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徐坤 《人文杂志》2022,(3):13-20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与发展起来的,其在遵循人类现代化一般发展规律的同时,又坚守中国本土立场,深刻扎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传统与现实境况,彰显了深厚的哲学意蕴。第一,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成功开辟,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继承了近代中国社会现代化发展的主题,遵循了现代化发展的普遍性规律,同时又立足于中国特殊的历史传统与现实国情展开“中国式”探索,实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有机统一。第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建立在社会主义基础之上的现代化,社会主义决定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与方向,同时根据时代和实践的发展,不断进行改革创新,始终以新的内涵彰显自身的生机活力,在方法论上体现了守正性与创新性的统一。第三,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坚守本土立场的基础上,又超越了单一民族国家的界限;在创造巨大民族性价值的同时,又呈现出强大的世界历史效应,充分凸显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2.
王程 《河北学刊》2022,(5):61-69
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经济文明机理,首先需要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经纬及其时代使命中发现它的特殊性内涵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范导。在此基础上,厘清经济理性与政治理性的关系,澄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对资本的激励与约束,指明资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三重限度。与此同时,通过反思传统“义利之辨”的核心程式切中中国精神的时代表达,在伦理方面形塑现代化的灵魂支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世界历史意义表现为生成了人类经济文明新形态。它不仅开辟了具有自身特殊性的历史进步模式,更为世界其他文明通往现代化提供了可供选择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3.
4.
中国传统哲学的儒学、道学、玄学、理学等几大学派,都有自己的范畴群或范畴体系,也都论述过中国传统哲学中最早的范畴之一——"和",而且这种论述是历时几千年而不衰的.可是思想史界对"和"范畴的研讨却非常薄弱,至今仍没见到有比较系统的研究成果.作者想在这里谈一些看法,作为讨论.重点是要研究"和"范畴在自然哲学、政治哲学和艺术哲学中的具体内涵和作用,并从这个角度来探寻中国传统哲学的某些特质及其历史功过.  相似文献   

5.
"春"与"仁"相关联的儒家哲学思想史程包含三个逻辑环节。在《周易》自然哲学中,春与东方草木建立关联;由"五行"思想的发展而与"仁"之德行建立关联;宋明时期,"仁"包举四德,上升为本体,春遍在四季,本体与价值具有一体性,指向生生不息的生命共同体的存在。宋明道学所发现的"春意"与佛家的春意之区别包含三个面向:一是重新肯定了人的存在价值;二是指向人的存在的同时,同时指向物、并且实有其物;三是心物不仅同源而且同趋,境界中有着明确的价值论指向。发展的春意,比较的春意到内在的春意,仁本体的发现使得宋代文化及中国哲学近世精神的"内在自然"向度被真正发现。"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发展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它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结合,启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的新类型的探索,这正是中国哲学当代开展新生的春意。  相似文献   

6.
相较于全球范围内两百多年来现代化浪潮中控制自然的主流思维与模式,中国式现代化有着独特的生态意蕴与深厚的生态哲学基础。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基于自己国情的鲜明特色,“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坚持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奠定了生态哲学基础,提供了理论遵循与行动指南。“自然是生命之母”“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哲学本体论奠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为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态内涵构建了认识论主线;“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为坚持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了科学方法论指导;“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则彰显了生态文明时代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全人类共同价值旨归。  相似文献   

7.
道路问题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及人民福祉的大问题。中国道路不仅是一个现实的范畴,而且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革命的范畴、文化的范畴和国际的范畴。只有从这五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维度入手,才能全面把握中国道路的丰富内涵,理清中国道路的发展脉络,彰显中国道路的独特优势和显明特点。  相似文献   

8.
莱布尼兹和沃尔夫对中国哲学的肯定和赞扬的格调不同,从康德和黑格尔开始,中国哲学遭到了彻底的轻视甚至是无视.从这种变化当中,可以引申出对于国家力量、哲学本身定位以及德意志民族精神的自我成长过程的思考.  相似文献   

9.
方东美毕生学术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致力于中国传统哲学的阐释.著述颇丰。他常提出新的概念,来概括中国传统哲学的特征并作出论述。关于中国哲学的“机体主义”精神的论述,便是其中宫于代表性的一例。  相似文献   

10.
何锡蓉 《社会科学》2008,1(1):16-24
修养历来被哲学所忽视,以修养为特征的中国哲学作为哲学的资质也一直受到怀疑.但是,只要我们承认哲学与人的生存状态相关,哲学有不同的形态,就能发现,修养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不仅仅具有伦理倾向,而且与人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紧密相连,与人的全面发展密切相关.修养不仅是中国哲学的道路,而且是具有"哲学"根本意义的人的活动,这种哲学为新时期哲学的发展和哲学观念的更新提供了可资借鉴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从现实需要出发的中国式“和谐”,以其优于西方和谐的诸多特点 ,持续发展了两千多年 ,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和平与发展的国际总趋势看 ,出自于现实的中国和谐 ,必将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大限度地服务于现实。  相似文献   

