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中国壮族、越南岱侬族的族群叙事将侬智高这一史实人物神圣化为英雄祖先与始祖神.文章选取中越边境的靖西安德乡和那坡念井村为田野点,通过对在中国壮族与越南岱侬族等族群中活态传承的侬智高信仰,分析地方社会如何将侬智高的历史记忆置放在古骆越族“祖先崇拜”的信仰结构中,并经过族群内部的神话叙事、祭祀仪式到公共性的社会展演等文化实践,重塑了独具地方性的历史真实.侬智高信仰成为壮族与岱侬族等中越跨境民族的族群记忆与家园遗产.  相似文献   

2.
“狼”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 此文讨论的对象“狼”,既不是古人所谓“参东有火星日狼”的“狼”,也不是犬科动物的害兽“狼”及其引申义,而是我国明清时期汉文书载对今为壮族中的某一群体的指称。人而“狼”之,固系汉族封建统治者的“非我族类”皆“夷”之的沙文主义心习所使然,亦缘于其人历史上曾经存在过音呼近于“狼”的某一指称。人而“狼”之固不足道,可其人何以有类于“狼”一音的称谓却徒然令人生惑。许多学人为了涤其迷雾探真谛曾做过有益的尝试,为后之来者拓开了新的思维角度。关于“狼”称由来的考释,封建时代的官家文人皆是望汉字而生义,不是律从于其  相似文献   

3.
宋代是汉、壮民族在文化关系上有巨大变化的时期,其中又以平定侬智高作为分界点,平定侬智高后,广西地区壮族的社会、文化结构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从此,壮族开始大量地吸收汉文化,最终导致了壮族一些特点逐渐消失。到了近代,壮族除了民族语言、一些风俗习惯以及社会、家庭结构还保留着一定的特点外,其余大都与汉族相同了。壮族有自己本民族的语言,在与汉族交往中,为了克服语言上的障碍,更好地吸收汉文化,壮族的一些文人学士,根据汉字形状结构和音读,依据壮语的特点,创造出大量的土俗字(又称古壮字、方块字)。其形状  相似文献   

4.
关于“乌古斯”(oruz)一词词源的几种说法虽然已经得到突厥学家广泛的承认,但是关于oruz以及与它有关的某些专有名词的来源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解释。oruz是突厥人最大的一个氏族部落联盟的名称。И·И·别列金就是第一批试图这样解释这个名称的入之一。他认为部落名称oruz同oruz(?)~uruz“初乳”一词很相近。后来法国学者(?)·伯希和支持他的这种看法。许多学者认为oruz是由oq uz组成。oq  相似文献   

5.
“歌会”,是壮族民歌活动的一种体制,是壮族人民用来反映变革社会、变革生活的斗争现实的一种口头文学活动方式。这种“歌的聚会”跟壮族“歌圩”有亲缘关系,但不是一回事。它的活动体制的形成比“歌圩”大约晚一千年,但它自从在壮族人民实际生活中出现,便与“歌圩”并驾齐驱,各自有着不同的社会文化的功用。而且令人惊异的是,在“歌  相似文献   

6.
明清时期,“傜”、“僮”二字大量出现在涉及桂东、粤西等地的汉文文献中。“傜”“僮”是民族名称,这并无问题,问题是它们指的是哪一民族。如果以为“傜”都是指瑶族,“僮”都是指壮族,“傜僮”连称都是指瑶族与壮族,那是不尽妥当的。本文拟说明明、清时期文献中瑶、壮民族名称混用的情况,然后讨论混用的原因,并对怎样进行识别提出浅见。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今有入赘的婚俗、尤其是桂西壮族颇盛,深入研究这一问题,对于认识壮族古代婚俗,探讨壮族古代社会历史,冲破重男轻女的陋习,搞好计划生育,发扬社会主义良风好尚,无疑将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一、“入赘”源远流长入赘之俗很早就在我国盛行。到战国和秦汉时期就有明确记载。《史记·滑稽列传》载:“淳于髡者,齐为赘婿也”。说的是战国时期淳于髡为齐国人赘媚一事。秦朝时期,“秦人家富子壮则出分,家贫子壮则出赘”。“出赘”,《汉书》注为:“应劭曰:出作赘婿也。”又《史记·秦始皇本纪》载:秦“三十三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  相似文献   

