps to develop self-awareness. The method described here makes use of regular observation, supportive small groups, and repeated detailed examination of what is seen in training both generalist and specialized practitioners. It has become a prototype for the observational study of several kinds of specific populations. Because it attends to people in their own environments and demonstrates a flexible, reflective, multi-modal manner of information-gathering, infant observation is particularly useful in the education of social work practitioners.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