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由和幸福”是人类永恒追求的主题。它就象斯芬克斯之谜,一直是人类思想家竟相探讨的课题.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地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实践观来揭示自由之谜,认为自由是实践主客体的统一,是对必然的承认、认识和运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质。但是近年来由于资产阶级自由化在“自由、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立足实践唯物主义,从现实的人出发,对自由的二重性做出了辩证的阐释,使得理想性与现实性、整体性与建构性统一起来。马克思通过批判地考察自由主义自由观存在的缺陷及其造成的社会问题,科学论证自由人联合体才能使人获得真正意义上的自由,为此,必须进行一场以人类解放为旨归的革命实践活动来实现这种自由共同体。当前中国的政治改革也应该以此为价值取向,在推进中国“本土化”的自由与民主进程中,实现“大同世界”,这乃是中国人所期望和欲求的。  相似文献   

3.
唯物主义一元论在关于意识问题的争论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但却止步不前,没有随着科学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完善。邦格揭露了传统唯物主义意识论存在的问题,试图在坚持唯物主义原则的基础上就这些问题作出新的解答。邦格重新阐释了心身关系,并创造性提出意识反作用的发生机制,成功实现了对传统唯物主义意识论的超越。  相似文献   

4.
实践美学与生态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为基础的实践美学,是以艺术为中心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科学,从人对现实的三个维度(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即他人,人与自我)来看,实践美学当然要把生态美学作为自己的研究的一个重要维度,研究人对自然所构成的生存环境的审美关系。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构想来看,生态问题、生态美学都是实践唯物主义的重要的不可或缺的方面或维度。实践美学的最终目标———全面自由发展的个体,就蕴涵着生态美学的对象、方法和目的。  相似文献   

5.
尊严是关乎人的主体性和自我价值的一种范畴。卢梭从人的自然天性出发来探讨人的尊严,主张人天生就具有自主自觉的能力,天然享有普遍的平等与自由。随着人类由原始状态向"文明社会"的演进,人的尊严也经历了复杂的变化,最初人人普遍享有的平等自由的人性尊严遭到破坏,而卢梭一直积极地寻求一条解放人类天性,重新树立起人性尊严的道路。《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所蕴含的社会契约和自然教育的思想便是卢梭重建人性尊严的途径。其对平等和自由的永恒追求、对现代性批判的启蒙和主权在民的价值理念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6.
从德国古典哲学一直到现代西方哲学,许多哲学家都对"实践性"作出过解释。他们的解释一是"费尔巴哈"式的,"实践"被看作动物式活动,体现某种自然力量对人的限制和约束;二是"康德—黑格尔"式的,"实践"或"实践理性"被不恰当地看作摆脱自然或部分摆脱自然客观基础的纯粹自由或"善良意志"。毛泽东理论品质的实践理性是在马克思主义"实践的唯物主义"理论框架下,对其给予理解和分析,指出它是从人的实践方面理解整个世界意义的深层思维和精神结构。毛泽东理论品质的实践理性从主体出发,关注生活,提倡创造力,在思想上反对僵化和封闭。  相似文献   

7.
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的问题是哲学上的重大课题,围绕这一问题始终贯穿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中,主客体问题是一条重要的发展线索。对主体即人的研究过程,就是马克思受费尔巴哈的影响又最终超越费尔巴哈走向历史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新唯物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实践是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石,是马克思哲学的本质特征。在自然观问题上,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与费尔巴哈哲学既有相通之处,又有本质差异。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对费尔巴哈自然观的超越体现在:人化自然对感性自然的超越;人与自然的交互作用对自然之于人的优先地位的超越;实践自然观对感性自然观的超越。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和费尔巴哈自然观的分歧,源自于两者对自然及人与自然关系的不同理解:费尔巴哈将自然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为感性直观的对象,而马克思"新唯物主义"则将其理解为感性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恩格斯在现代文明史上最早对资本主义生产造成的水污染和环境破坏给予全面的揭露与批判,在对人与自然关系作实践唯物主义的论述中已内在地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水利思想,包括水利与气候、水利与农业、东方地理环境与水利的关系。人与水的关系,归根到底是人与人关系的一种反映,体现着人和人之间的利益和道德关系。面对水生态危机,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水的和解,马克思恩格斯认为树立"自然内在价值"观念、建立合理的适合人的本性的生产模式、在共产主义制度下对社会和自然关系的自觉协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必由之路,也是人水和解的应有之义。深入分析和阐释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水利思想,全面的掌握生态水利思想的基本内涵和解决水生态问题的途径,以指导新形势下的治水实践,为当今人类摆脱全球水危机指明正确的方向。  相似文献   

10.
建立当代新道家学说,是时代的需要。我们要站在时代的立场,发扬历史上道家思想的优良传统,重构道家思想体系,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当代新道家的宗旨是实现“三回归”,即“回归自然”(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回归朴实”(倡导自然朴实的人性,反对人性的扭曲 )、“回归和谐”(倡导自然、社会和人的精神的和谐)。要实现这一目的,首先要发扬老子的“道法自然”的思想,人的思想和行为要遵循道、理(客观规律)办事,而人的本质在于追求自由创造,自由是对必然规律的认识与实践,同时一个人的自由的获得,又在于对现实生活的超越,没有超越就不能实现精神的自由,成为自由自在的人。  相似文献   

