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精神损害赔偿是我国民法学上的一个新课题 ,而“精神损害”是建立和完善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一个不可缺少的基本概念。对“精神损害”的定义应当反映我国《民法通则》的立法精神 ,合乎法律的公平价值取向 ,只有这样 ,才能为我国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法律化、完善化提供一个合理的空间  相似文献   

2.
试论离婚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离婚之精神损害有离因精神损害和离婚精神损害两种.前者是夫妻一方对另一方构成侵权行为而导致离婚,从而给一方造成精神痛苦,受害方可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我国新的<婚姻法>确立了这一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填补了我国婚姻制度的一个空缺.而后者是夫妻一方对另一方并无侵权行为,离婚本身即为构成精神损害之直接原因,如由于第三者插足、婚外恋、夫妻一方被判处徒刑等.这种离婚同样使一方受到精神损害,自然也应得精神损害赔偿.遗憾的是,新的<婚姻法>并未作此规定.因此,要完善我国离婚之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不仅要使离婚之精神损失赔偿的权利义务主体进一步扩大,把第三者也作为离婚之精神损害赔偿的义务主体,而且还要将离因精神损害赔偿扩大到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将因婚外恋、第三者插足、因配偶一方犯罪而被判入狱和其他原因导致离婚的情况作出规定,使精神受害者得到应有的经济救济和补偿.  相似文献   

3.
在精神损害赔偿制度中,赔偿范围的确定历来是法学理论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也是立法过程中的难点问题。在今后的立法中,应当规定对法人所受的精神损害予以赔偿,并逐渐完善有关人格权方面的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4.
胎儿精神损害赔偿问题是我国侵权行为法中至今尚未得以解决的问题,学术界对此也无定论。本文从该问题的几个基本问题出发,对于胎儿精神损害赔偿中胎儿是否具有权利能力的问题以及各国在此问题上的立法例以及发展历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职业病病人的人身损害通常具有缓发性、不可逆等特质。《职业病防治法》第58、59条分别规定了工伤保险待遇给付请求权和人身损害赔偿请求权。工伤保险待遇在本质上属于人身损害补偿,如要实现损害之全部填补,职业病病人可以选择从契约关系、侵权行为、保险契约、法律之特别规定等视角,以仲裁或诉讼方式请求用人单位予以人身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6.
从精神损害赔偿的实质及违约责任中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来看,精神损害赔偿都是一种独立的责任形式,侵权不是其前提条件,反对违约责任中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理由也不能成立。故我国应建立违约责任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的一般原则,但这一原则应受适用于赔偿的通常原则的限制,以免损害到交易的进行。  相似文献   

7.
对公民精神损害的法律责任问题,散见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少数几部法律法规中,其法律规定不仅适用范围有局限性,而且没有明确统一的量化标准,导致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当事人的精神损害赔偿缺乏必要的法律保障,造成同类性质的案件在不同地区、不同法院判决结果差距悬殊,这有损于我国法律的统一性和权威性.所以,应完善精神损害赔偿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8.
我国现行的刑事诉讼法赋予了刑事被害人当事人的诉讼地位,使其享有到了更多的诉讼权利,但在司法实践中却长期存在否定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权的不当情形。本文试图指出对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权的否认本身是一个伪命题,否定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赔偿权不利于恢复被犯罪行为破坏的社会关系,不利于抚平被害人的心理创伤,其违背了法制统一的要求,在刑事诉讼法即将修改的大背景下,如何赋予刑事被害人精神损害求偿权,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任欣悦 《天府新论》2012,(5):71-74,83
国家新颁布的《侵权责任法》规定了保护人的精神权益,但没有规定精神损害赔偿具体内容,条文简略,操作性不强,甚至落后于既有的关于精神损害保护的司法解释.《侵权责任法》保护人的精神权益的规定还需要完善细化:将精神权益损害赔偿数字化、具体化、可操作化,先通过司法解释或者司法判例及时进行明确是可选之途.  相似文献   

