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策来同志在《浙江学刊》1984年第1期《“或然的因果联系”质疑》一文(以下简称《质疑》)中,对我提出的犯罪中或然因果关系问题提出了质疑,认为:“偶然因果关系的提法不仅在理论上是站不住脚的,在实践中也是无法得到证明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偶然因果关系尚且不存,谈何或然的因果联系呢?”《质疑》的主要论据之一是:“司法实践中,都是在危害结果已经出现的情况下探讨因果关系的。在一个具体案件中如果已经查明,这种危害结果是由某人的行为所造成的,那就不能例退回去,说两者之间不是‘一定’的,‘必然’的联系。”《质疑》这种“倒过来”分析问题(即“在危害结果已经出现的情况下探讨因果关系”)的方法,是不科学的。我们研究犯罪中因果关系的问题,其核心是要解决行为人的行为本身是否担负刑事责任问题,因  相似文献   

2.
犯罪中的因果关系,这是刑法理论和司法实践中一个重要问题,它是判定行为人是否应负刑事责任的必要条件。然而,在犯罪因果关系的构成问题上,在我国法学界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犯罪因果关系有必然因果关系和偶然因果关系两种形式,两者都可以作为负担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如《法学研究》1981年第五期龚明礼的《论犯罪的因果关系》一文)。另一种观点认为:犯罪中只有必然因果关系一种形式,偶然因果关系形式是不存在的,在必然因果关系以外的有关联的东西,统称为条件或联系,并由此得出结论说,犯罪中只有必然因果关系才是负担刑事责任的唯一的客观基础(如北京大学出版  相似文献   

3.
武梦超 《求是学刊》2012,39(4):84-89
二人以上共同实施危及他人权益的行为并造成损害后果,但不能确定具体加害人的情况下,危险行为人能否通过证明自己行为与损害结果没有因果关系而免责问题,我国学界存在着“肯定说”和“否定说”,尤其《侵权责任法》第10条的模糊性规定使得学界和实务界对于共同危险行为免责事由的认识更加混乱;将“不能确定具体侵权人的,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理解为共同危险行为制度的构成要件,而不是证明具体加害人的责任,或许是解决共同危险行为免责事由认定方面面临的现实尴尬的一种尝试性途径,但理想的方式仍是通过司法解释的模式明确《侵权责任法》关于共同危险行为免责事由的具体规定.  相似文献   

4.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问题是我国法学界多年来热烈争论的问题,但至今仍然分歧很大。鉴于这个问题不仅对法理研究,而且对司法实践都是一个急待解决的重要问题。因此,本文拟从法哲学的角度对刑法中的必然因果和偶然因果关系作进一步的探讨。研究刑法中的因果关系,必须解决什么是刑法中的因果关系的“因”?它们与危害结果之间关系的性质是什么?在每种因果关系中,原因对于结果  相似文献   

5.
相当因果关系理论的价值定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锐 《学术交流》2006,(4):52-55
属于认识论范畴的现代哲学因果关系包括决定论和概率性两类。法律因果观不是哲学家或科学家的“刨根问底”式的因果观,而是建立在普通人因果观念基础上的概率性因果观。相当因果关系理论反映了法律因果观的概率性,超越了客观因果观,因而获得了通说地位。对相当因果关系理论的价值应当客观评价,相当因果关系不过是一个适当的概念标签,个案中法律因果关系的判断应综合考虑行为的盖然程度、可预见性及法规目的等因素。  相似文献   

6.
刑法中的因果关系问题是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中心问题,是确定被告人刑事责任的客观基础。在司法实践中,正确分析被告人的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对于定罪量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 因果关系是哲学中的重要范畴。在统一的物质世界中,各种现象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因果关系便是客观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种形式。一个现象或事物引起另一个现象或事物的产生,前者为因,后者为果,这便是哲学上因果关系的基本含意。 《刑法学》中没有什么特殊的因果关系理论,它只是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关于因果关系的基本原理具体研究刑事案件中…  相似文献   

