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中国独具特色的政党政治一直是近年来学界研究的热点。其中,在政党学与政党政治学理论的构建、中国政党政治的成因及其发展趋势、中国政党政治的运行机制与路径、世界政党政治的启示等方面,我们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归纳、梳理中国政党政治研究成果,既有利于把握目前的研究状况,进而明确其理论脉络和发展动向,也有利于对中国政党政治的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协商民主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对西方协商民主理念的合理內核所进行的本土转换,现阶段,协商民主体现在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但是,由于缺少国家制度层面上的规范,民主监督比较薄弱,民主党派的代表性问题遭遇到困惑,使得执政党与参政党的互动关系的合理性受到了挑战.利益诉求的表达是一种常规性的社会政治现象,是政治上追求民主权利的表现方式.因此,有必要构建多元、畅通的利益表达渠道,提升民主党派对中国政治发展的协助力和推进力,以有效克服中国政党政治在特殊的历史发展逻辑中所面临的"民主困惑".  相似文献   

3.
政党政治是民主政治的表现形式。政党政治取代君主政治在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界碑意义;政党政治是作为民主政治的范畴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是民主政治体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是现代政治文明系统的中枢;当代中国政治文明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关键是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政治。  相似文献   

4.
论协商民主在中国民主建设中的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后期以来,协商民主理论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高度关注。要看到,西方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协商民主之间是存在差别的。一是西方的协商民主与中国原有的政治协商制度有异;二是政治环境的差别。协商民主与中国民主并不相悖,虽然我们的国情与西方国家很不相同,但协商民主作为一种民主形式,对于中国民主是有益的,应该借鉴和吸取。协商民主能够成为中国民主建设的重要形式之一。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应当善于领导协商民主。  相似文献   

5.
论协商民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世纪晚期出现的协商民主理论并不是一种全新的民主理论模式,它可以在古希腊民主实践中发现自己的原始存在,它是传统民主范式的复兴。协商民主强调民主的协商性、决策的合法性、协商的平等性、公开性和责任性是对西方竞争性民主模式的反思和替代。  相似文献   

6.
协商民主是基于人民主权原则和多数决原则的现代民主和治理形式,是以公共利益为价值诉求,通过理性平等地协商,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赋予政府决策与政党执政以合法性的过程。为此,要将涉及国家发展的重大问题辩论机制有效纳入协商民主的过程中,进一步完善人民政协协商民主的体制和机制,实现由政策性协商向制度性协商的根本转变。  相似文献   

7.
协商民主理论与中国   总被引:61,自引:0,他引:61  
协商民主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西方政治学界兴起的一种民主理论.本文在介绍协商民主理论的基本内涵的同时,通过对中国政治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的分析,指出,虽然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西方民主政治面临的问题存在阶段性的差异,但协商民主同样适用于中国.在现阶段的中国,引入和倡导协商民主,将可避免动员型被动式政治参与的弊端.浙江省地方民主政治发展进程中出现的听证会、民主评议会、村民民主恳谈会和互联网公共论坛等形式及其实践,集中体现了协商民主的精神.  相似文献   

8.
协商民主是对传统代议制民主的超越,它代表了西方民主理论的最新发展。协商民主的产生与多元文化背景有关,它有着自己的内在价值,对当今学校教育有诸多启示:(1)克服学校管理中的威权主义,鼓励教育主体积极参与民主决策;(2)通过学校民主教育,培养民主公民;(3)通过协商对话,形成民主共同体的课堂生态文化;(4)构建协商课程。  相似文献   

9.
协商民主体系至少应当包含三个基本层次:(1)发生在政治共同体内部的民主协商过程;(2)国家与社会、政府与民众直接互动的民主协商过程;(3)社会民众之间的有组织的民主协商过程.可以把发生在政治共同体内部的民主协商称之为“政治协商”,而把国家与社会、政府与民众直接互动的民主协商和社会民众之间的有组织的民主协商,统称为“社会协商”.国家层面的政治协商具有间接民主的性质,而社会协商具有直接民主的性质.政治协商和社会协商可以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互动关系.推进社会协商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民主功能.  相似文献   

10.
中国基层协商民主实践以参与包容性、讨论平等性、制度权威性等鲜明特征,大大增强了公共政策的合法性,提高了公民对共同体的责任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整合程度。必须不断完善完善中国基层协商民主实践的各项制度,提高公民参与公共协商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公民对共同体的认同感、责任感,提升社会整合水平,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  相似文献   

11.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既吸收、借鉴了世界政党政治的文明成果,又为世界政党政治作出了新的贡献,主要是创造了新的制度模式、新的执政方式、新的民主实现形式和新的重要载体,成为世界政党政治中一朵光彩夺目的奇葩.  相似文献   