10.
精神损害抚慰金在法律适用中出现了一些学术争议,本文对司法实践中有代表性的争议进行阐述和分析,并提出笔者自己的观点,目的在于促进关于这一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完备。  相似文献   

11.
精神损害是指对民事主体精神活动的损害,其法律救济途径是通过物质赔偿等形式抚慰受害人,惩罚违法行为。自然人人格权受到侵害,有权请求精神损害赔偿,法人也有人格,也具有精神损害赔偿的主体地位。扩大精神损害赔偿的客体范围是世界民事立法的发展潮流,我国《民法通则》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客体范围明显偏狭,亟待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12.
我国《民法典》第16条在接受赠与、财产继承上赋予了胎儿以准人格权,使胎儿的部分权益得到了法律的保护。但近年以来,胎儿被侵害人身利益的情况时常发生,胎儿人身损害赔偿问题已经在法学界逐渐变得热门。法律却没有赋予胎儿以损害赔偿请求权,致使“同案不同判”的现象时有发生,不利于我国法律制度的完善。因此,我们要研究胎儿是否应该具有胎儿损害赔偿请求权,在这方面,理论界与实务界仍存在不小的争议。但支持胎儿获得损害赔偿请求权是更加有力、适当的。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胎儿损害赔偿请求权的实现路径,规范权利行使的时间、主体、范围等具体规则,希望立法能早日给予胎儿完整的保护,在人身权益受到损害时提供有力的损害赔偿。  相似文献   

13.
张兆炜 《南方论刊》2007,(4):35-35,34
2001年3月10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了《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对侵权造成的精神损害明确肯定给予赔偿。  相似文献   

14.
目前,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精神赔偿在司法实践中存在缺位,反对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固然有其理由,但并非合理。文中围绕反对将精神损害赔偿纳入附带民事诉讼的三项理由进行辨析与驳斥,认为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应在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贯彻执行,并对刑事犯罪中精神损害赔偿的保护范围予以了明确界定,以最大限度的保护被害人的精神利益。  相似文献   

15.
第三人惊吓损害是侵权行为法上的一种直接损害。我国应从第三人因惊吓受到严重精神损害、第三人与直接受害者的密切关系以及侵害人的过错等方面完善侵权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6.
在人格精神利益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漠视权利主体的精神损害而不为其提供司法救济的途径并非现代法治国家所应该提倡的。应该依托《合同法》中违约财产损害赔偿的相关规定,借鉴侵权法中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制度,建立我国的违约精神损害赔偿制度。  相似文献   

17.
无论是从我国精神损害的内涵和精神损害赔偿制度的宗旨方面考察,还是从国外立法与司法实践上看,时间浪费皆不适宜归为精神损害。时间浪费不同于精神损害,基于旅游时间的特殊性,应通过非财产损害赔偿加以保护,如此才能更好地保护旅游者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8.
于轩 《理论界》2005,(11):97-98
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在我国得到立法上的确认时间还不长,对于精神损害赔偿方面的争论一直是各抒己见,尚无定论。笔者从我国的立法现状和学者的各种学术观点,以及国外的法律规定等角度,结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对精神损害适用主体方面的两个特殊问题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9.
胡建虹 《阴山学刊》2004,17(6):89-93
精神损害赔偿是一个涉及公民人格利益保护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建立过程中,重视公民人格权的保障,认真研究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对此项立法起步较晚,目前除《民法通则》外,尚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对此问题做出了规定,但关于精神损害赔偿的范围及数额确立等问题均有必要进一步明确,以期更有利于司法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20.
鲜明 《天府新论》2005,(Z1):178-179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雇主人身损害赔偿责任成为一个重要的法律问题.雇主人身损害赔偿责任包括三种形式雇员从事雇佣合同行为时致他人人身损害的,雇主承担赔偿责任,但可以向有重大过失的雇员追偿;雇工从事雇佣合同行为时候遭受人身损害的,雇主承担无过失责任;第三人伤害雇工的,雇主与第三人承担不真正连带责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