12.
张允熠 《学术界》2012,(1):274-279
20世纪的中国哲学离不开毛泽东的哲学,而毛泽东的哲学首先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毛泽东在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中取得了人所共知的成就,但也出现了一些失误。总结毛泽东在哲学上的这些得与失,对于当前马克思主义哲学进一步的中国化,有着重要的借鉴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人们的社会实践活动对哲学发展具有根本的、决定的意义。它决定着每一时代哲学的对象、特性、结构及其功能的变化。哲学离开了实践的支持,就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智慧之树必将枯萎。 但是,哲学在反映现实过程中,又有着自己相对独立的发展道路,遵循自我确立逻辑起点,自我设定思维方式的自我构造的规律,来建构捕捉世界之网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4.
论邓小平对中国式工业化道路的新开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党 的十一 届三中全 会是我 国社 会 主义 工 业化 进程 中 的一 个重 要 转折 。传 统工 业化 道 路经历了依 赖型和 封闭型两 个工业化 阶段。邓 小平 在 深刻 总结 正 反两 方面 的 历史 经验 教 训的 基 础上, 从 中国的国情 和现实 出发,开创 了中国 式工业化 道路。其 主要表现 在四个 方面: 一是 把工 业化 的推 进融 入到 市场化和现 代化之中 ,用市场 化改革带 动社会 的现 代化 ,在 社会 结 构的 转型 中 推动 工业 化 进程 ;二 是协 调 好工业与 农业的结 构关系, 在急剧的 结构转变 中保持 农业的稳 定和效 率的提 高;三 是正 确处 理传 统工 业与 现代工业之间 的关系 ,从自身二 元结构 出发坚持“两 条 腿”走路 ;四 是农 村 工业 与城 市 工业 齐头 并 进相 互融 合,提高了 社会生 产力总体 配置的效 率和整 个国家工 业化的 程度。文 章最后指 出,2 1 世纪初 ,中国式 工业 化道路将 由开放引 进型阶段 进入开 放竞争型 阶段,继 续推进工 业化面 临的最大 约束在于 技术创 新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态文明底蕴对于中国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首先,生态文明底蕴意味着在现代化进程中,中国不仅要追求经济发展,更要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与西方的现代化观念不同,它更多地注重的是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的协调。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态文明底蕴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注重科技的适当选择和使用,注重社会发展理念的转变。其次,生态文明底蕴的四重组成要素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基础。一是理念形成,包括文化背景、环境压力和国际影响等因素的作用。二是结构要素,包括逻辑关系、影响因素和实施方式。三是洗练过程,包括制度筛选、实践检验和创新推进。四是成果体验,包括环境改善、社会变革和文明发展等方面。最后,生态政策创新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生态文明底蕴的关键。这需要从制度设计、政策实施和创新路径三个方面来考虑。一是制度设计应以科学技术和环境为导向,通过制定和实施相应的政策来推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二是政策实施需要明确环境目标、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并进行监测评价,以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和效果的达成。三是生态政策创新路径需要充分发挥各主体的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探索适合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将“坚持中国道路”总结为宝贵的历史经验之一。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中始终坚持从国情出发,探索并形成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超越了西方式现代化道路,吸收了西方现代化发展的优点,又总结了自身发展的历史经验,继承了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现代化道路,形成了新的结构和新的功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内在结构表现为党的领导-市场配置-人民主体的动力结构、国家-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平衡结构和驾驭资本-解放劳动-规范权力的治理结构。这三重结构不仅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经验总结,也是中国现代化进一步发展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0周年的时候,我们有必要对百年来中国人民的胜利实践进行深入的哲学反思,引出必要的理论结论,以便自觉而坚定地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一、对百年来中国发展道路的基本考察第一点。客观必然性:中国人民面对一个不平衡的世界,一个不平衡的中国。人类社会历来是不平衡的整体。当东方文明昌盛之期,西方的一些民族尚处于野蛮状态,而当资本主义在西方迅猛发展之时,东方却仍在封建主义的温室中沉睡。需要指出的是:资本主义制度在地球上诞生以后,人类总体上的不平衡性大为加剧。其原因盖出于资本主义制度的本性。第一,由于资本主义制度是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以普遍化的商品经济为特质,又以获取最大限度利润为目标的社会制度,它有着巨大而不竭的行为冲力,在剧烈  相似文献   

18.
论孙中山的“中国式”社会变革理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中山关于 2 0世纪中国社会变革的理念凸现出迎汇世界潮流 ,定位近世文明 ,倡导协调发展和开创中国特式等变征。法古不为其惑 ,役古不为其奴 ;法西不为其惑 ,役西不为其奴 ,乃是孙中山“中国式”社会变革理念之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19.
《矛盾论》是毛泽东同志论述唯物辩证法的一篇最重要的著作。它是我党成立后十六年间中国革命经验的哲学概括,是反对主观主义、特別是反对左倾教条主义的重大理论成果。它为我们党确立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奠定了理论基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一哲学著作所阐明的一系列基本原理,特別是关于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的原理,具体地分析具体情况、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矛盾的原理,矛盾诸方面既相对立又相统一的原理,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本文试图运用《矛盾论》的基本原理,阐明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共产党第七届中央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毛泽东说了这样一段充满气魄和决心的话:"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中国人民不但可以不要向帝国主义者乞讨也能活下去,而且还将活得比帝国主义国家要好些."(《毛泽东选集》合订本第1328—1329页)这一段话说明了毛泽东对于建设中国的新社会充满信心,那末,建设新世界的基础和条件是怎样的呢?除了集中在几个中心城市的占整个国民经济百分之十左右的近代工业以外,就是遍布全国城乡的分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