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三生教育"是一个新兴教育理念,它以生命教育为根本,以生存教育为基础,以生活教育为方向,体现了体育教育的本质内容."三生教育"在体育教育中的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观念认识是根本,两者内容的结合是关键,评价体系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相似文献   

2.
教育目的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目的是教育理论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又是教育实践中的一个根本原则问题。本文通过关于世界上教育目的问题的分歧分析,以及中国建国后在这个问题上的理论变化和认识,认为新时期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应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统一思想:1.对青年一代的责任;2.红与专、政治与业务的关系;3.教育与消灭体脑差别、城乡差别;4.德、智、体多方面的发展,从而促进教育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德性教育是人生教育的根本.道德人格的培养是德性教育的根本目标.对德性教育而言,最重要的莫过于进行道德的实践.  相似文献   

4.
“行动”意识之于教育实践的根本旨趣在于消解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张力,还教育以创造生成的本性。基于行动理论的内涵,反思教育行动的发生机制——行动与实践是“互感”的人类创始性活动,教育行动与教育实践具有内在的统一性,需要将教育实践统合于行动的“范畴”,从而打破教育实践的唯理论惯性,将教育实践看作是人与人直面相对、相互影响并具有创新精神的行动过程。〖JP2〗同时,教育行动兼具主体性、交往性、生成性和公共性等属性,因此,基于“行动”的教育实践的建构策略在于以批判反思、探究创新和智慧建构行动规约,凸显教育的个性化培养和创造性品质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5.
邓小平教育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唯物辩证法是邓小平分析研究社会主义教育问题的根本方法。学习和研究邓小平教育理论中的辩证法,正确认识和处理若干关系,以进一步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  相似文献   

6.
教育是以人为对象,以知识传授和创新为手段,以人类和谐进步为目标的伟大而特殊的实践活动。中国教育的文化渊源可追溯到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的"文明轴心时代",这一时期积淀了中国传统教育深厚的哲学文化特质。中国教育传统的根本价值追求在于将君子人格培育作为根本目标、将道德教育置于核心地位以及知行合一的教育观。当今中国与世界发展的新背景使得中国教育价值的建构面临新挑战,为此应将人格培育作为实现当代教育价值的核心选择,将提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传播力、影响力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的沃土中,注重以知行合一、兼济天下的教育实践强化青年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7.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分析当前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学习教育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积极探索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优化学习教育环节的新途径。把握学习教育重点是前提,正面教育和引导是要求,坚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是核心,创新学习教育形式是关键,注重学习教育实效是根本。  相似文献   

8.
信念教育,特指以帮助学生树立信念,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教学目的,让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情感和意志的教育。要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从认知教育向信念教育的转变,必须抓住根本问题,根本改造自学、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考核四个环节,并完善各项保证措施。  相似文献   

9.
论学校环境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环境教育是一个备受各国政府和教育界高度重视的新兴的教育领域,其根本目的是要使受教育者形成一种面向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价值观,因此环境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成为其重要环节。在环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应从自然的权利与价值、利益公正和合理消费模式等方面内容入手,融入户外教学法、争议问题讨论和价值观分析等特定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受教育者的环境价值判断能力。环境价值观是公民环境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环境价值观教育也是未来解决环境问题和提高环境质量的根本所在。  相似文献   

10.
鉴于我国高等教育长期以来对人文教育的漠视 ,本文主要探讨人文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及功能 ,以促进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在更高层次上的融合。人文教育应包括人文学科知识的传授 ,人文素质的培养以及人文精神的启迪 ,而其中最根本的则是责任感、价值观的教育 ,情感的、审美的教育以及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的教育。目前最为急迫的任务则是把高校的人文教育落到实处 ;要确立人文教育在整个高等教育中的基础性地位 ,并努力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中 ;要努力营造校园的人文教育氛围 ,通过各类实践活动 ,把人文知识转化为人文素质乃至人文精神 ;要重视提高大学教师的人文素养等  相似文献   

