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音乐与文学的几点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音乐与文学从表面上看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文艺类型。音乐通过音响的组合达到表现的目的,而文学则通过语言的手段达到表现的目的。音乐的乐谱与文学的文字表述都可以化为特定的声音表述,所不同的是,音乐的美主要存在于声音自身之中,文学的美主要存在于语言的含义之中。所以,音乐艺  相似文献   

2.
文学的基本特征是以语言采用诗意的或情感的形式即审美形式反映生活。这是当今文学理论界比较一致地认可的观念。这个观念的确很能区分文学与其他艺术的不同点。首先它表明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不仅仅是工具 ,而且是构成文学的材料与存在的本体 ,也就是说 ,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学 ,语言与文学是同一的。简言之 ,语言是文学存在的家园。其次 ,它表明文学反映生活的形式是诗意的或情感的即审美的 ,也就是说只有语言还不能成为文学 ,语言必须是经过作家以诗意或情感的方式即审美的形式加工方为文学。没有诗意的形式只有语言是不可能成为文学或文…  相似文献   

3.
彭富春同志针对传统的“存在—思想—语言”观念 ,提出了“语言—思想—存在”的新主张 ;并以此为出发点 ,提出了真理来源于语言自身的言说的真理观与文学乃是诗意语言的文学观。这样的主张的确新颖独特、石破天惊 ,但它却是难以成立的。因为这不仅意味着将语言的存在设定在人与世界的存在之前 ,而且是将语言作为人与世界的创造者而本体化了 ,这显然与事实不符。因为尽管语言在产生之后对人的思想与行为具有一定的“规定”作用 ,但归根结底语言还是由人创造出来的 ;它只不过是一个由人造出并为人服务的工具。因此 ,真理只能是人对世界的一种正确认识 ;文学也只能是对人和世界的一种反映。尽管彭富春同志一心要把这些“传统观念”“剥离”与“排除”掉 ,但它们比起彭富春同志的“新观念”来 ,还是要正确而有力得多。  相似文献   

4.
张法 《学术月刊》2012,(5):101-108
西方对文学的定义是:文学是虚构,是与现实不同的艺术,体现为诗歌、小说、剧本。这一定义由西方向全球扩张而成为世界性的定义;同时,又在全球化的电子主潮中让文学被边缘化了。但在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汇通中,文学实际上最能显示一个文化的特质。如何让文学走出边缘化,而把文化的特质显示出来,就成为一个重要课题。在这一点上,中国古代文化关于文学的定义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古代资源把文学定义为语言之美。任何文体,只要有语言之美,就可以成为文学。这一定义不但让人们重新思考文学和文学的各种类型,以扩大文学的类型,而且使人们有一种新的眼光去理解文学与文化的关系。更重要的是,让文学的品质在全球化时代的各种互动中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5.
鲁迅作为文学创作主体,通过他深刻而独特的小说和散文作品,直接为新文学的成果建设和文体设计、语言策略设计做出了基础性的、决定性的贡献,使得汉语新文学能够从与传统文学的断裂中,以及与世界文学的相对关系中自立自强,独树一帜.而作为文学行为主体的鲁迅,卓越地开辟了汉语文学家在文学创作以外的文学行为,包括以文学主体进行社会批判和文明批判的功业.此外,鲁迅还是中国现代文化和汉语新文学历史发展中非常独特的文学存在主体,他所构成的文学信息场是中国现当代文明的重大文化现象,是新文化重要的精神资源.  相似文献   

6.
汉语斯文学的概念,充分关注到语言之于文学的意义,以及汉语之于中国文学的意义.文学的语言不仅仅是文学特征和文学风格的的体现,而应该是文学的生命体征.“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作为文学表达的必然的途径,它体现了文学的生命;语言背后蕴含的文化决定了语言与文学根本无法分割.文学的基本属性应该是语言属性.新文学倡导的先驱者自觉到了语言问题的重要性,但他们将文学的语言都理解为文学的工具,思维的工具,未提高到文学的品质和属性意义上理解语言.汉语新文学的概念倡言让这个问题复活了.  相似文献   

7.
辽金文学不是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学,而是在与两宋文学为代表的汉族主流文学的碰撞、交流之中发展起来的。辽金文学的特殊性不仅是语言的差别,而在于其民族文化融合方式,不妨看做是汉语文学的重要支流。民族之间的战争无疑是严重的灾难,但客观上也是文化传播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8.
文学对语言学教学有着重要意义.文章以英语语言为例,结合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实践和现状需求,提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英美文学和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文学赏析是联结英语语言教学和文学知识导入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  相似文献   

9.
胡适的语言观对"五四"白话文运动产生了重要影响,然而胡适从一个学者和启蒙者的立场出发,更强调满足社会现代性需求,因此他以文学名义发动的语言变革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文学对语言的特殊要求;而鲁迅则既从启蒙者也从作家的角度看待这个变革,因此他的文学观念很大程度上反映了文学对语言的要求。从鲁迅与胡适的比较中正好能够看到胡适白话文理论的某种缺损与不足。  相似文献   

10.
晚清的语言变革与文学变革要求,都源于进步知识分子的现代性焦虑。近代先驱在设计社会变革路径时,最初并没有把文学摆在重要位置。梁启超等人对文学看法的改变,与他们维新变法失败后,在中国社会变革问题上思路的调整有关。与此同时,一些进步人士在试图引入西方的科技文明与文化观念时,发现自己曾经得心应手的汉语书面语系统已经显得言不及意,新民、开发民智目标的实现也需要语言的转换。晚清语言变革与文学变革在实践的层面上相互依存,互为前提。以启蒙大众与政治变革为目的的文学革命,极其看重白话的作用,把语言变革当成了重要突破口;而由于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居于核心地位,近代的语言变革运动必须最终突破这一堡垒才能够言胜。  相似文献   

