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冬天不是怒江最美的季节,连独龙都进不去,我却在这时一路急奔而来,不为别的,只为了赶僳僳族的澡塘会。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至初三的三天里,散居在怒江各地的僳僳族人都要扶老携幻地汇集到泸水十六汤天然温泉,举行一年一度的澡塘会,在怒江峡谷,最出名的民俗,就算这“澡塘会”了。洗浴的人们十分讲究文明礼貌,男女之间彼此尊重,他们用圣洁的泉水洗去一年的污秽,迎来吉祥。[编者按]  相似文献   

2.
薄荷片推荐:怒江.中国唯一的傈僳族自治州.处世界自然遗产“三江井流”腹地,是目前云南正在全力打造的又一世界缎精品旅游品牌,堪称自然地貌博物馆.人类文明处女地.民族文化聚宝盆.生物物种基因库神秘怒江,野性怒江.文化怒江,魅力怒江,怒江正逐步走向山外世界。  相似文献   

3.
怒江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南麓,怒江上游的藏民称其“那曲”,意为“黑水河”;怒江流经云南境内,由潞西进入缅甸后,称萨尔温江,最后注入印度洋。云南境内的怒江.奔腾于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之间.两山海拔多在4000—5000米。怒江河床海拔仅800米左右.河谷与山颠等差达3000-4000米。形成世界上第二大峡谷——怒江大峡谷。  相似文献   

4.
近代怒江地区的集市与贸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近代怒江地区出现了专门为交换而进行的生产;外来商人向怒江腹地渗透,一批本地民族也加入了经商的队伍。二十世纪初怒江开设的集市都以“街”为名。“街”不仅起到了“市”的作用,而且具有了近代市场的特征,那就是在全国统一的大市场下由政府直接管理的小市场。近代怒江地区集市贸易的特点是:贸易的品种直至解放前还只有本地的土特产品和外地输入的日用百货两大类;政府与商人勾结,共同控制市场;为适应当地的特殊情况,实行多种贸易方式;货币类型多种多样。  相似文献   

5.
论傈僳族耕土地形态杨光民本世纪50年代前,云南省怒江地区傈僳族的社会形态,据《云南少数民族》一书介绍是:“土地私有制已经确立,农村的阶级已有了分化,但土地占有还不太集中,尚存在着较浓厚的原始公有制及家长奴隶制残余。伙有共耕制是怒江傈僳族社会中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6.
袁国友  马勇  杨绍军 《学术探索》2004,(11):115-119
在怒江水电开发争论上 ,一些学者提出的“保留怒江原生态河流”、“小鱼胜大坝”、原汁原味保护怒江民族文化的观点既缺乏科学理论依据 ,也缺乏人本主义精神 ,是一种与科学发展观相背离的非人本的自然主义环境观和非科学的文化保护观。对怒江水电开发的环境影响和社会影响评价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遵循实事求是和统筹兼顾的原则 ,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方针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生态环境及民族文化保护与水电开发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抗日战争战略反攻的重要之战 --滇西大反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4年5月,为减轻中美英联军在缅甸北方的压力,远征军向怒江西岸日军发起反攻,经过强渡怒江、攻克松山、推进龙陵等血战,终于取得滇西反攻的胜利.  相似文献   

8.
云南怒江州旅游资源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陶犁 《学术探索》2002,(2):98-101
怒江州地处横断山脉纵谷地带 ,自然旅游资源丰富独特 ,人文旅游资源古老、神秘。其高山峡谷景观及“峡谷民族”风情是怒江州区别于云南省内其它旅游区域的特色招牌 ,归真返璞的“野气”是其旅游开发的基质 ,独特的自然和人文要素耦合的人地复合系统 ,使之成为云南省开展专项旅游的最佳场所之一。其主体旅游景观为怒江大峡谷风光 (含沿线其它景观 )、独龙江生态、文化 ,傈僳、怒、独龙、普米族风情 ,基督教、天主教在怒江地区传播与地方文化融合后形成的景观 ,怒江自然保护区旅游 ,片马口岸历史事件 ,驼峰航线遗留综合旅游项目。重点开发层次为峡谷风光、生态远足、民俗民风、独特文化。怒江峡谷旅游走廊、独龙江峡谷、澜沧江峡谷、丙中洛片区为重点开发旅游区。  相似文献   

9.
谭丽亚  陈海宏 《学术探索》2013,(12):138-142
怒族民间文学是怒族先民在漫长历史长河中民族精神的凝聚,其中蕴含了独具特色的传统和谐思想,主要包括宽以待人、家庭和睦、邻里友爱、团结互助以及民族团结、睦邻友好等思想。怒族民间文学中的和谐思想有利于保护怒江流域的生态环境,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怒江地区的民族团结,促进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的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0.
怒江傈僳族、怒族、独龙族贫困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怒江傈僳族、怒族、独龙族贫困问题研究张惠君怒江州位于云南的西北隅,是全国唯一一个傈僳族自治州,州内总人口45.38万人,傈僳族是州内最大的民族,占总人口的51%,怒族、独龙族是其独有的民族。全州民族人口的比重达到92.3%,居全国30个自治州的第四位...  相似文献   