12.
政党政治是与公民意识相适应的一种政治治理方式。当民初政党政治移植到中国传统社会之上的时候,隐藏在国人深处的臣民意识顽强地产生了各种“抗原”,如根深蒂固的权力崇拜、悠久的权谋政治传统、对公平正义的曲解、私德冲击公德的行为习惯等等,这些“抗原”导致的“排异性”最终摧毁了政党政治的健康和活力。基于此,完成由臣民意识向公民意识的转型,推动民族启蒙运动的进一步提升,才是实现政党政治现代化的保证。  相似文献   

13.
政党政治是西方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民主化的发展成果。政党的社会整合能力削弱,导致了西方政治过程中利益集团作为一支强大的力量强势崛起,并通过政治献金、游说向执政党施加压力,以期将集团的利益诉求通过执政党和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定合法化。政党与利益集团的媾和促成了权力与利益的互换,政党腐败滋生,腐蚀和瓦解着当前政治体制,耗竭政党的社会基础与执政资源,威胁政党政治的生命。为此,只有完善政党与利益集团自身的组织规范,实现对政党权力的约束;改变单一的政党经费筹集方式,增强竞选经费使用的透明度;建立开放与多元竞争的公共政策制定机制,实现公共政策的利益均衡,构筑明确的权力与利益边界,才能重构政党与利益集团的关系,消减政党与利益集团的不正当交易,遏制腐败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埃及现代政党政治缘起于20世纪初,历经宪政时代、纳赛尔时代和后纳赛尔时代三个阶段.从宪政时代的多党政治到纳赛尔时代的一党政治和后纳赛尔时代政党政治的多元化进程,构成埃及现代政党政治演变的明显轨迹.民族主义政党与民主主义政党的此消彼长、世俗政党与宗教政党的错综交织、议会政党与非议会政党的激烈角逐,集中体现埃及现代化进程中政治层面的历史运动.  相似文献   

15.
中间选民现象在台湾的政治选举中有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在台湾“中间选民”一词的使用相当混乱,经过对台湾“中间选民”的语义和语境的分析,可以看出台湾的选民分布在主要议题的坐标上,呈中间凹陷双峰状。形成这种分布的主要原因是台湾族群政治的兴起与发展。这一状况可从台湾“中间政党”立足失败得到旁证。台湾族群政治是一个历史过程,其中间选民将会经历分离和逐渐回聚的过程。但这一回聚已经不会回到原先的“中间点”。随着泛蓝阵营的自我修正和民进党对台独立场的坚持和宣导,台独在台湾已经不再被选民视为极端政策。  相似文献   

16.
90年代,匈牙利社会党经历了了由在野党到执政党再到在野党的剧变,匈牙利的民主社会主义面临着社会主义在匈牙利遭到历史性挫折和在匈牙利坚持社会主义的矛盾,社会党的性质与匈牙利资本主义趋势的矛盾、工人阶级传统的政党同匈牙利劳资结构分化不明显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化决定了匈牙利民主社会主义地位的不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和执政地位的确立绝非偶然,它是中国政治发展路径选择的结果,是中国近代以来政党政治发展的独特道路使然,亦是出于威权政治在后发现代化国家的现实诉求.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政治领导组织纪律性强,政治上高度统一,政治整合和社会动员能力超强,又具有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独特品质,从而使得中国共产党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领导中国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任,开辟了一条独特的政治驱动型的后发现代化国家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8.
按照意识形态的分野,新左翼政党和极右翼政党是两类完全不同的政党,但两者却具有反政党体制、体制外动员、缺乏正式组织建设、成员边界模糊和意识形态的极端性等诸多相似性.基于这两类政党的相似性,美国著名学者基茨凯尔特提出运动型政党的理论.基茨凯尔特的运动型政党理论的意义主要在于,它揭示了新左翼政党和极右翼政党产生后共同面临的存在困境,即保持运动型政党特征还是向传统政党转型的两难选择.  相似文献   

19.
电视剧中的道德形象不仅标志着现实社会的道德状态与价值评判,而且也意味着传统文化借助现代媒介的当下重建.由于历史语境的变换,社会文化经历了从生产到消费的转型,电视剧"保存经典"的制作透露出编导对大众文化认知的滞后.现代文化工业产品不以古典艺术为参照,而对现存文化资源的选择性运用,目的在于吁请大众积极参与意义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20.
张践 《文史哲》2004,1(3):13-19
中国自古就有儒教的概念,按照现代学术的划分标准,其中既包括具有宗教性的"宗法性伦理宗教",也包括哲学性的"儒学"。在官方文化系统中,宗法性伦理宗教发挥了政治统治和政治管理两方面的功能,成为历代政府政治合理性的主要依据。而儒家的哲学思想,则成为历代政府制定宗教管理政策的指导原则。正确解读儒教的超验性,是理解中国古代政教关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