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以老年受众为主要目标受众的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是在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和新时期人们对健康知识信息的迫切需求情势下产生、发展的。在新媒体环境下,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虽然其形式和内容变得更加多样化,并且也增加了更多的互动环节,但仍存在着质量水平有待提高、部分节目内容不够真实、老年受众定位不够准确、有些节目过度商业化和娱乐化等问题。通过对老年受众接触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情况的问卷调查,发现:老年受众媒介素养有待提高;未来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应随着老年受众的变化而发展。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在新媒体时代,健康养生类电视节目要更好地满足老年受众获取健康养生信息的诉求,可采取以下策略:其一,根据老年受众的生理和心理特点,确定节目内容;其二,在保证节目真实性的前提下,探索节目的多样化;其三,拓展节目传播渠道,扩展健康养生类节目的播出时段;其四,培养具有健康专业知识的传播人才。  相似文献   

2.
文章重点分析道教养生文化、养生旅游的内涵与发展、道教养生观对养生旅游发展的作用与启示,赋予养生旅游以理论基础和精神内核,为促进养生旅游健康发展,发挥道教文化新的功能提供借鉴。继而以岭南道教发源地——罗浮山为案例,分析其道教文化特质、演变以及养生旅游发展现状,提出道教文化与养生旅游融合发展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回族传统养生文化的研究,能够为现代养生与保健科学健康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价值,有利于减少和预防现代不良生活方式引起的疾病,从而提高大众健康水平。在初步分析回族传统养生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从宗教文化、尚武民风和民族习俗等方面探讨了其传统养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其现实意义,提出并剖析了心理养生文化、身体养生文化与民俗养生文化等构成要素,为进一步开展回族传统养生文化研究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4.
谚云:“药补不如食补,食补不如神补。”这里所说的“神补”,指的就是精神养生。无论是医学理论还是临床实践,都证明精神养生对预防和治疗疾病,增进身体健康,有着巨大的作用。正如英国著名社会活动家约翰·格雷所说的:“身体健康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精神的健康。”  相似文献   

5.
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20世纪初,爱迪生曾说":未来的医生将不再给病人药物,而是引导病人关注饮食结构、饮食的保养及疾病的起因和预防。"科学养生,多数人一生健康,寿命延长,无疾而终不是奢望。  相似文献   

6.
一般医家论《易》与中医关系,多受后出《易传》及卦图影响.本文则上取原始经卦及卦爻辞,广泛联系历史生活,勾勒上古先民的朴素医学认识:既重视"身",更重视"心"的健康;不仅注意病发后的治疗,更注重病前的防微杜渐,即保健、养生与预防;又坚持养之以正,扶正去邪,身心康泰,益寿延年.  相似文献   

7.
《老友》2005,(8)
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认为:治病好比是下游抗洪抢险,健康则是上游植物造林。研究表明,1元钱的预防投入能节省8.59元的医疗费,还能相应地节省约100元的重症抢救费用。洪昭光教授说:"有病看西医,养生找中医,若要寿而康,九成靠自己。"避免两个"死亡三联征"  相似文献   

8.
我国高等学府中,有一位年逾百岁的老寿星。他就是原南京大学化学系主任、101岁的陈纳逊教授。陈老虽已年过期颐(古代称百岁为期颐),而思维却十分敏捷,他强调养生的目的首先是为了增进健康,而长寿又必须以健康为前提。他说:“许多年来,我没生过什么病。我认为,健康比长寿更重要。老年人要保持健康,应该做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作为一种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对社会各个方面,无论是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都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它与道家、儒家及佛教一起,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道教的养生思想对我国传统养生术的形成和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拟就对我国道教养生思想的特点和主要方法进行探讨,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为发扬我国传统文化和丰富传统养生术做点有益的工作。(一) 道教的养生理论极为丰富,养生的形式和方法繁多,有其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其基本理论主要是建立在我国古代养生观和道教哲学的基础上的。归纳起来,道教养生思想主要有三个显著特点。  相似文献   

10.
我国传统养生观以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底蕴,博大精深。梳理其数千年的发展演变不仅可以揭示出古代养生观对现代健身理论发展的重要意义,而且可以以其为基础重构现代健身理论的基本理念,古为今用,服务现代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1.
传统中医药所走过的光辉历程,就是发展医药科技,不断探索、不断开拓、不断进取、不断创新的过程,也是凭藉科技进步而显示自身价值、现实地为民众解除病痛的过程。今天,传统中医药要实现全面振兴的目标,就应加快发展医药科技,大胆地开拓创新,实现在有关医学难题上的突破,为人类的卫生保健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2.
中医:科学与人文的艺术交融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是否是科学”这一争论已持续百余年。近年,由此而引发的有关中医存废问题的争辨引起了各界关注。其实,细看争辨中涉及的科学、科学划界,特别是抖学依据等概念,不难发现一些争辩中的结论似乎有些草率。毕竟,中西医是产生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两个医学体系,都带有自身的文化烙印。产生于中华文化的中医,不管过去还是现在都为人类的健康作出了重大贡献,至今仍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综合性学问。它是科学与人文的艺术交融体。在西方科学主义和西方现代医学占据主流的今天.应该不带偏见地认知它、研究它,使之焕发出新的生命。  相似文献   