8.
壮族重要的历史人物侬智高,在壮族民众的祖先记忆中占有非同一般的位置.云南省马关县马洒村的田姓家族与王姓家族以祖传实物和历史记忆的方式向人们呈现了他们的祖先与侬智高之间的族源关系,这是当地壮族人民英雄史观的体现.同时,这一英雄史观又影响到人们对历史记忆的选择.在此,历史记忆与英雄祖先崇拜互为主体的关系得以彰显.  相似文献   

9.
有关广西壮族源流问题,民族史学界迄未取得一致意见。大体说来,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是土著的;另一种认为是外来的;第三种看法介于前两者之间,认为壮族是土著的民族,但又有外来民族的成分。现在看来,第一种看法似占多数,但里面又有分歧,较多的人认为古代岭南西部地区有骆越与西瓯两个同时并存而又不同支系的越人,壮族是由这两支越人发展而成的:另有一些人认为壮族渊源于骆越,与西瓯人无关;相反,又有一些人认为壮族只来源于西瓯,与骆越人无关;还有一些  相似文献   

10.
“壮”考     
“壮”作为汉字,凝势定位为一个人类共同体的名称,肇于一九六五年。它是由“僮”转化而来的,是“僮”的同音假借字;而“僮”作为族称,源自南宋时见之载籍的“撞”。以“僮”代“撞”,就汉字而论本为会意,非袭音声,因“僮”字古今仅止toη~2一音,没有“oη~6”读者,平空赋以oη~6音,人多一如既往,不管是“僮族”还是“僮僕”,均以“toη~2”律之,从而惹生了一些不必要的误会。今以“壮”代“僮”,则免了可能出现的是非。“撞”,是南宋时书载对广西某一人类群团的称谓,元蒙明初仍一以贯之,随着它  相似文献   

11.
分别是蒙古族和壮族首领的成吉思汗和侬智高,他们在八、九百年前所发起的战争要么威震世界,要么震慑朝廷,均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从他们发动战争或反宋起义的性质,他族和我族分别给予成吉思汗和侬智高的不同评价,蒙古族和壮族的生存环境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指出蒙古人和壮族先民的性格特征影响了两位伟人的战争决策,成吉思汗和侬智高的壮举与个人魅力又是如何影响和铸就了当今两个民族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2.
对契丹、辽的名称探源,至今还没有得出一致的看法。我认为,对契丹、辽名称探源,应以当时命名的本俗为依据和标准进行研究,至于本名的语义或孳生出的观念,不能成为其名称起源的第一位依据。这不是说命名的义不能研究,而是要与命名结合起来,以求对问题的全面解决。从东北地区看,古时带有普遍性的命名习俗,是依水、依山或依地理方位而命名,东胡系各族也多是如此。一、契丹名称源于西拉木伦河对契丹、辽名称的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镔铁”、“刀剑”、“切断”、“奇首之领地”。“部首名”、“寒冷”或释为“大中国”、“东方太阳神…  相似文献   

13.
“嘉绒”,是地名?还是族名?或是两种含义都有呢?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有趣问题。从贾尔穆概述的对嘉绒含义的六种解释中,有三种指的是地名,另有三种指的是族名①即《辞海》、《藏汉大辞典》都说是,藏语对四川大小金川及黑水藏族地区的地名称呼;桑木旦说是,  相似文献   

14.
藏医学是“佛化”的民族医学,中医学是藏医学的“合理内核”,与道医(中医)同源,这三个基本要素决定了藏医学是兼容并包佛道思想的理论体系。文章用比较文献学的方法,以“树喻”为例,论述了藏医和道教关于人体生命的整体观、“天人合一”等的基本思想的一致性;以“德”、“性”养生为例,论述了藏医中包含着只能从道教角度而不能从中医角度解释的道教养生内涵。提示:研究藏医学,有必要站在佛道兼容的高度。如此,不仅对藏医学本身的研究有益处,对宗教学研究也有启迪。  相似文献   

