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历史上的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国家与社会浑然不分的典型,这与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和文化传统有关,也是人的本性在一定发展阶段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发生重大变化,本文把这一过程称为国家社会化,并且初步探讨了中国国家社会化的内容和形式等问题。 相似文献
2.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日益影响着人类社会,使人具有了不同于现实社会的第二生存空间.现在的人既生存于一个现实的社会,同样不可避免的要生存于网络社会中.网络社会同现实社会相比有着诸多不同,人的社会化在网络背景下必然呈现出自己的特点.网络既为人的社会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对人的社会化产生了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汉唐历史发展的原动力虽来自社会,国家往往直接间接地顺应甚至屈从社会的要求,但国家并非简单、直接地跟随社会亦步亦趋,而是以各种形式,将发端于社会领域的经济、文化现象,盛行于民间的依附关系,崛起于草野的社会势力,整合到统一的政治秩序之中。汉唐历史变迁中社会与国家关系及其变动的基本特征,可以社会的国家化概之。 相似文献
4.
从国家化社会主义到社会化社会主义──兼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社会主义”一词的始意,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阐释,社会主义无不以社会化为其本质特征。社会主义通过社会化对资本主义的个人主义进行历史否定。传统社会主义模式以国家化社会主义否定社会化社会主义,最终付出了惨痛的代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反思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使社会主义以更加健康的形象走向21世纪,必须抛弃传统的国家化社会主义模式,回归社会化,走社会化社会主义之路。“以社会为主义,为社会而主义”,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全面社会化,是社会主义走向新生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6.
论人的社会化与人的现代化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人的社会化是人的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人的现代化是人的社会化的深化和发展,是人的社会本质的进一步完善.人的现代化是人的社会化的历史推进,它依赖更高的社会环境条件和个人主体条件.人的现代化源于人和社会高层次发展的需要,它具有更明显的能动性特征."现代人"优于一般"社会人",它能有效推进社会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7.
根据马克思的观点,人是一个物质的感性存在,他受限于自然并依存于自然。但是,与此同时,人有能力改变自然,使之适合于他的最大胆的理念和计划。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在人的帮助下改变自身。人通过他自身的工作而人化,这部历史正是一部解放史的开端。为了真正地解放自己,为了完成发端于最初人类的东西,人必须克服当下异化的东西和异化的社会经济制度,并代之以一种与其理性的、开明的愿望相符的生产组织。 相似文献
8.
科学的国家化:20世纪50年代国家与科学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了集中、有效地利用和控制学术资源,以服务于国家建设,科学活动被完全纳入了国家的计划体制。科学研究与教育机构、组织的全面“国有化”,对科学家进行思想改造并确定其作为国家干部的政治身份,强调科学活动的计划性并从国家层面制订科技发展规划,在科学活动中实行并逐渐强化党的领导,以这些为特征的“国家化”科学在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的中国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政策制订者强调科学与国家发展需要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为此建立了庞大的科学管理体系,由此实现了国家对科学资源与人力的集中控制,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国家对科学的利用。这种科学国家化的进程,即科学的国家化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一元化共生,体现出20世纪下半叶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对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历程与机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为了集中、有效地利用和控制学术资源,以服务于国家建设,科学活动被完全纳入了国家的计划体制.科学研究与教育机构、组织的全面"国有化",对科学家进行思想改造并确定其作为国家干部的政治身份,强调科学活动的计划性并从国家层面制订科技发展规划,在科学活动中实行并逐渐强化党的领导,以这些为特征的"国家化"科学在20世纪50年代初到60年代中期的中国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政策制订者强调科学与国家发展需要之间的密切联系,并为此建立了庞大的科学管理体系,由此实现了国家对科学资源与人力的集中控制,最大限度地保障了国家对科学的利用.这种科学国家化的进程,即科学的国家化与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的一元化共生,体现出20世纪下半叶中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基本模式,对中国现代科学的发展历程与机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社会国家化是传统的国家与社会关系一体化的标志,政治统治是国家最重要的主体职能,国家缺乏应有的社会性.我国遵循放权让利的行政分权思路进行了体制改革,这并没有使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变化和调整沿着理性的方向演进,国家正以一种与改革前不同的形式重新介人社会特别是经济生活.现阶段,必须坚持社会化取向调整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确立有限政府观,夯实有限政府的产权基石,提高国家社会化程度和水平. 相似文献
11.
