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非裔美国人被看作区别于美国主流文化的“他者”。莫里森认为美国黑人既是“他者”又是世界的人类。在《所罗门之歌》中,黑人主人公“奶人”的成长是小说的主题。通过对奶人成长过程的描述和他的性别意识、种族意识和生命意识的进步,莫里森表达了消除两性对立、获得种族身份认同、回归传统文化的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2.
自传体小说《华女阿五》是黄玉雪的成名之作,为华裔文学的繁荣奠定了基础。黄玉雪的成长经历彰显了美国华裔女性成长的艰辛。运用成长小说的相关理论,探析主人公的生活经历和心路历程,经过迷失中的探寻和反叛后的回归,黄玉雪最终得到了家庭和社会的双重认可,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相似文献   

3.
《马丁·伊登》是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的代表性作品之一,出版于20世纪初并以其生动的人物形象和极强的社会意义闻名于世界文坛。作者通过对主人公马丁·伊登悲剧一生的描写,在美国历史上最动荡不安的时期,以他独特的声音道出了对美国社会的叩问以及对人生的思索。本文尝试从成长小说角度解读《马丁·伊登》中主人公的双重成长并分析了影响主人公成长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分析美国加勒比女作家珀尔·马歇尔、艾薇菊·丹提卡和胡丽安·阿尔瓦雷斯的小说《褐色姑娘,褐砖房》《息·望·忆》《加西亚家的女孩不再有口音》;通过阐述三部小说中的“回归”主题以揭示“家园”这一概念的复杂性:小说中的女主人公瑟琳娜、索菲和雅兰达远离加勒比故土而成长于美国;对她们而言,成长的过程亦是寻找家园的过程。然而,美国并不是加勒比移民真正的家园,至亲的祖国亦不是归依之处。因此,流散的加勒比移民在漂泊中不断地探寻得以归依的家园,而流散的加勒比女作家则在创作的过程中不断地探寻、重构家园。  相似文献   

5.
《青年艺术家的画像》是詹姆斯.乔伊斯第一部公开发表的小说,也是西方文学史上第一部用意识流手法创作的成长小说。文章着重从语言和成长视角来探索乔伊斯的《青年艺术家的画像》中主人公史蒂芬逐渐成长为艺术家的过程,集中讨论史蒂芬语言的发展过程以及语言是如何不断修正他对世界的感知方式的。  相似文献   

6.
斯蒂芬.克莱恩的小说《红色英勇勋章》是美国文坛的经典之作。克莱恩本人也成为19世纪末以来备受关注的作家之一。评论家们从自然主义、象征主义、印象主义等多个角度来分析这部小说。但对于这部小说的成长主题研究还很有限。在现代美国小说研究中,对成长主题的探究为研究人物及其所面对的周围环境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成长小说通过捕捉主人公一系列成长过程的事件,展现人物从幼稚走向成熟的变化过程。小说《红色英勇勋章》便是最好一个例证。  相似文献   

7.
美国作家亨利·詹姆斯的《一位女士的画像》是一部美国成长小说,主人公伊萨贝尔为了见世面从新兴的美国来到古老世故的欧洲世界,经过天真——受骗——觉醒——成熟的成长过程终于从一个盲目追求自由的女孩蜕变为一个心理和道德都成熟的女士。一些不可或缺的人物是促使主人公成长的力量,而她顿悟后所作出的回归不幸婚姻的决定正是她成长蜕变的标志。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成长小说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红色英勇勋章》主人公心理成长历程的分析,探讨并阐述了青年在战争中成长,获得男子气概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印裔流散作家妮基塔·拉尔万尼的处女作《神童》(Gifted)入围2007年英国曼布克奖和柯斯达文学新作奖,同时还获得戴斯蒙·埃利奥特奖小说奖。小说通过叙述《神童》中女主人公"神童"鲁米从数学天才坠落凡间的成长经历,论述了印度流散族裔主体的文化创伤,在阈限状态下的非线性成长和双重成长烦恼,揭示了个人成长与民族之间的隐喻关系。  相似文献   

10.
美国华裔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是一部少数族裔女性成长小说。在女主人公成长过程中,她必须面对来自种族主义、性别歧视以及社会阶级等方面的多重压力,因而她的成长过程非常艰难。作家通过使用多重叙述视角、后现代复调叙述与拼贴以及将成长与反成长叙事并置等手法,再现了少数族裔女性成长的复杂性,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成长小说这一经典模式。  相似文献   

11.
铁凝的两部长篇小说《玫瑰门》和《大浴女》的成长主题引发人们关注,虽然这两部小说创作的年代相差10年,但成长主题是相似的。西方成长小说主要描写主人公的成长过程,反映主人公虽然遇到一系列的挫折和成长的烦恼,但自我精神却不断得到提升。然而在铁凝的小说中,主人公的成长过程是通过自我审视使自我精神逐渐与庸俗相融合的过程。与西方的...  相似文献   