11.
教育观是对教育的总体认识和根本看法,导引教育实践活动的方向。从教育工作者的角度来说,要真正在教育实践中实施和落实好“三生教育”,关键要树立起与“三生教育”相对应的“三生教育观”。我们在对“三生教育”与“三生教育观”进行论述的基础上,对“三生教育观”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论教育知识的实在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根本价值上讲 ,知识不是为自身而是为人的实践而存在的。教育知识的实在化 ,就是把教育知识变为新的教育实践。客观真实性使得教育知识取得了实在化的资格 ,但要真正地实在化 ,还需要求助于教育者 ,他们是教育知识实在化的实际承担者。教育知识的实在化 ,在操作意义上 ,是教育知识从静态走向动态、从思想形态走向行动形态的基本运动。具体表现为 :1 教育知识以传播或认识的方式被教育者理解、掌握 ,这是教育知识的类机械运动 ;2 教育知识在教育者的头脑中转化为观念 ,这是教育知识的心理运动 ;3 教育者把教育观念转化为教育行为 ,这是教育知识的社会运动。  相似文献   

13.
杨先花 《中南论坛》2007,2(1):40-43
在当今教育界,教育行动研究已成为一种日益受到关注的研究方法。本文就教育行动研究对于沟通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如何加强教育行动研究这个问题试作一些探讨。教育行动研究可为实践主体与研究主体创设交流与沟通的平台。使教育行动过程与研究过程形成一种不可分离的状态;在教育行动研究中,应该把重心集中到更为根本的教育主体身上,从教育主体的角度来探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4.
教育和教育技术专业研究中面临着一些无法回避的问题。无论是媒体报道中的教育“失范”,还是教育实践中的技术失效,无不引起教育界对理论与实践“失联”的忧思。面对教育困境,个人和共同体如何才能做好教育技术专业研究,在研究与实践中不断创新教育思想,提高技术驱动力,以尽可能释放教育思想与教育技术的潜能?从国际教育技术专家迈克尔·斯佩克特教授毕生的历程与见识中,就能感受和认识专业精进中的大与小、明与暗。斯佩克特教授一生求学多地、治学四方,耕耘于教育领域几十年,有着深厚的专业学识和职业阅历,练就了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和求真务实的专业精神。对于如何做好专业研究,斯佩克特教授张纲举要,从教育技术专业研究中的重要问题开始,在寻找专业研究方向、回顾团队科研的收获、走出研究困惑、持正专业信念、职业关怀以及如何应对研究与实践工作中的困难和困境等六个方面,讲述了实践与研究工作中培养专业研究的要点和拓展专业研究发展路径的根本。  相似文献   

15.
三贴近思想由来已久,它的实践还在继续,对三贴近的研究也在不断深入。通过对三贴近内涵的分析,文章提出贴近实际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贴近生活是其源泉,贴近学生是其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应从以理服人、以情动人、以文化人、以志立人、以行树人五个方面将三贴近落实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  相似文献   

16.
教育模式: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结合的中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教育模式一方面以教育理论为指导,是教育过程组织方式的简要概括,可以为教育实践提供选择;另一方面是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可以升华为教育理论。教育模式上有理论基础,下有操作程序,能够沟通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通过从教育实践到教育模式到教育理论、从教育理论到教育模式到教育实践双向路径,成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结合的中介。  相似文献   

17.
当前高校教学工作主要存在基础课程教学薄弱、专业设置过窄、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等问题,其实这些问题集中反映了高校在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方面存在的问题.因此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先导,明确教育思想改革的根本是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从而在现代教育思想指导下改革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育方法等.  相似文献   

18.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学生素质作为根本目的和重要内容的教育。素质教育是提高教育竞争力、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要求。在民航飞行技术专业教育中加强素质教育是由民航飞行人才职业特征和特殊素质要求决定的,是培养民航飞行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要求。民航飞行技术专业教师必须转变教育观念,提高自身素质,在发掘专业知识中的素质教育内涵的基础上,探索专业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结合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9.
胡适教育救国思想论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系统地概述了胡适重视发展教育、以教育为救国之根本的教育救国思想的主要内容,在此基础上,对胡适贯穿一生的这个教育救国思想的若干特征作了概括性的理论描述,指出它在现代中国社会文化转型中的积极意义及其历史上的局限。  相似文献   

20.
从教育的源头来看,人类创造教育是以追求人的幸福为根本旨趣的。然而,由于实践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盛行,教育逐渐走上了背离人甚至是阻碍人实现幸福的歧途,异化成了人的幸福的桎梏。因此,在以人为本的理念指引下,匡正教育,进而引导教育复归于人的幸福旨趣,就成了教育发展与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