人们常从知识论的角度理解真理问题,而遗忘了真理极为重要的社会生活本性。我们认为,从哲学史上看,真理问题一开始就是与社会生活内在关联在一起的,它源于哲学家们对于“社会生活统一性”根据的寻求,但由于传统哲学所坚持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使得它的这种寻求不仅不能为“社会生活的统一性”提供充分的根据,反而导致了社会生活的抽象化与虚无化。我们认为,只有破除传统形而上学“发现论真理观”,真理才能真正回归其社会生活本性,并为“社会生活的统一性”提供真实的基础。“创造论真理观”即是这样一种与社会生活的本性相适应的真理观,“创造论的真理观”所说的“创造”,并非单数主体的独白式活动,而是“主体间”的共同参与和创造,它意味着“主体间”的共同参与、论辩、妥协和商谈,因而“创造论真理”是一种在主体间的社会交往过程中生成的社会性真理,具有鲜明的社会生活本性。 相似文献
12.
13.
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看唐代的南朝化倾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唐代的“南朝化”,是由陈寅恪先生最先提出、后经唐长孺先生加以系统论证的一个命题。它指唐代中叶所发生的一系列变化,其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对南朝当年历史发展方向的继承。这样一种南朝化倾向,可以上溯至隋、唐初以至北魏孝文帝时代。南朝化倾向就其形成动因及主导者而言,可大致分为国家主导型、非国家主导型和综合型三种,其形成动因来自社会,但有待于国家的肯定。 相似文献
14.
试论人的生态本性与生态存在论审美观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生态存在论哲学观是在当代生态文明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学术思潮。从生态存在论哲学观出发提出了人的生态本性理论,它的主要内容包括人的生态本源性、生态环链性与生态自觉性。在生态存在论哲学观的学理基础上,直接产生了以海德格尔后期美学思想(“天地神人四方游戏说”)为代表的生态存在论审美观。生态本性理论与生态存在论美学观表达的是一种具有当代意义的新人文精神,它在人的平等权、生存权、人的价值、仁爱精神与人文关怀等方面均包含了自然的纬度,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5.
田江太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1)
学习雷锋精神首先要回答的就是为什么要学习雷锋精神和雷锋精神有无当代价值,本文从人的社会属性层面来回答这个问题。雷锋精神实质上是共产主义新型社会关系在思想方面的体现,学习雷锋精神是构建和谐社会关系的内在要求,是抵制市场经济负面作用的必然选择,是提升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途径,因此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6.
从人的需要这一最根本的视角来看,在国家职能的两个方面中,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应该是首要的职能、根本性的职能,而国家的政治职能是次要的职能,政治职能只是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才能发挥较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社会空间的拓展: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已拉开帷幕,此次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转变政府职能,对社会管理体制进行实质性变革.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角度来看,国家社会化是此次改革的内在逻辑.从现实背景来看,民间组织的大量涌现以及在社会管理中发挥的重大作用是促进改革的重要力量.从主要趋向来看,经过此次改革,社会力量将从边缘走上前台,社会治理将从控制走向共治,市民社会将由弱小走向成熟.总之,国家与社会将朝着一种全新的关系模式发展.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对人的本性或本质的把握可分为三个层面:一是人的类天性,即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二是人的类本质,即人对象化的生产劳动;三是人的类本性,即人社会性的交往实践。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是个体人格形成过程的逻辑起点,对象化的感性实践活动——生产劳动是个体人格形成过程的逻辑中介,社会性的交往实践是个体人格形成过程的逻辑终点。 相似文献
19.
人的社会化是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咨询法和观察法研究认为:体育在人的社会化过程中,对人们变更生活方式、习得生存手段、规范社会行为、培养社会价值观、形成科学世界观以及社会角色定位等方面均呈现出明显的功能性特征.这既是对体育功能的更深层次理解,也是社会学之人的社会化实践途径的再扩展. 相似文献
20.
李云芝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28(2):10-12
人类社会的公平正义、人与人之间真正的平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提高公民意识,在追求社会不断进步过程中,人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着自己。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