13.
以我国古代典籍所载的史料为依据 ,汇集了先贤们对职业病的认识及其相应采取的行之有效的防治之法 ,说明在职业病领域 ,我国传统医学亦取得了一定的历史性成果。这必将为我们今天发掘职业病防治的精粹 ,开拓中医药防治职业病的新局面提供有益的启迪  相似文献   

14.
党的中西医结合政策的形成与发展论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医结合政策是中国共产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总结我国医学发展的教训和根据地卫生工作的经验提出的,它指明了中国医学的发展道路和前进方向,解决了中国传统医学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命题,奠定了党的卫生方针和中医政策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中医“证”“象”的现代哲学解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百余年来对中医学的捆绑,皆根源于物质本原论哲学,而物质本原论属于还原论。现代科学和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已证明,物质并非宇宙的本原和唯一实在,关系存在要比物质实体更为本始,更为丰富。"证"为病"象",所标示的是人之生命系统的自然整体关系,其内涵和所藏信息远大于生命系统的物质构成,并对其有统摄作用。辨证论治不细究因果关系,却把握并合理处置了全部相关因果关系。中医之"证"和"象",不能还原为西医之"体",二者属于在认识上永远不能沟通的两个层面。中医之"证",是独立的能够自成体系的科学领域,有自己的无限发展远景。中医在发展的过程中,一切现代科学和西医学的成果都可以考虑为我所用,但一定不可放弃以"证"/"象"为本位,一定要保持对对象自然整体状态的全面考察。超越片面性哲学的束缚之难,是中医存亡与发展的根本所在;同时,在面对这种难局的斗争中,从中医的视角,更加彰显中国古代科学思维的伟大成就。维护和弘扬中医学,既是时代赋予我们发展中国医学事业的使命,也是发展中国科学事业的使命。  相似文献   

16.
试论古代的涉医文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古代的涉医文学是指内容或形式上涉及中医药的文学作品 ,既包括以疾病医药、养生保健为题材 ,或内容与中医药有关的作品 ,也包括以中医药名词术语为语汇的药名诗文等。根据性质不同 ,可以分为 4类。古代涉医文学具有数量多、内容广、涉医程度深、创作形式也涉及医药等显著特点 ,有很高的医学认识、借鉴作用及史料价值。古代涉医文学之所以能持久兴盛 ,原因盖在于古代文学家普遍拥有医学知识 ,且崇尚养生 ,同时也与中医药的特性有关。  相似文献   

17.
近代以来,利用西方科学对中医的解释、验证和改造,使人们对中医的认识存在着普遍的误区。中医是医道,而不仅是医学;是和人之道,而不仅是治病之学;是过程之道,而不仅是结构之学;是化变之道,而不仅是功能之学。中华医道超越科学,并可包容人体科学。科学概念的西化与神化,不仅是中华医道的灾难,而且是人类文明的灾难。随着现代科学革命的深化和人类认识的回归,中医智慧对人类未来的重要价值将日渐体现,对科学主义的狭隘的批判和揭示将日益深刻,对人类文明的未来具有重要的指示性价值。  相似文献   

18.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中医药广泛介入且疗效显著,引发学术界、媒体、民众对中医药现代价值和发展状况的思考与讨论。结合文化自信的战略视角,可从以下三个维度分析其价值与定位:从文化传承角度看,弘扬中医药文化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重要门户,中医药文化的承续与推广,是中华文明复兴的开路先锋;从文化创新角度讲,推动中医药与现代科技、文化的对接、融合,强化其作为连接传统文化与现实生活的纽带作用,有助于建立以健康实践为旨归的中国文化新体系;从文化传播布局言,宣传中医药文化是为世界卫生发展贡献中国智慧、提供中国方案,以中医药文化作为传播中华文化的先行军必将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19.
当西方医学已经在反思自己的基本思考逻辑或根本发展方向时,我们却还以中医不同于西方医学而要废除中医.灯下寻物的故事引发我们的思考,难道我们看病只能用符合西方理性的医术吗?中医实际上是比把生命仅仅看作物质与能量载体的西医更高层次的生命系统的信息科学.中医是在信息层次上理解生命,理解健康和疾病的.  相似文献   

20.
综述了中医儿科学近50多年来在基础医学、预防医学、临证医学的发展现状和成就,认为中医儿科学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现代化。今后若干年的发展趋势,要大力引进现代科学技术手段,在中医儿科学基础方面,加强对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四诊客观化、宏观辨证与微观辨证相结合、药物剂型改革及药效学等研究;在临证方面,发挥中医药优势,深入对病毒性疾病、免疫性疾病、营养性疾病、新生儿疾病等的研究,提高疗效,积累资料,酝酿学科现代化的变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