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抗日战争时期,受聘于西南联大的"教师诗人"冯至创作了《十四行集》,其以对于生存与死亡、孤独与沟通和日常事物的诗性思考,奠定了冯至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并为中国十四行诗赢得了广泛的声誉.由于冯至留学德国期间,深受西方现代主义诗人里尔克创作的感染,在《十四行集》中鲜明地体现了里尔克对冯至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诗歌的诗学观念、传达方式和创作形式等方面.  相似文献   

2.
冯至因其早期新诗创作被鲁迅誉为“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他早期新诗创作的艺术资源主要来自三个方面:中国古典诗词,德国浪漫主义诗歌和创造社作家的文学作品。冯至与创造社的关系已被众多学者所论述,然而,他们所普遍关注的是冯至与郭沫若之间在新诗创作方面的艺术关联,而忽视了冯至与郁达夫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在表现内容、创作倾向和美学风格等各方面对冯至早期文学创作产生重要影响的,正是创造社作家郁达夫。  相似文献   

3.
刘纪新 《兰州学刊》2012,(2):120-123
冯至《十四行集》的超越精神是诗人的生命体验与西方理念的融合。里尔克的"领受"、歌德的"蜕变论"、诺瓦里斯的"类比"和"关联"是重要的文化资源,但是冯至并不是简单地套用西方理论,而是在理论与经验相互融合与冲突的过程中,寻求超越。  相似文献   

4.
冯至现代主义诗学带有里尔克式的智性特色,并与基督教神学及从中发育而来的存在主义相关联。他认为三个欧洲"畸人"即存在主义者基尔克郭尔、尼采和陀思妥耶夫斯基带来了真正的启蒙思想。冯至认为:基尔克郭尔主张不幸、忧郁、绝不与卑污妥协的正直操守是写作的根基;作家要从感性阶段出发,达到伦理乃至宗教的阶段,才是"受苦受难真实地本着基督的精神生活"。尼采之于中国社会和文学的意义,则在于通过他所研究和揭露的嫉恨人格和心理,彻底打破那种"窒息遏杀特出之士"的平均一切的环境;而且尼采追求真正未来主义的东西,对民主和社会主义也感兴趣,其超人哲学是为了现代人的真正觉醒、获得真理,而现代艺术的本质在于实现这一目标。真正的现代主义者不是弱者而应是生活和精神的强者。而陀氏通过对人性中善与恶的辩证书写,提出了通过上帝达到自我启蒙的问题。正是在对这些西方存在主义理论家的理解和解释中,冯至创建了自己的现代主义诗学。  相似文献   

5.
<十四行集>作为冯至诗歌的扛鼎之作,体现了其诗歌艺术的精魂,具有多方面的认知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试从冯至对时代功利性的超越、对现代主义诗歌艺术的批判继承、对中西艺术传统的融合创新三个方面探讨<十四行集>的超越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从孤独感、倾诉意识、追问意识这三个现代性表征入手 ,对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长期被忽视和简单化分析的冯至的早期诗集《昨日之歌》进行一种新的解读 ,并考察了它与冯至与另两个诗集《北游及其他》《十四行集》具有的内在连通性 ,从而确认了冯至早期诗歌创作中的哲理化倾向和现代主义气息  相似文献   

7.
冯至传略     
冯至,原名冯承植,字君培,笔名琲琲、CP、鼎室等,著名的杜甫专家、德语文学的翻译家和研究学者. (一)1905年9月17日,冯至出生于河北省涿县.父亲在外面的学校或机关做点文牍之类的工作维持家用,家境窘迫.但刚强的母亲坚持送他上了小学,启蒙课本是《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古文释义》等.1914年,九岁的冯至失去了母爱.1916年秋,从涿县高小毕业后,慈爱的继母克服经济困难,力排亲属的非议,支持冯至考入北京市立第四中学(今北京四中).人中学后,冯至对古典文学的  相似文献   

8.
托马斯·阿奎那的美学思想在西方美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托马斯关于什么是美、美与善的异同、审美直觉、艺术模仿等方面的观点既超越了前辈学者 ,又对后世美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因而 ,研究托马斯的美学思想 ,对于我们了解中世纪美学以及欧洲美学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冯至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具独创性的诗人之一。人们对其诗歌创作的认识 ,也有一个不断理解和接受的过程。新时期之前的冯至诗歌研究大致分为两个时期 :一、1 92 3— 1 949年 ,是冯至诗歌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得以确立的时期 ;二、1 949— 1 982年 ,是冯至诗歌研究的低落期和停滞期。冯至诗歌研究焕发新的生机 ,只有等到新时期以后了  相似文献   

