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数字劳动是数字经济时代资本主义社会涌现的新价值源泉,数字资本是参与和支配数字劳动生产的新资本形态。从形式逻辑上看,数字资本是数字技术革命全方位作用于资本主义社会劳动形态、商品形式、资本物质运动和价值运动全过程的综合性结果,作为数字资本价值载体的数字商品具有价值、使用价值、交换价值三元辩证统一的价值结构。数字资本兼具作为智能化人工化生产要素形态和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载体的二重属性,数字资本运动在物质形态上表现为数字生产和数字流通循环往复的持续运动,在价值形态上表现为价值创造和价值增殖复合叠加的双重运动过程。数字资本运动依然受剩余价值规律支配,在剩余价值规律作用下数字资本运动一方面推动了资本主义社会化数字大生产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又加深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数字异化程度和激化了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矛盾,为资本主义制度走向自我毁灭宿命做出了历史性铺垫。  相似文献   

2.
3.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技能鸿沟问题越来越明显,通常表现为认知鸿沟、参与鸿沟和性别鸿沟三种形态。数字技能鸿沟反映了人们的身体与技术之间的分裂关系,显性原因是数字技术的加速发展导致人的技能更新速度与社会需求不平衡匹配;隐性原因是数字技术的资本主义应用导致数字技能的两极分化。马克思关于劳动技能的论述为审视数字技能鸿沟提供了批判性视角,只有打破资本逻辑的圈囿,才有助于跨越数字技能鸿沟,实现数字技能的自由发展。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立足唯物史观视域,从异化劳动和私有制视角对资本主义劳动的不正义现象进行了历史性解构与批判。他在对资本主义劳动的目的和价值、劳资关系和交换实质以及社会劳动财富分配的剖析中蕴含着丰富的劳动正义思想,并揭露出“资本永恒正义”的虚伪性和雇佣劳动制度的非正义性事实。马克思劳动正义思想作为科学的真理,对培育“因劳称义”的社会新型劳动观,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增强劳动者获得感、幸福感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从资本的增殖本性出发揭示了资本从“物”到“关系”的深刻本质,而对资本“社会关系”本质的揭示也恰恰就是对资本逻辑的生成的起点的描述。资本逻辑是资本通过“关系”本质逐渐攀升到了社会统治地位时所生发出来的一种强制性的权利。但是,资本由于自身的内在矛盾同样是一个历史性的产物,因而资本逻辑也会随着资本内在矛盾的激化而逐渐趋于暗淡。  相似文献   

6.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逻辑占统治地位,人处于被统治、被支配的地位,是资本增殖的工具。在价值增殖过程中,一维视角下整体的人,包括资本家和工人,因劳动异化和资本异化而沦为资本的奴隶;在价值流通领域,二维视角下资本家和工人成为买者与卖者,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的不平等使得资本家(买者)通过无偿占有工人(卖者)创造的剩余价值实现了资本增殖;在价值分配领域,三维视角下,雇佣工人、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三者之间的价值分配是按资分配和按土地分配,缺乏正义性和合理性;在价值生产领域,多维视角下分工体系中的人成了分工体系的一个个器官,通过协作和分工加速了资本增殖。要真正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就必须推翻资本的统治,实现对资本逻辑的超越和生命逻辑的重建。  相似文献   

7.
8.
马克思的劳动解放思想内涵丰富。由马克思两大理论发现衍生出的生产逻辑和资本逻辑构成了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双重展开逻辑。青年马克思秉承人本学异化史观,以理想化自主性劳动“悬设—异化—复归”的理论逻辑完成了对劳动解放的最初表达。随后,马克思立足人类社会发展的总体性客观规律,通过生产逻辑布展,彰显劳动对于人类解放的普遍人类学意义,形成了劳动解放思想的体系化表达。最后,他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性考察,揭示人的现实生存状态并展望人类全面解放的现实趋势。对马克思劳动解放思想的历史性梳理,不仅有利于对马克思整个学说体系的把握,而且有利于为解决我国当前劳动领域面临的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9.
对资本与劳动的雇佣关系问题进行了分析 ,在将资本进一步确定为实物资本、将劳动进一步确定为人力资本的前提下 ,认为二者雇佣关系的确定主要取决于企业中两种资本存量的比较、两种资本的可替代性比较、两种资本稀缺度的比较、两种资本亲合度和亲合领先度的比较等四个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 ,说明了以往的研究把资本雇佣劳动作为论题的原因 ;分析了知识经济时代资本与劳动雇佣关系的新的特点与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研究,本质上是政治经济学批判。他适度吸收了国民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将对资本的研究提升到经济哲学和经济人类学的高度。经济哲学构成了马克思的研究方法,经济人类学构成了马克思的研究目的,它们共同构成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内容。马克思研究资本问题的双重逻辑充分体现出他正视现代性,重视现代性,又通过批判现代性而超越现代性的内在理路。资本的运行逻辑及其人类学后果构成了现代性的经济形态;资本与劳动的分离又造成了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分离,私有制是现代性的政治形态;普遍的交换和全面的需求体系使基于资本运行逻辑之上的广泛交往成为必然。于是,一种超越地区、民族和国家边界的世界历史交往得以形成,全球化、世界化是现代性的社会形态。只有彻底消灭劳动异化,消灭违背正义原则的私有制,才能回归人本身,实现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简约地说,资本、私有制、世界化和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构成了马克思研究资本逻辑的内在结构,经济哲学和经济人类学构成了马克思揭示这种结构的方法论基础。这些哲学画面勾勒出马克思资本研究的一个清晰内在逻辑:资本——私有制——历史交往——人类解放。  相似文献   

