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文章利用2007-2015年中国上市公司的财务数据,分别应用7种识别方法对中国僵尸企业的规模进行了全面的测度.在此基础上,基于地域、行业分布和所有制性质三个维度,对识别出的僵尸企业进行了特征分析.研究结论表明,2007-2015年间中国僵尸企业的数量变化基本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产业结构单一、国有经济成分较高的省份僵尸企业占比较高;产能过剩行业和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僵尸企业占比较高;国有企业更容易成为僵尸企业.此外,为厘清僵尸企业出现的根源,对僵尸企业和产能过剩的关系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辨析,并结合实证结论提出了处置僵尸企业的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本文选择甘肃省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有色金属矿采选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作为研究样本,选择峰值分析法和非参数前沿面方法测度产能利用率和投入效率,结果发现四个工业部门的产能利用水平呈现规律性波动变化。2007至2008年间四部门产能利用水平均为严重产能过剩;2008至2010年均为产能利用适度或产能重复利用;2010至2012年均为产能不足。针对测度结果四个工业部门应增加投入、加强管理、增加产能,同时应预判未来资源枯竭,注意工业转型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3.
选取制造业的十个重点行业,使用2001-2014年的面板数据,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法(DEA)对其产能利用率、技术效率和设备利用率进行了测算,结果显示:我国制造业的部分行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等传统行业的产能利用率较低;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等新兴行业的产能利用率相对较高.剖析制造业产能过剩的影响因素,发现市场需求与产能利用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资本密集度、就业水平、开放度、金融支持与产能利用率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利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Sfpanel时变非效率(time-varying inefficiency)模型测度中国工业细分36个行业1999-2014年产能利用率及动态表现。研究发现:中国工业行业产能利用率在2008年之前呈"M形"阶段性产能过剩,在2008年之后呈逐渐波动下降趋势的长期性、全面性产能过剩;重化工业层面产能过剩行业认定与以往研究存在一致性共识与异质性新发现;部分传统轻工业与少数高新技术行业出现产能过剩新特点。  相似文献   

5.
研究行业产能对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的影响,结果发现:相对于国有企业,行业发展对非国有企业投资现金流敏感性影响更大。当行业产能利用率较高时,相对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较高;反之,当行业产能利用率较低时,相对于国有企业,非国有企业的投资现金流敏感性较低。行业产能利用率下降,相对于高融资约束,国有企业融资约束较低时投资现金流敏感性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6.
7.
产能利用率是反映工业经济运行效率的重要指标,本文介绍了生产能力、产能利用率定义和常见的调查方法,概述了用统计调查法测算产能利用率的应用情况,详细研究了美国、日本、加拿大、欧盟等主要发达国家和经济体的产能利用率统计调查方法,对调查方案设计、实施、指标测算和数据发布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最后针对我国工业调查制度,对我国产能利用率统计调查制度的建立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僵尸企业近年来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学术界关于僵尸企业的认定并无共识。识别出僵尸企业是处理僵尸企业问题的第一步,提早预警、防止僵尸企业出现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之策。结合中国国情,将银行补贴和政府补助同时考虑在内,并基于僵尸企业长时间逐步演化的特点,提出符合中国现实的僵尸企业识别方法,在此基础上从财务视角建立了僵尸企业的预警模型。通过3年的预警模型可以看出,现金负债总额比、现金流动负债比、总资产净利润率、流动资产净利润率、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每股净利润指标具有稳定的预测效果,能够有效实现僵尸企业的预警,为企业提前发现危机,及时采取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1995-2013年中国工业平均产能利用率为57.43%,基本呈现波动中上升的趋势;在此基础上论文进一步分析了产能利用率的行业和地区差异,研究发现,经济周期、资本密集度与工业化水平对产能利用率的提高存在正向作用,而对外开放度与国有企业比重对产能利用率呈抑制作用;2013年后,国家关于发布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的相关政策对中东部地区产能利用率的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10.
产能问题多年来一直是政府和学界关注的热点,而产能利用率是评价产能过剩程度最为直观的指标.本文系统地论述了产能利用率的内涵以及各主要测算方法的发展渊源、主要思想以及优缺点,并通过网络爬虫技术和可视化方法展示了国内产能利用率测算问题的研究现状,分析各类方法在时间上的发展特征、具体应用的行业层级特征以及测算结果的数值特征.研究显示:首先,可以按照经济意义、工程意义或技术意义给予产能不同的界定,当前几种主要的测算方法在产能界定、行业应用层级以及数据要求等方面各有侧重;其次,函数法与生产前沿面法具有很长的应用生命期;最后,各类方法的基本原理不同导致了所得结果的不一致,即相同的数值所代表的产能利用程度未必相同.  相似文献   

11.
12.
13.
基于对外直接投资动机理论,分析了不同动机的中国工业企业利用对外直接投资化解产能过剩的内在机制;基于中国工业企业的财务数据,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法测算了产能利用率,以测算出的产能利用率作为被解释变量,通过面板数据回归方法实证分析了对外直接投资对产能过剩的化解作用,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产能利用率比投资前有所提升,过剩产能得到化解;不同动机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化解产能过剩的效果不同,资源寻求型、市场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化解方式直接,化解效果更显著,战略资产寻求型对外直接投资凭借逆向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提升,属于间接方式,化解产能过剩的效果较慢。  相似文献   

14.
    
