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口的"流动性"是当代社会的一种人文景观。为了获得更好的生存条件和融入现代性社会的身份凭证,当前人口流动和社会迁徙的频度几乎比人类历史上任何时期都高,从而生产出新的城市文化形态——移民文化。电视受众的当代分析,无法回避这一文化形态。受众迁徙所带来的文化融合与对峙,不得不说是一种尴尬的媒介境遇。一方面,外来人口在迁徙后"遗失身份",地方电视正是这一身份焦虑的始作俑者,在电视镜像里,外来人口被普遍的"悲情化"和"妖魔化",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来外来人口的数量累积、阶层上升、话语权也相应增加,电视转而又开始迎合外来人口的文化取向,为其"重拾身份"。两个既相悖又相依的社会过程,共存于我国现代都市与媒介文化之中。  相似文献   

2.
李金发诗歌中由力比多能量的危机导致身体退回黑暗的洞穴,从而拒斥自生光的直接启迪。反射光或折射光是贯穿李金发诗歌的母题,我称其为"反照性诗学",反照性诗学预示了中国现代文化叙述里涉及身份与自我模塑的关键性话题。借助镜像的折射反照,中国现代性叙述中自我的自反意识便随之崛现。与自生光的线性向心运动不同,反射光内存一种"观者—镜像—光源"的三角关系,形成了破坏线性整一性的差异、剩余与他者性。通过对镜面物的观照,李金发诗歌透露出"自我"的空洞、匮乏和虚妄,显现了非我与分裂的自我。这种独特的自反性意识诞生出一种崭新的自我伦理,在颓废的第三度空间里,重塑生命的美学情感与时间意识,通过"镜像—悲悼—纪念碑"的叙述范式构建了个人化身份与现代主体性的辩证美学。  相似文献   

3.
用符号性消费来彰显自我,是都市女性白领身份建构的一种行动策略.身份的象征性,凸显了消费激情与消费理性之间的现实张力.都市女性白领在审美化的日常消费、个性化的身体消费、精致化的奢侈品消费和时尚化的休闲消费等领域的多种物化策略,展现了她们的摩登身份、感性身份、激情身份和优雅身份等多重身份维度,折射出这一群体独特的消费镜像.  相似文献   

4.
20世纪以来,中国知识分子深受社会进化论的线性时间观念影响,对于中国作为"现代性"追随者的身份颇为焦虑。作为一种象征性解决方案,"未来"被赋予了重要地位,以使中国人能够暂时摆脱现实的纠缠,并从中体会到一种更有保障的"超越感",从而减轻心灵的痛苦。问题是,中国的"现代性"焦虑的产生,更多地来自于线性时间观念本身。因此,要纾解中国的"现代性焦虑",走出追随者的地位,就必须对产生这种地位的根源加以深入反思。  相似文献   

5.
多丽丝· 莱辛在《好邻居日记》中书写了英国社会中边缘群体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在消费社会的话语建构下,作品中的老年群体和女性对自我身份产生了怀疑,而身份焦虑背后指向的是他者的困境.通过不断追寻爱,老年群体最终实现了身份认同.莱辛的小说展现了人在消费社会、父权制度等压迫下的多重困境,反映了莱辛对边缘群体追求自我身份的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6.
神话资源在当代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与研究,许多国家和地区直接将神话资源转化成当代景观和文化标志物,从而形成了当代语境中神话资源转化的重要文化现象。当代语境以经济全球化、大众媒介的控制性与虚拟性、消费主义为主要特征,突出"公共空间"的时代理想,直接或间接成为人们传承神话资源的潜在观念,并在实践中将神话资源"公共空间化",借助多种力量展示神话资源的普世价值和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7.
媒介文化因其商品性对消费形态造成了很大程度的影响:它可以利用其视、听等感官刺激直接作用于消费形态;也可以通过执行意识形态功能,间接影响消费形态,而其中一个主要的影响就是对消费主义滋生和蔓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对消费主义的批判应从其背后生发作用的媒介文化的本性即商品性入手,而媒介文化的发达与普及是近代社会以后发生的事情,与所谓的现代性息息相关,因此以马克思的现代性批判为理论依据对媒介文化展开批判,可以有助于消解消费主义的神话,构建积极向上的媒介文化.  相似文献   

8.
学术信息     
消费时代的焦虑申霞艳在《文艺争鸣》2005年第1期撰文认为,在这个欲望飞扬的消费社会,文学根本无法挣脱消费这种新的时代伦理,大多数作家有意无意地与商业合谋;当文学失去感召力之后,部分相对严肃的创作选择淡出。越来越少作家是因循内心深处的神秘召唤而写作的,孤独地坚守精神高地还是与喧嚣的商业合谋的抉择将文学逼入尴尬的处境。她通过对2004年在期刊上所发表作品的审视,指出在如今的消费时代,文学作品存在着现代性的焦虑,情感的焦虑和身份的焦虑三种焦虑。她又指出现今文学创作出现的主要问题:一是高产,有些作家盲目追求速度而降低了作…  相似文献   

9.
现代性神话与“新”的观念密不可分。“新”的实质在于对时间的重构。而作为视觉媒介的电影将作为抽象的时间概念的“新”物质化和视觉化了。电影《新女性》是体现30年代上海现代性的典型的视觉文本,重新审读影片对相互冲突的时间的融会、规范和安排,可能得到对30年代上海殖民现代性最好的阐释。  相似文献   

10.
有市场调查表明,中国人的消费与生活方式正日益被享受和自我发展型所取代。而追求时尚与形象、展现个性与发展自我正逐渐成为新一代富豪和名流的愿望与需求,象征性消费正在成为一种新的潮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