11.
互联网用户在互联网中的活动是否是数字劳动、能否创造价值的问题一直存在争议。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生产性劳动创造价值。互联网用户主动输出型行为是用户在数字网络中有目的的自我实现活动,所以它是一种数字劳动;这种数字劳动创造出来的用户生产内容具有使用价值,所以它同时是一种生产性劳动。作为生产性劳动的互联网用户主动输出型行为直接创造价值。互联网用户被动输出型行为因为不具有目的性而不能当作数字劳动,但被动输出型行为产生的数据可以作为数据商品生产的原材料、数字机器开发的原料和运维的养料参与数字经济价值生产链上的价值生产。对于互联网用户创造的不同形式的价值,数字资本以数据商品的形式和直接占有用户生成内容的形式从中获取价值。  相似文献   

12.
互联网时代,基于互联网社交媒体平台不断发展的粉丝经济、明星流量经济催生了"数据女工"群体和现象。从事数据制作的女性追星群体将自己的个人情感、休闲娱乐与新兴的产业模式相融合,赋予了数据女工生产劳动、数字劳动的双重面向。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域中,"劳动"是一个关涉到人的本质属性的重要概念,资本主义与异化则阻碍了个体通过劳动实现全面自由的发展。结合网络民族志获取的数据女工实证素材,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分析框架可以发现,数据女工呈现出不同于作为一种娱乐方式的粉丝追星的生产劳动特征、不同于传统物质劳动的数字劳动特征。在此过程中,这一群体所遭受的肇始于数字资本的性别困境和劳动异化同样清晰可见,亟待讨论。  相似文献   

13.
在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中,交往范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马克思对人类交往的探索完成了对人类传播现象特别是现代传播现象的一种独特解读;这种解读的方法论基础是与他对资本的分析相一致的.资本签发了现代传播工具的出生证明,现代传播活动传递和构成了生产关系,资本的终结就是人类全面交往时代的到来.总之,资本塑造了传播,传播的逻辑体现了资本的逻辑.现代传播是随着资本的产生而产生、随着资本的发展而发展的,资本塑造了传播,传播的逻辑体现了资本的逻辑.  相似文献   

14.
15.
劳动与资本的关系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核心问题,也是现代社会体系所围绕旋转的轴心。马克思对劳动与资本对立之谜的破解体现为“三维理路”,即通过经济逻辑揭示资本增殖“交换关系之谜”的事实批判,通过政治逻辑呈现个人在社会关系中“现在受抽象统治”异化生存状态的价值批判,以及通过实现人的解放逻辑完成对劳动与资本对立历史性超越的哲学批判。三重批判体现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逻辑的真正统一,实现了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理论的革命性变革。  相似文献   

16.
数字和资本的联袂重构了传统劳动方式和劳动关系,使“数字劳动”成为研究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重要领域。对此,克里斯蒂安·福克斯构建了较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的数字劳动批判理论,认为“互联网产消者”创造数据商品的劳动就是数字劳动,广义上包含五种劳动形式和生产方式。福克斯在一定意义上拓宽了对数字劳动的研究视野,对于我们认识数字劳动、发展数字经济具有借鉴意义,但由于方法论上的不足导致其对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中涉及的一些概念范畴存在误读,因此有必要基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批判性地分析福克斯的数字劳动理论,廓清数字劳动的相关概念和范畴,深化数字时代对劳动新变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18.
文章通过对数字劳动物质性与非物质性之争、生产性与非生产性之争的关系梳理,阐释数字劳动的内涵、特征及发展理路。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梳理并探讨数字劳动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之间的关系、数字资本剥削逻辑下剩余价值的形成及数字劳动对数字大众、数字零工等群体剥削的影响等,肯定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对数字劳动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明确数字劳动的深层本质。研究发现,当前学界关于数字劳动的研究还存在概念与范围界定模糊不清、数字劳动的剩余价值生产过程的研究存在争议、相关问题的应对策略阐述较少、研究视角创新不足等问题。发展数字劳动理论,学界需进一步夯实数字劳动的基础理论研究,加强国内外数字劳动研究的视域融合,探索摆脱数字资本剥削与控制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一种认知新闻事物的思维程序,大数据新闻认知的普遍性逻辑必然会抽离个别新闻事物的具体性,其特征是一步一步地撇开个体新闻事物身上道德的、功用的、审美的和哲学的等意义,以还原为最为抽象的同一性。这种新闻生产逻辑必然会遗漏与特定本质属性缺乏关联的非本质新闻属性,从而使个别新闻事物的整体形象和全部意义无法得到认知与传播,最终导致大数据新闻的本质和客观性既不能深刻反映社会意义的原型结构,更不能反映超自然的、高位阶的社会信息需求。也就是说大数据本身是一种理性的表现,但还需要更大的理性——人文法则的观照。  相似文献   

20.
伴随着数字技术飞速发展,数字平台广泛应用,互联网已经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实现了方方面面的深入融合,世界在数字层面实现了重构。数字劳动随之成为当今数字经济时代的重要劳动类型,虽然出现了新的劳动内容和表现形式,却没有摆脱资本增值逻辑,社会经济生活未能逃脱异化命运,并有了新的异化表征。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具有跨越时空的强大理论生命力,可以用来解剖数字劳动异化表现的本质机理,更好地思考在数字时代下劳动异化的扬弃对策。同时利于认识数字经济的两重性效应,顺应数字经济的趋势,扬弃资本主义数字劳动的弊端,推动数字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早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