现行财税体制下以间接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通常会激发我国地方政府积极干预本地经济、追求投资规模和扩张生产规模,而导致产能利用率下降.基于2001—2015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利用动态面板模型实证检验了财政分权背景下我国税制结构对工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税制结构的改善对我国各地区的产能利用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并且税制结构对产能利用率的促进作用具有区域异质性,产能过剩越严重的地区,税制结构的作用也越显著.化解产能过剩应积极促进税制结构改革,建立一套科学的基于各地经济发展程度和资源禀赋差异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分配公式,切实解决地方财政缺口问题,防止一刀切式的改革削弱治理政策效果.  相似文献   

15.
僵尸企业被困市场自救无力,需要政府部门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针对僵尸企业的退出机制,从僵尸企业、银行、政府三方出发,建立演化博弈模型展开研究。分析结果表明,当前实施的专项补助策略主要对大型国有僵尸企业的退出有加速作用,中小型僵尸企业的退出仍然面临着较高的阻碍效应。政府加强对银行的监管及对“僵尸借贷”行为的惩戒能够从根源上减少僵尸企业的产生,并迫使已经存在的僵尸企业退出市场,而简化破产程序等降低退出成本的手段能够加快清理全部的僵尸企业。长远看来,政府需要进一步放松对企业和银行的干预,并引导大家理性看待破产行为,减轻破产企业负责人的心理压力,降低破产带来的人力资本价值损失,以预防新僵尸企业的产生。  相似文献   

16.
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遏制资本“脱实向虚”与妥善处置僵尸企业对推动经济持续向好发展意义重大。以我国A股上市制造业企业为研究样本,实证分析了企业金融化对新僵尸企业形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金融化水平上升显著提高了非国有企业僵尸企业发生率,而对国有企业在统计上不存在显著性。进一步研究发现,企业金融化挤出了企业生产性投资,降低了企业生产效率与市场竞争力,从而导致新僵尸企业的形成。研究结论为引导资本“脱虚入实”、妥善处置僵尸企业,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僵尸企业是阻碍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的“隐疾”,也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绊脚石”之一。厘清僵尸企业是“怎么来的”和“怎么没的”对于科学且有效地处置僵尸企业、增强市场效率具有理论和政策上的指导意义。在综述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梳理了僵尸企业的识别方法及其演进,比较了中、日、欧等国家(地区)僵尸企业的不同特征及成因,分析了政府和银行的不同作用机制,归纳了僵尸企业的主要危害,并从加强市场机制、推进制度建设、营造适当宏观经济环境、充分发挥政府职能等角度总结了预防和处置僵尸企业的方法。最后指出了关于僵尸企业需要进一步着重研究的问题:民营僵尸企业的特征及成因;银行对于僵尸企业生成和处置的作用,特别是政府与银行的互动;僵尸企业通过产业链对上下游企业造成的危害;僵尸企业与宏观经济及政策的互动;清理僵尸企业可能造成的风险;等等。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中国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环境规制政策。然而,地方政府在实施环境规制的过程中受到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双重制约,使得传统环境规制的收效有限,中央环保督察制度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为检验中央环保督察对解决当前中国制造业企业产能过剩问题的效果,基于2012—2019年上市制造业企业的年度数据,利用多期倍差法考察了这一制度对制造业企业产能过剩的影响及作用传导机制。结果表明:中央环保督察整体上有利于制造业企业过剩产能的治理,并通过促进地区专业化集聚来发挥作用。同时,该制度对市场化进程较高地区、重度及中度污染行业的制造业企业过剩产能的改善作用明显,也对大规模、国有及民营制造业企业过剩产能的治理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文章基于2012—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检验企业内外部治理机制对企业僵尸化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分析师关注可以降低企业僵尸化程度,有助于抑制新的僵尸企业形成。分析师关注通过提升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进而降低企业僵尸化,内部控制有效性在分析师关注对企业僵尸化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效应,进一步研究发现,市场化进程会削弱分析师关注降低企业僵尸化程度的作用强度,在市场化程度较低的地区,分析师关注降低企业僵尸化程度的作用会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20.
以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并以其生产现状为背景.从其内部的工作流程出发,对整个制造过程的生产能力做了系统的分析,提出了一套生产能力评估、平衡、提升的完整评估方案.在对生产能力核算做出系统总结的基础上,将产能评估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通过综合考虑盈利指标、市场需求、生产能力等因素进行资源平衡调配,可为生产与销售提供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