7.
《道德法庭》栏在报刊杂志上的出现,是近几年的事,这一栏目出现的本身,就是我们国家人民民主生活已经趋于正常的具体体现。道德问题与“法庭”,本来是联系不到一起的,因为违法的固然是不道德,但不道德的行为并不一定触犯法律。因此,这里的“法庭”只是一种借代的说法,其实就是一种社会舆论谴责,一种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道德法庭》问世以后,读者是欢迎的。其原因就在于:第一,在我们的社会中,“五讲四美”虽然已成为新时代道德风尚的主流,但是不讲社会主义道德的行为还时有发生。有些人和事,以道德准绳来衡量,是令人无法容忍的,但从法律角度来看,却尚未构  相似文献   

8.
商业秘密权主要是一种财产权,具体说可以分解为财产权法上的权利、侵权法上的权利和合同法上的权利;它具有相对独占性、事实上的独占权、保护期限的不确定、无地域性的限制等权力特征。商业秘密权要受到他人权利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限制。商业秘密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为:行为人有非法行为;行为人主观上出于故意或重大过失;有损害事实的发生;侵权人的行为与受害人损害发生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商业秘密侵权行为的类型主要有三种:以不正当手段获取权利人商业秘密的行为;披露、使用或许可他人使用以不正当手段获取的权利人商业秘密的行为;获取商业秘密途径正当但违反保密义务披露、使用,许可他人使用的行为。  相似文献   

9.
因果关系是客观世界普遍存在的一种关系,也是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科学地规定因果关系的本质特征,对于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都是十分必要的。 按照流行的理解,因果关系是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但如果仔细推敲一下,这种看法不能认为是确切的。因为如果对因果关系做这样的理解的话,那么就容易使人们对因果关系产生误解,似乎它属于现象的范围,仅靠经验就可以把握。也就是说,这种对因果关系的规定只是一种现象的描述,它并没有说明因果关系的本质。 什么是因果关系的本质特征呢?严格说来,“引起与被引起”是一种现象的描述,并且它也不是原因与结果…  相似文献   

10.
民事责任的归责是指民事行为人违反法定义务或约定义务后,依什么为根据来使行为人承担强制性的不利后果。民事责任的归责基础是民事违约行为或违法行为对他人的权利或利益造成了损害。民事责任的归责基础和归责要素是两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由行为、损害、过错、因果关系、主体的特殊角色的不同组合构成了民事责任归责要素的内容。确定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需考虑以下规则:合理性规则、公正性规则、可操作性规则和逻辑性规则。  相似文献   

11.
吕涛 《社会》2011,31(3):200-223
传统观点强调所动员的社会资本独立于行动者个人资本带来地位回报的因果机制,是一种基于简单因果关系类型的理论建构。基于复杂因果关系视角,本文强调总体社会对社会位置的社会必要性效率约束,所动员的社会资本带来地位回报的过程,是以行动者自身人力资本为条件的复杂因果机制。观察社会资本与地位获得复杂因果关系的研究假设,应着重审视社会资本与人力资本复合结果与地位获得之间的正向关联性。
  相似文献   

12.
邓贤 《社科纵横》2013,(1):116-117
我国立法对重大误解与欺诈行为这两种合同中可撤销的情形都作了相应的规定,但两者在司法实践中常常被混淆。两者在主观状态、客观要件和因果联系这些构成要件上都有差异。在实践中两者虽都可以产生使合同变更或撤销的法律后果,但对于当事人来说,在利益分配上有较大的差异。故有必要对重大误解和欺诈行为在实践中如何具体认定上加以剖析,从而更规范地予以应用。  相似文献   