11.
孔德静 《社会科学论坛》2011,(1):206-215,246
曾被视为继长江三峡后中国水电又一"巨无霸"动作的怒江十三级水坝工程已暂停。怒江水坝计划关乎公众利益,是不同利益和目标相互冲突的互动过程,更是众多利益群体博弈的复杂过程,其中包括地方政府、企业集团、中国民间环保组织、云南当地居民等。分析不同群体对该计划的认知和行为选择,对科学、民主决策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云南境内,分布有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元江、南北盘江等河流,及滇池、抚仙湖、异龙湖、洱海等湖泊,大部江河,滩多流急,河谷狭窄,舟楫之利不多。几千年来,当中原及东南沿海各地的水上运输蓬勃发展之时,云南虽然步子较慢,但经各族人民的艰辛努力,其水运事业也取得了一定成就,在云南经济文化的发展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江河水路 远在东汉时期,居住在今保山一带怒江边的“哀牢夷”,就已乘坐竹木之筏,利用怒江水道,组成远征军队,讨伐异族。《华阳国志·南中志》云:“至世祖建武二十三年,王扈  相似文献   

13.
加快发展云南沿边地区乡镇企业边贸加工业罗汝祥本文所要探讨的沿边地区,是指我省与越南、老挝和缅甸毗邻的文山、红河、西双版纳、思茅、临沧、保山、德宏、怒江8个地州。这八地州边境线长达4060公里,全省59%的少数民族人口有其辖区内居住,有13个民族跨境而...  相似文献   

14.
作者通过对云南元江、澜沧江和怒江三大流域的多个崖画点的实地考察,将它克、假莫拉、漾濞、永德红岩四个在表现内容和绘画风格特点方面具有某些相似和相近特征的崖画进行对比研究,试图在对其形象符号、造型风格、画面关系的解读中,寻找它们所表现出来的历史文化方面的共性特点,从而推究绘画者人群当时的一些社会和文化面貌。  相似文献   

15.
晚清民国时期怒江流域经济发展呈现级差性特点,从"历史时段"理论来看,其原因包括长时段、中时段、短时段要素:山高坡陡、立体式气候等地理环境以及刀耕火种的生产方式构成了长时段要素;地广人稀、交通商业落后等经济状况构成了中时段要素;政策的不稳定性以及连绵不断的战争构成了短时段要素。晚清民国时期怒江流域的经济发展表明,在谋求经济发展的大局中,应构建和谐共生的生态环境,创设健康有序的经济环境,营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6.
云南怒江流域集中了非常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多样性特色,但是近年来该流域少数民族文化在国际化、市场化的语境下正呈现出急剧弱化甚至消失的趋势,这其中有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失衡的原因,也有西方宗教文化蔓延的影响。因此,探讨怒江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与民族文化发展的关系,确立民族文化民间保护功能,重视民间主体的保护作用,以应对国际化、市场化对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文化的挑战,对促进该地区生态经济与多样性生态文化协调发展具有极为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高志英 《学术探索》2004,(8):98-102
聚居于怒江、澜沧江上游地区的傈僳族、怒族为远古氐羌系统民族,由中国西北向西南迁移后演变而来的,这已在学术界达成共识。但自唐以后如何沿滇西北民族迁徙走廊迁移到怒江地区并演变为两个民族共同体,其分化融合的历史过程如何,则引起学术界长期的争论。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作者从文献史料入手,结合民族学和语言学的材料和研究方法,首次考证了两个民族同源而异流的原因,并梳理了其流变的线索。  相似文献   

18.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西北部的滇、藏、缅交汇处,集边疆、民族、高山峡谷为一体,是中国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的主要聚居区域。这里不仅以举世罕见的高山峡谷自然风光闻名于世,有“东方大峡谷”的美称,是滇西北“三江并流”地带(金沙江、澜沧江、怒江)国家公园建设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以绚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吸引了世人的注意,表现出它与滇西北迪庆藏文化、丽江纳西文化、大理白族文化不同的特色。怒江文化的特色表现在:它以傈僳族、怒族、独龙族的文化为典型代表;它比较多地保存了当地世居少数民族生活的原始风貌;它还体现了多种宗教成份交汇与共存的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9.
成绶台 《西部观察》2003,(10):36-41
[石鼓声声] 长江金沙江段流至云南丽江县石鼓镇,突然甩开并肩南流的澜沧江和怒江,一个急转,改向东北流.石鼓大弯道,是长江从向南流变为向东流的一个重要转折,被称为"长江第一弯".暮春时节,我们途经此地.  相似文献   

20.
罗梅 《学术探索》2013,(9):120-123
在传播手段和技术日新月异的情况下,怒江傈僳族民歌传播在与传统的“口耳相闻”特色的比较下,出现了一些体现着时代特征和变化的新趋势,并对民歌传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民歌传承在这样一个必然的存在环境中,面临着冲击与发展并存的境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