11.
二十世纪哲学领域因“语言学转向”而形成的现代语言哲学,通过对形而上学二元论的批判,恢复了语言的本原特质。语言摆脱了长期以来的工具属性,被确认为人类世界最根本的基础,随之文学作为语言艺术,也被提升为去除晦蔽达到本真的语言经验的方式和存在于世的方式。由此导致了从认识论的文学观到存在论的文学观的变迁。前者认为文学是主体认识客体的一种手段,关注文学的知识维度和现实内容,语言艺术是这方面的传达技能;后者以另一方式处理文学的真实性问题,注重呈现此在或实在的状况,探索在语言写作中什么是可能的,语言艺术也指这方面的能力。二十世纪现代派文学的兴起,更从文学实践的历史进程验证了这一演变。它表明哲学和文学共同面对着语言意识的觉醒,并要求我们调整原先的二元论模式的批评准尺,重新认识文学史发展规律和文学现象,正确理解与接受二十世纪的西方文论。  相似文献   

12.
朱全国 《理论界》2007,(4):199-200
隐喻与文学关系紧密,是文学存在的根基之一,本文从原始语言及其运用入手,基于语言与思维不可分割的关系,分析了原始语言与隐喻的密切关系,认为隐喻与语言的产生是一致的,即隐喻产生于原始人的原始思维之中,是原始人认识和把握世界的一种方式,它同时也体现出情感性、整体性与相似性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具有社会性;翻译,作为语言沟通的桥梁,对于跨文化的国际信息传递尤为重要。在某种意义上,翻译文学可以被作为汉语言文学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汉语言文学与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的,许多文学翻译都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气息。  相似文献   

14.
文学确有进步的一面,但仅限于语言、形式、技巧等。该命题所以存在着悖论,从根本上说,文学不是一种知识体系,而是生命情态的一次性书写。中西文学史上主流文体与文艺思潮的更迭只说明了审美需求变化催动了文学的变化,而与进步无关。  相似文献   

15.
中国文学自1990年代以来,从“失重”到“躲避”,再由“边缘”到“失语”;进入新世纪,更是越来越沉沦。中国当下文学存在的问题不仅仅是外部的浅层次的问题,更重要是文学自身的深层次的问题,主要有三:一是文学对民族文化的疏离,文学可能会成为语言空壳;二是文学对中国问题的忽略和忘却,大大减少了现实中国问题的印记;三是文学思想的贫乏与精神的萎靡,文学难以承载起文学的声名。  相似文献   

16.
文学的审美特性与视觉文化的提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视觉审美已经成为当下时代主要的审美方式,视觉文化和图像成为了文艺学研究的主要对象,而关于文学理论的深化和当代建构方面的研究却备受忽视.实际上,当代文学与图像是可以做深刻的艺术贯通的.文学的图像化呈现和贯通性的审美功能不仅是文学的变异,也是传媒艺术的重要审美属性.呈现为图像方式的传媒艺术,并不意味着文学的缺席.文学的内在视像性质、文学的审美运思、文学的语言美感等重要的审美特性揭示了文学正是当代传媒艺术形式的重要支撑之功能.而当代视觉文化的普遍化却造成了审美的肤浅,视觉文化如今应该考虑其内涵的提升和与思考的互动.文学因素的回归应该是一个积极的策略.与文学血肉相连的传媒艺术,可以成为视觉文化提升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7.
诗歌历来被认为是民族文化和文学的精粹。中英诗歌虽用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背景下由不同的诗人们创作而成,但由于这些作品用来表现人间的喜怒哀乐这些基本的人间情感,故即使不同时代和不同语言的诗歌也存在很多的相似性。本文力图以文学的可比性为基础,分析爱伦.坡诗歌《乌鸦》与贾谊《鵩鸟赋》之相异与相似。  相似文献   

18.
雷蒙德·威廉斯的文化唯物主义理论被其称为历史符号学理论,主要是在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前提下,通过接受各种新兴符号学理论,将语言看做是具体的表意实践过程.这一理论不但研究意义的生产和发展与社会语境之间的复杂关系,从而剖析以语言为中介的各种表意形式的意义生产机制;而且把语言和各种传播交流机制看做是作为整个生活方式的文化的基本载体,以便探讨语言对社会所发挥的建构性作用.正是在这样的理论基础上,威廉斯通过研究文学活动和"文学"一词的意义发展,指出了文学是一种具有重要文化分析价值的特殊表意实践.威廉斯还对审美进行关键词研究,强调了文学内部所存在的权力交锋.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从"旅行"的文化特质分析入手,指出在人类的旅行情结中,人类始终处于一种"在途中"的追求"再生"的状态,旅行中的获得使得人类得以超越,从而顺利地实现人与存在的对话.而文学翻译实践,随着语言自身的发展和意义阐释的无限性,遭遇着无定译的宿命,而究其实质,文学翻译就是文本从一地到另一地的旅行,从一种语言文化到另一种语言文化的超越.从哲学的角度看,文学翻译实践与旅行具有极大的象似性.  相似文献   

20.
王丹 《北方论丛》2014,(2):73-76
20世纪,语言问题日趋成为西方文学研究的核心。而在基于对文学语言的理解所展开的理论实践中,当代文论的语言维度得以形成与嬗变。作为富于自觉问题意识的批评理论类型,不仅从本体论上关注语言内在属性之于文学的关键性,强调审美性是文学媒介的技术延伸;而且还从逻辑与认识论方面研讨文学语言的述行性,分析文学作为文化表意媒介的实践特征,及其对于文学活动关系网络的深层规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