12.
学界普遍认为中国“成长小说”(Bildungsroman)诞生于“五四”时期,“五四”之前具有成长小说雏形的作品几乎全部为译作。实际上,清末南武野蛮的《红楼梦》续作《新石头记》是一部完全萌芽于中国的原创成长小说。与吴趼人同名小说中欲速不达的“伪成长”不同,南武野蛮详细描画主人公贾宝玉循序渐进的成长轨迹,关注个体与国家的相衍相生,在同时代文学创作中具有超前的现代性。南武野蛮《新石头记》中鲜明的成长因素离不开主人公贾宝玉这一人物形象的特殊性,更与其时代背景下的清末新政和留学浪潮密切相关。以南武野蛮《新石头记》为代表的清末成长小说虽然具有一定的时代局限,但依然可以被视为近代中国试图冲破阻碍、谋求发展的家国隐喻。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成长小说作为中国式的重要小说类型之一,是现代性语境下产生的关于成长问题的文学想像和文学表达。从主人公的成长状态和过程进行考察,中国现代成长小说出现了三种叙事类型:在路上的成长迷梦、被放逐的成长幻灭和到达"远方"的成长神话。同时,文本中的成长主人公也出现了三种形象类型:迷梦型成长主人公、幻灭型成长主人公和神话型成长主人公。  相似文献   

14.
成长的悖论:觉醒与困惑——成长小说视角下的苏比与阿Q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长小说亦称启蒙小说,它将成长隐喻为从"天真"走向"经验"这一孤独而艰巨的历程。从成长小说的角度来分析,主人公苏比(《警察与赞美诗》)和阿Q(《阿Q正传》)都经历了从天真、顿悟到幻灭这样一个觉醒与困惑的成长历程,而觉醒与困惑是文化上的一种悖论。这一悖论从小说的社会背景、民族心理和文化层面得到了相应的文化解读。  相似文献   

15.
《梦娜在希望之乡》是著名美籍华裔作家任碧莲的代表作品,它探索美国少数族裔少年青春期的矛盾心理和迷茫彷徨,展现文化身份的流动性与混杂性,传达了多元文化的信息。该小说属于成长小说这种文学体裁,成长是小说的主题,而且小说在叙事结构、人物设置和情节安排上都具有成长小说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托尼·莫里森是美国当代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非裔女作家,其获奖作品《所罗门之歌》蕴涵丰富,思想深刻。本研究旨在从黑人传统文化和人物分析着手,运用现代主义、 存在主义、 异化理论和圣经学说解构与阐释小说主题及意义: “飞翔” ——黑人文化回归和传承。进而阐述黑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对美国非裔少数族群生存的重要性和建构独立、 多元、 层次丰富的黑人文化的必要性,同时指出回归和超越的真正含义及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7.
《偶遇》和《麦田里的守望者》分别描述一位都柏林少年的偶遇和一位 16岁美国青少年的一段人生经历。他们的经历代表了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挣脱与回归”和“探索与失望”的两种形态。成长的过程就是展示人生悖论的过程 ,是呈现了人生痛苦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薇拉·凯瑟是美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潜心描述美国拓荒运动的伟大女作家。她以内布拉斯加为背景创作的小说中,尤以《我的安东妮亚》最为出色。主人公安东妮亚的一生不断地追寻自我,并在努力拼搏后,在大草原上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本论文通过对安东妮亚的童年,青年和中年生活经历的分析。展示主人公的成长历程,讴歌早期移民自强不息的拓荒精神。  相似文献   

19.
成长小说是英美文学中一种十分重要的小说类型。以成长小说为理论视域,哈尼夫·库雷西在《郊区佛爷》中继承了成长小说的传统并纯熟地使用了成长小说的创作技巧。小说通过主人公克里姆的成长焦虑、成长的引路人、成长的出路等方面的描写,出色地表现了当代英国亚裔青少年在多元文化世界中所面临的种种窘境,同时也提出了要勇敢地跨越各种人为设置的藩篱,构建属于自己的“第三空间”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成长”无疑是人类一个永恒话题,“成长小说”这一文类的创作及研究对其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诠释。此类小说最早出现在德国并繁荣于英美,国内也不乏此类小说的创作,余华的小说《在细雨中呼喊》、《兄弟》等表现了“生理的无知”、“精神的孤独”、“亲情的残缺”这些成长主题,但与歌德《威廉·麦斯特的学习时代》这一经典范本相较,又具有成长主体自觉精神缺失、成长“在路上”以及采用“单线型”叙事模式等“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