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壮族的语言特点上进一步探究壮族对本民族的自称,能更准确地了解到壮族到底将自己的民族自称为什么民族.壮族的民族自称按壮语的表达习惯应为"陀族".壮族现有族称,是因为汉族按壮族人对大象称呼的语音,用汉语近似读音字来指认的,其原义为"大象民族".探明壮族族称原义,符合壮族的民族心理习惯,有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也有利于壮族人民正确理解党的民族政策,促进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2.
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全国共计有一千二百多万人,聚居在广西、云南、广东,少数分布在湖南、贵州。壮族的自称计有二十种左右,自称“布壮”的居多,分布在广西的宜山、南丹、罗城、忻城、柳城、柳江、鹿寨、象州、武宣、来宾,贵县、马山、都安、融安、永福、阳朔,临桂等近二十个县。壮语“布”是人的意思,“壮”是什么意思,还须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云南壮族,是本省五个人口超百万的少数民族之一。由自称为布侬(p′u~(22)nwa~(55))、布雅衣(pu~(22)jaai~(35))、布傣(p′u~(22)taai~(31))的三种人们共同体合组而成,俗称侬人、沙人和土僚。他们主要居住在文山州(87.1万)、红河州(8.3万),曲靖地区(2.5万)、昆明市(0.8万)、昭通地区(0.5万)、丽江地区(0.4万)大理州(0.2万)、西双版纳州(0.2万)和思茅地区(0.1万)。玉溪、楚雄、东川、临泡等地也有零星分布。人口总数为100.3万。  相似文献   

4.
侬族来自广西的壮族地区.壮族与侬族的文化在诸多方面有许多共同点.但是,壮族的汉化在进行,而由于受国境划分,中国王朝和汉族的影响没有直接波及侬族,因此侬族保留了更古老的习俗.尽管受国境划分,但两者间往来还持续着.虽然民族政策渗透而人们受国家的制约,但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未必意识到国家,他们的生活圈很容易超越带有政治色彩的国境线.这种在人的生活世界中产生的国境的意义的问题,今后有进一步思考的必要.  相似文献   

5.
平时,听一些人把我国的朝鲜族简称为“鲜族”,不仅口头上用,而且在户口簿、粮证、机关行文和报纸上也往往出现这个字眼,这是错误的。“鲜族”并不是朝鲜族的简称。解放前,日伪统治时期,日本帝国主义者把朝鲜族说成是日本人“鲜系”;解放后有  相似文献   

6.
仫佬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共有十三万七千多人(1988年),主要分布于广西,其中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有九万九千多人,其余散居于宜山、柳城、都安和河池等县市中。 有关仫佬族的族源问题,学者们多以为与魏晋至唐宋时期的僚人有关。这是对的。至其族称,目前接触到的有三:一曰仫佬;二曰伶;三曰谨。这些族称是如何叫起的,含义如何?这些问题,古籍上未有阐明过,我看是这样: (一)仫佬;“仫佬”之称是他称。仫佬旧籍写作姆姥或姆佬;解放以后,经过民族识别,改称今名,仫佬。对是族称的由来和含义,古籍上无解,一九八三年版的《仫佬族简史》云:仫佬族的先祖是从湖南、山东等地来  相似文献   

7.
壮族历来有聚族依田而居的传统,壮语称其聚落为"板"(或近音"曼"、"畈"),流行以"板"来冠村名,其由来和含义与壮族历史悠久的稻作农业有关。在古越人曾经居住的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也都有"板"或"畈"的地名。据查,"畈"为形声字,左为形,右为声,意指一片田地,或专指水田耕作区,系古越语。因而,壮语称聚落为"板",源起于耕田,来源于古越语,意为有耕田的地方就有人居住,有人居住的地方就有耕田,或田即村、村即田的互名关系。壮族将人们聚居的村落称为"板"卜ba:d〕(或近音"贩"、"版"、"曼")。在壮族地区,以壮语"板"(或近音"…  相似文献   

8.
壮族“牛魂节”、“祭祖节”探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牛魂节"、"祭祖节"是壮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起源于其先民的牛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观念及其习俗,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又吸收了汉文化的因素,使之既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又有汉文化的成分。节日文化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是一个民族的经济、文化和民族心态的综合反映。壮族与其他民族一样,具有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及其文化。本文拟对其中的"牛魂节"和"祭祖节"的源起、内涵及功能进行探讨。不妥之处,请专家踢教。一、牛魂节牛我的宝咧,牛我的财咯,四月八来了,脱轭节到了,我把牛来敬,我把牛轭脱,让你喘口气,让你歇歇…  相似文献   

9.
对族称从语言学方面进行研究的同时结合史学、文化学和人类学知识进行相互考证,相互补充,从而提高研究成果的客观性和可靠性,通过对史籍中出现的北方民族族称肃慎、挹娄和女真等来源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这三个族称是具有同源联系,但已有不同发展变化的同源词.这些族称在词源上来源于“箭”,最初表示“猎民”,同史籍中所记载的“北夷”的称呼相一致.  相似文献   