10.
迷茫中的探索——论北大毕业后留学德国前的冯至周棉从1927年暑假在北京大学德文系毕业,到1930年9月踏上去德国留学的旅程,冯至从北京到哈尔滨,又从哈尔滨到北京,度过了整整三年探索、迷茫的时光。这是冯至有生以来第一次走上社会,虽然时间短暂,但在他漫长...  相似文献   

11.
在考察冯至的诗歌成就时,人们大多强调德国浪漫主义文学及存在主义哲学对他的深刻影响,实际上,冯至之所以能融汇中西,在传统诗歌的现代转型中做出自己独特的贡献,是与他深厚的传统文化修养,尤其是佛教禅宗潜移默化的影响分不开的,因而他的最具现代主义色彩的《十四行集》能给人一种既新又旧,既现代又传统的印象。本文尝试从佛教影响这一角度,对这一被人忽视的问题略作探讨,以期将冯至研究引向深入。一、逃禅心理冯至出生在一个破落的封建大家族中,从有记忆开始,父亲就在遥远的南方,为了谋生养家而长年奔波在外。母亲带着他们兄…  相似文献   

12.
杨绍军 《学术探索》2009,(6):139-144
在抗日战争时期的西南联大,身处昆明的冯至在教学之余创作了历史小说《伍子胥》。冯至在小说中赋予主人公伍子胥以各种体验和感受,同时调动哲理与诗歌的叙事技巧,让历史小说充分发挥了古为今用的效果。从中不难看出,《伍子胥》的创作明显受到歌德创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蜕变论”思想、小说结构的借鉴和“女性形象”的塑造上。  相似文献   

13.
论冯至诗的生命体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冯至先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学者,也是一位高龄的著名诗人。从1923年在《创造季刊》发表诗歌开始,他的创作若断若续地跨越了漫漫时间,迄今已快70个年头了。 鲁迅在一篇重要的论文里,曾经称冯至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 可是,鲁迅没有作出任何说明与解释。对于冯至的诗作出过具体而又重要评价的,是李广田和朱自清。李广田称誉冯至四十年代创作的十四行体诗为“沉思的诗”,断言它是诗人生命中慧星的出现与狂风乍起,认为冯至在限制中显出来身手,法则给了他自由;他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聚精会神。(《沉思的诗·论冯至的〈十四行集〉》)朱自清称赞冯至在平淡的日常  相似文献   

14.
肖月生  刘韵清 《船山学刊》2007,63(1):118-120
本文明确提出“汉字书法艺术在世界上独一无二”这个观点,并从汉字的形象美、空间美、意境美等三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  相似文献   

15.
中西传统美丑现有三个方面的不同:一、西方重实相之美,拘于形式;中国重精神之美,超于物态.二、西方认为“丑”的审美价值是对美的依附、陪衬,中国认为“丑”中含有美的因素。三、在关于美丑关系的问题上,西方崇“纯美”,中国认为美丑没有绝对界限。  相似文献   

16.
知性:冯至《十四行集》的美学追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0年代初,诗人冯至贡献出了一部沉思风格显著的《十四行集》,承续了1930年代以卞之琳为代表的现代主义诗人对知性的执著追求。本文从冯至的诗学观念和诗学策略两个向度,对其《十四行集》的知性追求进行观照,论述冯至知性追求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17.
闫立飞 《江淮论坛》2008,(2):135-139
在中国现代历史小说写作中,冯至有着特殊的意义.不同于现代历史小说的"战斗性"传统,冯至在西方现代诗的启迪下,通过对存在主义的借鉴,创造了一种表现存在体验和生命沉思的抒情诗的历史小说.他为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提供了全新的书写经验和叙事模式.  相似文献   

18.
美、美感和艺术美是美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建国以来,美学界在批判唯心主义美学思想的基础上,通过讨论,对美、美感的本质从许多方面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解释,但关于这些问题的某些方面尚需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9.
野兽以其威猛的形象作为审美对象,往往为诗人们所重视.在中国诗人牛汉的<华南虎>、曾卓的<铁栏与火>、穆旦的<野兽>和英国诗人威廉·布莱克的<虎>以及奥地利诗人里尔克的<豹>等"野兽"诗歌中,诗人通过对"虎"、"豹"等主导意象及与之相对应的铁栏、观众意象的描绘和组合,寄寓了对社会、人生、自然的主观思考,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由此,这种"野兽"意象的力量之美也就具有了无限的开阔性.  相似文献   

20.
<十四行集>是冯至诗歌转型的重要标志,蕴含着作者诗歌艺术上的诸多矛盾和困境,体现了写作动机背后的独特思考和诗学主张.通过对<十四行集>诗作的价值重估,可以透视出冯至创作在20世纪40年代初的矛盾和困境,以及它们对冯至后来诗歌创作的内在制约.<十四行集>既造就了诗人个人诗歌艺术的顶峰,也把诗人逼进一个难以继续有所超越的艺术困境之中,以至于进入一个平白如话的时期,艺术上乏善可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