11.
《南都学坛》2019,(4):95-100
"从天国到现实"的精神自由观的形成和传统旧哲学的自我意识的片面性证明了马克思实践自由观的合理性以及客观性。马克思致力于现实生活,超越了德国观念论中自由的"虚化"和"物化",从实践的思维向度对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进行阐释,预设了每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自由王国",把自由的观念从天国引向了现实,确立了实践自由观的思维范式,通过对传统旧哲学和德国观念论自由的权衡与糅合,马克思从三重理论向度剖析并批判了精神自由观。通过这三方面的分析进一步确立了实践唯物主义自由观立场的稳定性,为实践自由观开辟了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2.
历史唯物主义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的解放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最高宗旨。要恢复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就必须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符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有助于确立人在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能更好地体现实践唯物主义的根本特征,能够使唯物史观理论体系得以合乎逻辑地展开,能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能动性动因,同时也体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13.
研究现代西方著名科学家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即研究现代自然科学唯物主义,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不容忽视的重大课题。重视这项研究,对于加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思想阵地,密切哲学和科学的联系,巩固和发展哲学家同科学家的联盟,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一、不容忽视的领域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同现代科学革命的最新成果,有机地结合起来,重  相似文献   

14.
在弗洛姆看来,人的自然性决定了人对于自然的依赖,然而人又始终是社会的产物,人的社会性决定了人为了自由而必然走出自然。由于现代人在追求自由的过程中将自然视为自由的障碍物,从而对自然进行征服和改造,最终导致自然的异化。然而,人与自然之间尽管存在着矛盾性,但并不必然导致人与自然的冲突。当今频繁爆发生态危机的根源不在于人与自然的矛盾,而在于不健全社会培养的不健全之人,因而要克服生态危机,使人与自然关系走向和谐就必须造就健全的人。  相似文献   

15.
以赛亚·伯林和黑格尔是不同时代的重要思想家,他们对作为政治哲学核心概念之一的"自由"都有着自己重要的阐释。以赛亚·伯林对自由做了著名的两种区分——消极自由与积极自由,这种区分和阐释在学术界产生了很大反响并被普遍接受;黑格尔则认为精神的本质就是自由,并从形而上的角度区分和阐释了三种自由:消极自由、积极自由和社会自由。两者在出发点和阐释方法等方面都有着重大的分歧。  相似文献   

16.
在老庄美学的建构中有些学者把自然无为阐释为自由,这样老庄的思想也就是美学了。其实,在老庄尤其是庄子的时代,自由并不是一个比秩序更急切的问题。道先于一切,在这个既定场域很难说给自由留下了一席之地。从自由本身来看,自由表现为肯定性力量与否定性力量的一体二用;而自然无为是一种自然的本性存在,既不肯定什么也不否定什么,是让自由毁弃于自然。从人生自由来看,在人的自然维度,自然无为讲求顺任自然,却没有对自然的扬弃,只剩下一种回到自然本性的必然。在人的价值维度,自然无为是将个体断送于一种先验的既定意志的普遍性之中,取消个人价值。从审美的自由来看,它同人生自由一样需要有知识、道德与物质的支撑,并且情感表现出独立自足性,自然无为明显表现出对知、意、情的排斥与否定。逍遥是无为,而不是自由。  相似文献   

17.
席勒的和谐思想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都是和谐的."自然"比自由的涵义更广阔.人作为自然的一部分,和自然一样都要求自由和完善."通过自由给予自由",人既能处理好与自然的和谐,又能处理好人自身的和谐,那么人和社会的和谐也就自然而然了.席勒的和谐思想对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仍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论马克思有机论的实践自然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马克思的哲学自然观的实质,总是倾向于把它归结为物质本体论。实际上,马克思的自然观全面地阐述了人与自然、历史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辩证统一关系,从根本上改变了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自然的片面理解。马克思提出了人化自然概念,消除了人与自然的对立。自然不再是与人分离和对立的存在,而是与人一体化的有机整体的一部分。不仅如此,马克思还创造性地提出了实践范畴,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直观性。因此,马克思自然观是有机论的实践自然观。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以前的哲学一直陷于一元论与二元论、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抽象对立之中,都是这样或者那样的独断论和绝对主义。马克思的哲学革命就在于以实践的观点扬弃了这两个抽象对立,一举摧毁了那些一直统治人们的绝对本体,从而向人们敞开了无限广阔的自由天地。  相似文献   

20.
到底什么是真、善、美?这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一项基本课题,就是对“真”、“善”、“美”的诠释,揭示它们的理论意蕴和现实指向。马克思在对基督教思想、唯心主义、传统唯物主义的批判中提出了实践唯物主义。就“真”而言,实践是真理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真”是人们在实践中所形成的认识内容;就“善”而言,“善”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一种意识形态,在不同的生产关系中,“善”的内涵各不相同,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善”指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就“美”来说,实践是“美”的源泉,只有劳动之“美”才是真正的“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