13.
陈润兰 《学术交流》2003,(5):155-157
《马桥词典》的“主流话语”与历史反思相关涉。其显著特色是 :它经由语言来显露一种生存方式并企图触摸到一个民族的灵魂。《马桥词典》的核心价值突出表现在它对中国文化乃至人类精神的反思与批判上。这种反思既是对定于一尊的历史观的质疑 ,也是对非此即彼、线性因果式的历史陈述方法的清算。  相似文献   

14.
根据列宁的论断,《资本论》是马克思的“逻辑学”.《资本论》作为马克思所特有的逻辑学,包含三个层次的逻辑,即作为“铁的必然规律”的知性因果逻辑,作为“资本存在论”的思辨逻辑以及作为“人类解放”的自由逻辑.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分析因果关系论题出发,重新探讨穆勒五法的方法论含义,指出受控分析比较有同中求异的求异法和异中求同的求同法两种方式。实验法是求异法的一种重要类型,准实验法则是实验法在现实情境中的应用,而案例研究方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看作是一种准实验法。无论是单案例还是多案例研究,研究者都需要考虑构造合理的比较平台,即在控制相关条件因素下通过比较分析来探寻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相似文献   

16.
商标反向假冒行为既侵害了商标权人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同时也危害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是一种侵权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我国现行立法中虽然对该行为做出了相应法律规制,但可操作性不强。故建议借鉴国际立法,将对该行为法律规制的重点放在《商标法》中,并在《商标法》中对商标权与商标专用权的不同含义进行明确区分,对认定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具体标准予以明确规定,对商标反向假冒行为实行举证责任倒置以及适用惩罚性赔偿金制度。  相似文献   

17.
淫虽一理意则有别--西门庆与贾宝玉之"淫"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天河 《学术交流》2002,(3):118-122
明代小说《金瓶梅》中的西门庆与清代《红楼梦》中的贾宝玉 ,在中国古代小说史中乃至整部中国文学史上都是“天下古今第一淫人”的艺术形象 ,但二者的思想与行为表现却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前者为疯狂占有一切的“皮肤滥淫之蠢物耳” ;后者为“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 ,被“推之为‘意淫’”。从明清纲纪不张的时代特点等方面进行考察 ,他们的出现决不是偶然的、孤立的。  相似文献   

18.
2004年9月9日美国《纽约时报》报道:在中国,有知识分子认为:“当代中国应该是一个允许个人享有乞讨权的社会。”但也有媒体指出:“乞讨是一种不劳而获的形式,乞丐的行为实际上是在威胁和窃取他人的权利。”  相似文献   

19.
大量事例表明,模仿是违法现象得以扩展甚至蔓 延的重要促成因素。为了正确估计和认识这种违法模 仿现象,本文从社会学的角度时此作一简要探讨。一 所谓违法模仿是指行为人按照其他违法者 的行为方式或者在其他违法者行为的启发和影 响下去实施违反法律的行为过程。在这里,“行 为人”即是违法模仿人,“其他违法者的行为”一般被称 为模仿对象或模仿源,行为人因模仿实施的违法行为 即是违法模仿行为。 违法模仿一般具有三个特征:第一.违法模仿只发 生在故意违法的各种行为中,过失违法中不会发生模 仿现象。这是因为,违法模仿人对其模仿行为…  相似文献   

20.
一词多义     
偶然在《新英汉词典》中直单词brass,得知它作为名词有以下几种意义:①黄铜②钱③厚脸皮④高级官员。汉语中这几个风马牛不相及的名词和名词性词组竟然并列在英语同一词条下,仔细品味,其中似乎向人们昭示着什么。虽然汉语辞书将上述事物分列于不同的条目,但它们之间未必毫无联系。先看“黄铜”与“钱”,我国古代就曾用铜铸造钱币,“铜钱”至今可以在收藏者摆的地摊上找到。再说“钱”与“厚睑皮”,现实生活中,有人为了钱不惜丧失人格国格,脸皮还不够厚吗?而将“金钱”、“厚脸皮”和“高级官员”并列,则与马致远的“枯藤老树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