15.
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葬俗. 1991年9月12日,笔者在广西龙州县金龙乡贵平村峒坪屯,见到了当地壮族孝子背刀守孝、出殡、入土尽孝的独特葬俗. 据壮族老人农生明介绍,孝子背刀守孝习俗源于民间古老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人死了,肉都要分给大家食.有一天,一个小名叫“侬怀”的小孩在山里放牛,见到母牛产仔,由于难产,母牛辛苦地挣扎吼叫.回到家中,侬怀把这一情景告诉了母亲.母亲听后,深情地说:“儿呀,妈妈当年生你的时候也是很辛苦的啊!养育你这么大就更不容易了.以后妈妈不在了,你可要记住妈妈的艰辛.”母亲的一席话,侬怀深深地铭记在心里.多年后,母亲年老去世了,侬怀悲伤地把母亲入棺,便背一把利刀守在门口,不让前来分母亲肉的人进入家门.人来了,他把家里唯一的一头猪杀了,把肉分给大家.人们听其诉说,便纷纷离去了.然而,还有一些人想前来分肉,侬怀日夜背刀守候,保护了母亲的遗体.出殡时,为让母亲一路走好,当抬棺至不平路,侬怀就把身体“垫”在路上让母亲“走”过,直至母亲入土为安.  相似文献   

16.
从语言学上说,对做生意的“圩市”和商业活动上的“买”、“卖”等名词,壮语都有自己的民族语称,如南部方言谓圩市为非(fei~4)、买为取(si:4)、卖为开(hai~4),北部方言叫作伟(wei~4)、初(Caw~4)、该(Ka:i)。不难看出,壮语的这些语音与汉语的读音是不同的。表明壮语的这些语音并非袭自汉语,壮族地区的商业活动,自古以来就有,壮族应是一个善事买卖、经商的民族,壮族并非是象一些史书所说的是个“不知商贾”的民族。历史上壮族地区“多妇人为市”就证明了这一点。但不容讳言,历史上壮族人经营商业  相似文献   

17.
龙州县上金乡政府所在地及周边近年来考古发现有汉代墓葬、汉庭遗址以及青铜器和玉器, “岜伤”安置骆越将士战死者灵魂的神话、民间传说与泰汉时期骆越先民抗击中原王朝或与相邻族群爆发冲突史实的较为吻合,上金乡的船街作为延续骆越先人船祭水神祈福的重要物证,以紫霞洞为中心的左江流域壮族民间以侬峝节、抢花炮等形式传承古骆越生殖图腾崇拜文化,上金乡政府所在地周边一些村落的古今地名信息存在高度重合,尤其是运用壮族语言思维模式对照分析发现“临尘”与“上金”所指地名一致.这些文化遗存进一步肯定了“汉象郡治临尘县所在地在当今龙州县上金乡政府所在地,花山古都就是临尘县”的基本推断.这对于构建民族文化安全有着极其重要的政治意义,也对我们准确把握花山文化的地脉和文脉进行科学规划花山文化旅游产业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桂西“三林”壮族“殴凯”婚俗樊正强,梁耀积(百色供销学校)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的西林县、田林县和隆林各族自治县(简称“三林”,下同)的壮族中,盛行着“殴凯”婚俗,这种婚俗尤以三县境内驮娘江流域最为流行。“殴凯”为壮语娶姑爷、女婿的意思,“殴”直译为“...  相似文献   

19.
侬智高,中国壮族奉之为英雄;越南侬人、老挝侬人、泰国泰人,也都有关于他的传说,称颂他的英雄业绩。侬智高到底是哪国人,长期给人迷惑,产生了许多误解。本文从历史的角度,以当时人的记载为依据,论证了侬智高为中国广西靖西县东部人,能自圆其说,不失为一家之言。  相似文献   

20.
在靖西、那坡、德保一带的壮族农村,至今还保留着一种古朴的民间习俗——做“同”。做“同”是壮语音译,在壮族家庭中,做“同”被视为一种神圣、吉祥的喜事。做“同”的条件很简单,男子与男子之间,女子与女子之间,只要双方乐意,就可以做“同”。既不需要同姓,也不需要同月、同日生,同年即可;不论家庭条件如何;不论远近。做“同”时,只需做些简单的象征性仪式。俗称“老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