10.
锡伯族族源、族称 ,历来为各民族学者与史家所重视 ,观点也不相异同。本文从地名信息的活化石角度探讨了锡伯族名称的语源。认为锡伯族称其语源即蒙古语之“锡窝尔” ,其语义亦即“森林”  相似文献   

11.
燕族兴起于商,发展于周,是当时位于今华北和东北地区的一个强大诸侯国,特别对上古时期祖国东北地区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史学界所瞩目。本文试对其族称、发展及对东北的开发略作论述。  相似文献   

12.
“木佬”非“仫佬”──关于仫佬族族称和族源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木佬”非“仫佬”──关于仫佬族族称和族源的再认识吴国富(广西民族学院民族研究所)他佬族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中的一员,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罗城地佬族自治县境内,少部分散居在宜州市庆远镇、流河乡、矮山乡、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长美乡、柳城县古等、忻城县马泅...  相似文献   

13.
我国壮族与东南亚国家越南、老挝、泰国、缅甸、印度等5国的20个民族有亲缘关系,其中与越南的岱族、侬族、拉基族、布标族、山斋族关系尤为密切,从历史记载、语言、家谱、传说以及现在的通婚状况都可说明他们的兄弟情义.由于中国和越南民族识别的标准和方法不同,族称不同,有些人不了解他们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4.
<正> “越”之作为族名,始于商代,甲骨文写作“”。其活动范围自东南沿海至西南地区,支系众多,秦汉间也称作“百越”。不过自先秦至秦汉,越人还有另一个很常见的别名——-一瓯,或写作“沤”,有时也合称“瓯越”。《逸周书·王会解》载,伊尹为四方令,命各部落为商汤进贡特产,正东有“符娄、仇州、伊虑、沤深、九夷、十蛮、越沤,”正南有“瓯、邓、桂国、损子、产里、百濮、九菌。”一般认为  相似文献   

15.
“狼”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此文讨论的对象“狼”,既不是古人所谓“参东有火星日狼”的“狼”,也不是犬科动物的害兽“狼”及其引申义,而是我国明清时期汉文书载对今为壮族中的某一群体的指称。人而“狼”之,固系汉族封建统治者的“非我族类”皆“夷”之的沙文主义心习所使然,亦缘于其人历史上曾经存在过音呼近于“狼”的某一指称。人而“狼”之固不足道,可其人何以有类于“狼”一音的称谓却徒然令人生惑。许多学人为了涤其迷雾探真谛曾做过有益的尝试,为后之来者拓开了新的思维角度。关于“狼”称由来的考释,封建时代的官家文人皆是望汉字而生义,不是律从于其  相似文献   

16.
缅甸政府把聚居在中缅边境缅方一侧果敢地区的华侨、华人从族称上界定为"果敢族".本文从历史学、民族学等学科的角度,对这个所谓的"果敢族"的来历、状况、与我国毗邻地区的跨国界互动关系以及缅甸政府将其定为"果敢族"的基本动因进行了论述.文章认为,"果敢族"的称谓从民族学上来讲是很不科学的,这些被称为"果敢族"的华侨、华人,事实上应当是缅甸华侨、华人中的"云南帮".  相似文献   

17.
当前,国内学术界对我国南方壮侗语族侗水语支民族之一的仫佬族族称、族源和民族关系的认识仍然存在较大分歧.本文从历史学、民族学和语言学等学科角度重新论证和探讨上述问题,并提出一些新的观点.  相似文献   

18.
近些年研究藏族族名的文章不少,但总不尽人意。因此,我想提一个新的看法,以抛砖引玉。假如我们把藏语动词与藏族族名并排写在一起,稍加思索,就会情不自禁地呼叫出:者也!真是这样,就,就是呼喊、喊叫的意思。Bod族就是“呼喊”的民族。是个藏语中常见的动词,那么这个动词为什么变成了藏族的族名呢?我们可以  相似文献   

19.
在广西壮族农村中,有一种群众性的歌唱活动,叫作“歌墟”。壮语原称作“窝埠坡”或“窝坡”,因为这个词并不含有唱歌的意思,后来便把它叫作“歌墟”了。“歌墟”多在节日或农闲时举行。傍晚,青年男女身着整洁的服装,从四处聚拢而来。女子三五成群,男子四六结队,互相寻找对象,这一组用歌声向另一组挑战,那一对同这一对唱答,于是歌声四起,此起彼伏,非常有趣。  相似文献   

20.
广西桂西壮族地区还保存着一种古老的“入赘”风习,特别是边远山区的县份,如田林、隆林、西林、凌云、乐业、东兰、风山、巴马等县更为盛行。所谓“入赘”,就是男子要“嫁”到女子家去生活。即使家里儿女皆全,也甘心情愿把儿子“嫁”出门去,将女婿招上门来。据说“入赘”是古代母系氏族沿留下来的一种习惯。宋代周去非《岭外代答》 (卷十)说,壮族土官结婚时要举行“入寮”仪式,当“婿来就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